他过江招降周瑜却不带任何珍宝,靠的还是一句话,一句周瑜说出来的话:
“世间最了解我之人,唯子翼首选。”
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威胁最大,肯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蒋干自认足够了解周瑜,他明白珍宝这种庸俗的东西打动不了周瑜的心,我想,他也明白,周瑜是一定会效忠孙氏集团的人,蒋干盗书回见曹操,都不得不承认周瑜雅量高致。恐怕他过江的目的并不只是招降周瑜,而是‘劝降’,对孙氏集团的劝降。
六万军队对百万大军,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打不过,最后的结果不是逃就是降。因为给那六万人都是特种兵,能以一挑十都拼不过人家,人家百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你,就算曹操军队不够百万,但也有八十三万,还不是一样?耗都能耗死你。
——跟我玩消耗?小样儿。我想这是曹操看到单薄的孙刘联军后,心里一直乐呵着的念头,但他不知道的是,水火无情,这两样东西的威能可不是以一挑十,而是以一灭万,八十三万大军还不够它们塞牙缝,好在这是单数,在大自然的威能下,老天爷还是给曹操留下了三万无损耗的大军,不然孙刘联军早就乘胜追击,直攻中原了,至少长江北边的城池是一定全收进来的,可孙刘联军却不敢动,因为赤壁大战也让他们消耗巨大,根本不够资本去ko掉那三万无损耗的陆地型军队。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而在这之前,孙氏集团中有超过半数的官员是绝望的,认为孙刘联军必输无疑,所以蒋干的出使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只要做主公的孙权投降,不怕在前线的周瑜不投降。就算他第一步招降不了周瑜,恐怕第二步他就是直接面见孙权了。
可老天爷却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随着孙策到处征战的周瑜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骄狂自负的少年了,他现在是东吴的大都督!统领万军!在赤壁与曹操对峙着。就算蒋干足够了解周瑜,但两人之间的智商差距已经把这了解给完全抵消掉了。
只在府中做些文笔功夫耍点嘴皮子的蒋干完全跟着周瑜设定的轨道走,可以说,蒋干缺乏的是实践锻炼,在人才济济大牌如云的曹营里,他实在是没有实践的机会,就因为这样一个缺陷,他完败在周瑜的手中,但这也不能说他无能,不然他怎么靠着他那点文笔功夫和嘴皮子在人才济济大牌如云的曹营占得一个位子?而且一个营帐并不大,能在里面的人不多,可蒋干偏偏就在里面,什么概念?
有才能的概念!有料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蒋干至少不是政治型人才,不然曹操干嘛带他来赤壁,战场耶,会死人的地方耶,在战场上,要政治型的人才有何用?不留在后方做后勤保障,带到前线当炮灰么?爱才如命的曹操会这么逗比么?当然,也有人说,带政治型人才外出征战,也有可能是为了留在身边看着,好让他老实一点,比如受到曹操猜忌的荀彧。可能让曹操猜忌并留在身边的人真的很少,比如司马懿和杨修,要是这样说蒋干岂不是更厉害了?都能和荀彧和司马懿还有杨修比肩了。
在《江表传》有提到:蒋干并不是曹操指定带来赤壁的官员。当曹操与周瑜赤壁大战结束后,曹操打听到消息,说蒋干是周瑜的同窗好友,两人感情深厚,便让在九江干着事的蒋干调来前线,为的就是让他前去招降周瑜,以便为再次南征减少阻碍。值得一提的是,并没有出现《三国演义》里所说的群英会。两人见面时的情景很平淡,就在周瑜督兵的小屋子里,分属两个阵营的两人不谈军事只谈常事,就是出师后自己怎么样了,如今在干嘛干嘛,什么时候成了亲家中的妻与子如何如何,敢情就是现代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遇到一块所谈的八卦话题。
既然常事聊完了,周瑜也很信任蒋干,居然带着蒋干游览整个水军营寨,屯粮处,器械房,连兵员的住所周瑜也尽心说明,有一个当好导游的潜质,俨然他就是把过了江的蒋干当成观光的游客,之后周瑜就很明确的表示自己受孙氏集团的恩宠,对蒋干大谈特谈孙家对自己怎么好,只有一个目的:别想来招降我,没用。
