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来讲讲——徐庶。相信熟读三国演义的童鞋们对这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按说徐庶这个人在书中的戏份并不算多,可偏偏这些不多的戏份却能让读者大开眼界,每场戏份都有足够资格载入史册。先是被新野的刘备招揽为军师,初次上阵就击破曹操派遣的吕旷、吕翔。之后率兵前来找场子的曹仁和李典,也因为所设的“八门金锁阵”被徐庶看破而败退。欲得其才的曹操便抓捕其母以假信诱骗其至曹操阵营。孝心爆棚的徐庶并没有看穿假信,发誓不为曹操提供任何计策后离开了刘备。其临别之际,推荐诸葛亮为其后任。后来徐庶之母感叹自己误子前途而自杀。可以说,这个人是刘备至割据势力成为军阀以来遇到的第一个真正谋士,摇摇扇子语出计谋斗破千军,或者说,这个人是刘备军中唯一出谋有所成就的幕僚(只不过我要是这样说,那就间接表明刘备手中剩下的那些谋士都是在吃干饭喽?还是换上一个比较迂回点的说法比较好)。按说这样的人应该是个地道的文人,玩的是脑力运动,应该是身娇体弱,连鸡都杀不了,走两步子就喊累,跟个没出嫁的女孩子似的。
不少人因为这样而嫌弃徐庶,其实徐庶这个人不但是个文人,还是武人,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徐庶,原名福,三国演义里又说他名为单福,真不知道他老妈是怎么想的,取个名都这么随便,好俗好渣的名,是希望儿子天天有福么,我都忍不住吐槽了……他是原颍川郡(治今河南长葛市东)长社县人,而颍川郡又坐落于东汉十三州之兖州,兖州这片区域可不得了,三国很多知名人物都出之于这里,像文人类戏志才、郭嘉、荀彧、吕蒙、孟建(字公威)、丰玖公,还有武人类典韦、许褚,以及汉末军阀之一的袁绍袁术等人都出之于此,那道理就如同江南地区多美女,可以说兖州是一块生产人才的宝地。
“汝、颍这个地方的奇才甚多……”这是大奸雄也是能主的曹操对荀彧说过的话。徐福也不例外,他人不但聪明,还从小就开始学习击剑,也就是使用剑术,在刚开始他是一个向武发展的人。
十八般武器,徐庶为啥非要学剑。由于汉代男性平日佩剑在身,所以剑有“君子武备”和“可以爱身”之誉,故在器械比武中,斗剑是最为常见的,剑术自然大受广大汉代青少年的欢迎,要知道学会不但能保护自己,还能装逼泡妞,绝对是你的不二选择。
你没有看错,不是我在瞎扯。击剑的确是汉代人十分喜爱的项目,在年少时习剑更是一时之风气,是流行时尚的表现。如司马相如少时“学击剑”;东方朔“十五学击剑”等著名人物在年少之时都有习剑的记载。著录在史册的剑术名家中有以“善击剑,学用剑,立名天下”张仲和曲成侯,也有留下“能观千剑而后识器”明眼的王君大,甚至出自野史传记的大剑客王越。在古代,剑对人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而且在汉代武吏应试的项目中也有剑术哦,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学剑活动的普及。
汉代的“剑客“,正如当时人对它的称呼,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武器是剑。
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剑可以追溯到殷末西周初期。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剑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武器。
由于南方地区水网纵横,地多林莽,适合锋利轻硬的短兵器,因为,铸剑的技术和对剑术的研究在当时的吴、越两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里诞生了欧冶子、干将、莫邪等著名的铸剑大师,诞生了越女等剑术名家;也诞生了极其锋利的宝剑——在湖北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至今还锐利如新。
到了汉代,剑在大部分时期里,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引人注目的器物。剑是官吏身上重要的配物,就如玉器于君子之身。不仅在平日里,而且在公堂议事、甚至进入皇宫都随身佩剑。剑是普通人家常见的物品,对于男子来说,身上的剑即是护身的武器,也是尊严的象征。
居延汉简中有“买马牛持刀剑”的简文,汉乐府诗《东门行》写道:“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重无斗储,还视桁上无县衣。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记载,汉成帝年间,精神病患者王班”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这些都是关于汉代平民男子携剑的描写。
另据《汉书·隽不疑传》,隽不疑在见直指使者暴胜之时拒绝解下佩戴在身上的玉柄剑,并说:“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剑对于汉代男子的价值于此可见。而宝剑也变成了人际往来中的一种贵重礼品,或是辟邪的利器。如孔休探视王莽病情,王莽送孔玉具宝剑表示感谢(《汉书·王莽传上》)。