也不知蒋干是失望了还是怎么样了,反正他在周瑜说完后,一句话也没出口,没有相劝,没有长言,一直笑而不语,临走时就只是长叹一声,然后驾舟回曹营了,之后两人分属两地再也没有见过面。
姑且不管这是不是真的,能够知道,蒋干也不是战斗型人才,他只是一个文人(本来就是好不好),自古就有‘手无缚鸡之力是文人’的妙语,你让蒋干穿铠甲拿刀剑去拼杀,是不是太残忍了点?要真是这样,曹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大幅度下降了。
他到底是什么类型?我们再回看一遍演义里的段落,他居然能够在众多大牌面前露脸自荐,想必他在军营中的职位不是书簿这么简单,在等级制度森然的封建社会里,职位低下的蒋干不可能在众人面前这么‘浪’,不然连小小的书簿都能在众人面前出谋划策,那曹营里还得了?那些比他还厉害的谋士岂不是要逆天了?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蒋干和郭嘉、贾诩、荀攸一样是智谋型人才,属于随军谋士,辅佐主公将士决策,没事就出几个奇谋,或是看着武将合着自己的计谋冲锋陷阵,那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最重要的是,还是深得主公信任的谋士,不然在计谋上一步错满盘皆输,官渡赤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一条计谋,赌上的是无数将士的生命,谋士出谋虽是出谋,无非是提点建议,可到头来还是由主公来决策,要说曹操不信任蒋干,还真说不过去。
能得到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为人生信条大奸雄曹操的信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就是这么牛逼的一个人,却成了周瑜实施反间计的间接人,使曹操的疑心病复苏,还砍了深得水军精要的将领蔡瑁、张允二人,要是周瑜的反间计失败了,曹操在赤壁也不会败得这么惨了,因为这两个将领的确能够把曹操的陆军在短时间内变成水军,让北方的旱鸭子个个变成南方的水濑。
但有一点要提的是,这两个人是荆州水军最直接的指挥人,有极高的威信,远不是刚来的曹操能够比得了,也正因为如此,事态才严重了——要是蔡、张二将真得反了,那新降的荆州水军肯定也会跟着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曹操不得不立刻杀掉这两个人,在百万大军中,有十六万士兵是荆州水军,而且曹操剩下的士兵全是陆军,最要命的是,这些陆军全安营在陆地上,就算想回援住在洼地附近荆州水军水寨里的曹操也做不到,等他们赶到的时候恐怕曹操的尸体都凉了,就凭作为曹操亲卫军的虎贲也没有能力挡住叛变的荆州水军,在人数上是个差距,更何况虎贲也全是北方人,自身都难保。
所以,要解决这个忧患,只能把领头的核心人物给ko了!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那从周瑜那里回来的蒋干有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严重性呢?我想他是意识到了,他是懂的,不然他也不会连招呼都不打就驾舟返回,为的就是向曹操打报告,让他做好准备,不然元帅被叛军袭击了全军必会乱成一团,而敌军若是乘乱出击,完全能够坐收以一当百的功效,那时曹操军势就算是不死也绝对会残掉,兵败如山倒,神仙难救啊。
在这里我解释一下“突袭”。古代通讯不发达,如果你对敌方的行动没有预知的话,很容易遭到敌人突袭,指挥数万人是很麻烦的事情,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命令传达到每一个军营。当敌人突至,大部分人被惊动,只要十分之二三惊慌失措,互相践踏,冲乱了自家的阵营,那所有人都全乱了。
当曹操要杀蔡瑁张允二将的时候,不能只想到一旁的蒋干不劝阻就是废物谋士,而是要想到杀掉这二将会带什么样的好处,还有蒋干为什么不劝阻的原因,也许他所想的和曹操所想的是一样的,这二将不得不杀,算是这是反间计,一样要杀,形势所迫啊,而且他也知道想在曹操这样精明的领导身边混没能力不行,但是需要注意凡事只出主意,永远让领导自己决定。
第二回讲的是他再来到周瑜的营寨,这次的任务更**——证实情报。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中,能有有效收集到情报的一方,胜利的几率一定会大幅度上升,曹操也不例外,派出密探潜入周瑜军中,可收集情报相对一些容易,而验实情报的真伪就是一个大难题了。