当然,要是放到现代的环境,在腰间别把三尺长的剑出门,可能过会儿你就能在警察局里喝茶了,刀剑可都是管制刀具,你要是带在身上,肯定就是社会不安定分子,请你喝茶事小,没把你扔拘留所里都算给面子了。
我不知道徐福的剑术怎么样,但能知道的是,他仗着剑术,还大大的“出名”了——为友杀人。
在中平末年的时候(由于史料欠缺,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年,大概是189年和190年之间),他为了给友人报仇,并不是找警察叔叔(县令)报案或者叫上兄弟在角落围堵仇人,而是仗着他自己强悍的剑术直接抄起家伙一个人跑去杀仇人,还别说,徐福还是有水平的,不但成功击杀目标越过一干阻拦的食客后,临别时披头散发用泥土抹面方便逃走(很聪明嘛,在没有高清相片只有泼墨画像的古代,要溜号也能这样了)。
如果事情这么顺利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不知是被人告密什么的,还是他伪装得不到位,徐福结果被官吏抓了回来。官吏问他的姓名审讯其动机,他选择沉默,跟武警片子那些嫌疑犯一个模样,无论警察怎么威逼利诱,嫌犯一副“老子恨不得你打我一顿”的拽样,那些警察就是不敢动手,结果有很多嫌疑犯得不到应有的伏法,放出去后便接着危害社会。如果换作是我,我看是我拳头硬还是你的嘴硬,先扁你一顿再说,进来了居然还那么拽,纯粹就是找抽,至少让你长长记性。
至少在极力打击流氓势力的汉代在治安方面还算有效率,官吏才不管徐福沉默还是不沉默,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刑,最后把徐福押上囚车,然后囚车前面敲锣打鼓走在热闹的集市上,让集市里的人相认,放到现代的电视剧里,又叫做‘游街示众’,总之徐福这个人在当地瞬间名声爆表。
按照剧情的发展,在人游着游着的时候,应该会几种情况出现:一,忽然跑出一群侠客手里抄着家伙来势汹汹劫走徐福,这是绿林片。二,有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穿着素服踉跄踉跄地跑到囚车前,大哭着:“死鬼,你还欠我几辆银子没还啊,你要死了我找谁要啊。”这是恶搞片。三,在集市街道两边卖东西的小贩子们忽然一掀铺面,抄起刀剑跟最近的捕快对砍,然后原本干净整洁的街道变得一片狼藉,徐福被囚在车里看戏……这是武打片。四,就在囚车快到转角处的时候,这时飞奔来一匹快马,停在囚车前,马上的那个人从怀里抽出一面亮闪闪的金牌,说某某王爷有请,速速放人,这是官场片……
只是,在那个时候,这四种情况都没出现,徐福被押在囚车游了一天的街,放到现代,这是很耻辱的事,耻辱到能让自己去跳楼的事情,可对于徐福来讲,这并不算什么,为什么?因为他的杀人动机。
在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个时代孔孟之学当道,即儒学。
而在儒学的主要思想里,“孝”之一字是放在首位,当时很多人也是通过“孝”出名,拿孝炒作让自己名声四起,是真孝还是假孝并不好说,但有人说,汉代的孝是中国历代历朝中最虚伪的也是最腐朽的,那些儒者通通都是腐儒,整天把孝啊,道德啊挂在嘴边,要是治世之时还能理解。但要是在兵荒马乱的乱世,这些孝这些道德就是个p!简直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刀俎下的鱼肉,能不能现实一点?
只不过,我不得不说,无论是真孝还是假孝,在汉代只要会炒作,就绝对能够出名,成为所谓的名士,更何况‘举孝廉’是平民子弟能当官的唯一方法,你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选择当官,你要当官你就需要孝需要名声,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能理解啦。
那么不屑于“孝”这种东西又想出名被崇敬膜拜的人呢?经验告诉我们,凡事都是有例外滴。除了“孝”能出名外,就剩下“义”,在汉代,义是唯一能够和孝平起平坐的精神表现。而这里的义又分为很多种,第一种,轻财济穷,交结友人的义(东汉八厨,陈留名士张邈便是之一),第二种,不惧强豪,刚烈豪迈的义,像敢跟手握重兵性格残忍的董卓叫板的名将卢植。第三种,见事勇为,救危解难的义,徐福就隶属第三种,在这些“义”表现中,也是第三种“义”最为普遍也最容易得到世人的认可,比如任侠尚义的典韦、三国义绝的关羽。详情去查阅相关书籍,在这里我就不累赘了。
什么是“义”?义意味着在朋友及其家人困苦危难时挺身而出,全力相助,无论困苦磨难是由自然因素造成,还是来自社会政治因素。即使是交往不多的人,一旦以朋友之道相称,就会在生活中履践友情之道。与朋友友情密切相关的是,在汉代,还有人们普遍认同的报恩意识。
汉代人认为,“恩”虽有大小,其意义却并无不同,即使是一餐饭的恩德,也应报答。报恩不仅具有道德的积极意义,还被附着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无疑强化了报恩的内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