要‘实地考察’就必须蒋干亲身,而见到主事人周瑜他当然不能这样问:“黄盖要来投降是真的么?然后……等等”这些机密当然不够这么直白的问啦,不砍了你就奇怪了。所以要‘套话’。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都不约而同地写到蒋干有辩才,在民间野史的记载里最重要的还是后面的一句话‘有战国名士纵横之风’,通俗一点,就是有纵横家的风范,是口才一级棒的人,把言场当战场的人,这一类人脑子绝对好使,不然怎么讲赢对手?被人骂了还不知道,而这一类人骂人也不是直当的骂,而是拐着弯骂,明着是赞你暗着是讽你。
要从才华胜过自己的周瑜口中套话,说起来还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先不要去说能力,单单只是之中的信心都让人汗颜,他不知道这样是作死行为吗?谁给蒋干这么庞大的信心?没有谁,由他的能力和口才给的。
当然,也有人会问,他不一定要从周瑜口中套话呀,他可以找其他人啊,呵呵,他能找谁?你当军事机密是人人都能知道的么?只有高级将官才能知道,就如黄盖的投降,蒋干总不能到黄盖的营帐中问他:“黄老将军,我家主公听闻你要投降他,是不是真的?”对此我只能呵呵。
只可惜对自己超有信心的蒋干再被周瑜摆了一道——二话不说直接被押送到庞统所在房子的附近,为的就是让蒋干注意到庞统,然后引荐给曹操好实施连环计。
可怜的蒋干上次连话都没能跟周瑜说上,这次连面都没有碰着,更别说套话验实情报了,巧妇无米之炊的尴尬我算是理解到了。当他见到庞统后,他觉得能不能验实情报已经不重要了,为什么?因为他遇到了‘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凤雏,仅次于卧龙诸葛亮的超级大人才,如果能把庞统引荐给曹操,不失一番功劳,留守在许昌的尚书令荀彧不正是如此么?
要提一提的是,在庞统的一番自我介绍后(庞统并没有说自己是凤雏),蒋干立刻就识得他是凤雏。或许你会说,名声响的人被别人认得很正常啊,可有一件事却不是这样的,正是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的时候,当徐庶说诸葛亮就是司马微口中‘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卧龙的时候,刘备这才醒悟过来,他醒悟了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以为卧龙凤雏指的是同一个人……名声响是没错,但能不能认得又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还是没有互联网的古代,名声只能靠舆论传播,而形容面容则不简单了,要认得可要花费一番功夫,而蒋干哪来闲余时间去了解天下的有才之人?还有他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人?难道是为了学习或是自勉?
不知蒋干认得这些有才之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在他与庞统的一番交谈后,蒋干便知道眼前这个人是真材实料看得到的,并不是名声炒作出来的,是一个真正的大才之人!我就不明白,当初的孙权为什么就没有去用庞统,还有刘备也是,庞统到任的时候,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县令,搞到庞统赌气罢工。
重点是,这两人的识人的能力居然还比不上蒋干,我特想问这是为什么。我在网上还看到不少吹捧刘备和孙权强大识才能力的文章,差不多吹成拥有火眼金睛同等级别。单单就这一个足够煽肿他们俩的脸。
一定要大大的引荐啊!我想这是蒋干当时在心里最想说的话,也没有去多想庞统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的身份,说不定庞统闲来无事隐居江东。当即就带着他去见曹操,曹操见了庞统后,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这之后,蒋干便再也没有出现在演义中,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