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静静地十分安静,并不是绝对的寂静,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中困盹着,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水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地流下去,不能想像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海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大白天里
这一个个异常寂静的大白天不是单独的,他们衬在一个郁郁苍苍悲凉热闹的背景里在一个阔大的时空交叠的背景里,在没有衬托的天地中,光秃秃走来两个人――张爱玲胡兰成Dm
张爱玲,登上了她在文字的流丽中虚拟了百转千回的爱之舞台∨爱玲那样毫无准备地红起来,一红冲天,不可收拾,便如同她自己笔下的杜鹃花,“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去了,从墙里烧到墙外,烧红了孤岛的天空”现在的她就是这样红灼灼的杜鹃花,从墙里烧到了墙外
23岁的张爱玲,年轻飞扬才思如涌盛名如花,虽然早已深谙世事沉脯人情沧桑,却还不谙爱情的苦怀抱着无数关于爱与理想的美梦,期待地走过生命的每一个转角,小心地打开各式镶金嵌玉的潘多拉匣子,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看到什么――这时候她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抽签时黛玉在默默祈祷的心情:“不知道还有什么好的留给我?”张爱玲此时此刻心也在暗暗地祈祷:“我的爱在哪里??”
她遇上了这个人:胡兰成
胡兰成见过苏青,拿到地址以后,第二天一早,胡兰成便去看这位令他几乎怀疑其真实性的年轻女作家胡兰成拿着张爱玲的地址找到她与姑姑合住的公寓,果然吃了闭门羹
那是1944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有一张报纸夹在这扇门的门缝里,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1944年2月4日
上海公共租界区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5室门口,一个戴着礼帽身着深灰色长袍的中年男子,正彬彬有礼地敲着张爱玲的宅门铺着米黄色瓷砖的长廊上,斜拖出他颀长的身影
从服饰上看,此人是读书人,但从他服饰质地及闲适仪态来看,又像是官宦人员在沦陷的上海,知识分子之间很少有这般安详又悠闲的举止”值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六年,六年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略有正义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国土沦丧之耿耿在怀,忧国忧民之情使神色忧伤,风尘系眉,衣着随便匆忙,鲜有似眼前这位中年知识分子的一派恬淡寡情,悠闲自若
门里传来一个温厚沉静的女性声音:“你找谁?”
男人说:“想见张爱玲小姐∏从南京慕名而来的读者”
门里迟疑了一会,便答:“张爱玲身体不适,不见客人”
这是姑姑,她替张爱玲挡了陌生人的驾
张爱玲是西洋作风欧式交际观念,她将这位没有预约的不速之客拒之了门外≤之,这位没有带名片的胡兰成先生只得可怜地入境随俗了
这个闭门羹,浇不熄胡兰成的热情,他没有带名片
中年男人原地踏了几步,早有准备的胡兰成没有退缩,他进攻了,他便从公文包里掏出纸笔,匆匆写了几个大字:胡兰成,电话******,请求张爱玲同意会见他胡兰成又去敲了一下门,从铁门的送信口中传过去纸条,有人接住了
随后,不等张爱玲有所反应,他便缓缓地下楼去了
胡兰成怀着无法证实奇人奇事的失落与心中无数的等待,怏怏而返♀是他们第二次没有相逢的联系(第一次陪苏青去南京为胡兰成说情)
我们不知道那张纸条上写了什么或许是两首诗,或许是几行隽永小文,博览群书而又对女人富有经验的胡兰成是不用的在一个女人面前无话可说的,尤其是像张爱玲这样,虽自负洞明世故实则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子面前,胡兰成很知道怎样把知音和崇拜者这双重身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
张爱玲从姑姑手中接过纸条,不由心中先是一愣:胡兰成?没有想到,慕名而来的读者,竟然是他!
见还是不见,23岁的姑娘,拿不定主意了♀位她很是熟悉的才子,曾经身陷囹圄,自己曾陪同苏青去南京找周佛海说情的这位文人这时已经是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了人倒是很有才气她不曾与胡兰成有过什么来往,虽然她很知道这个人的名气,平时颇有名士风度,在上海滩也多是韵事轶闻当然,最大的名气还是来自他常常在一些伪政府的报刊上发表政治论文和这次被关押的情形∨爱玲平时交际活动少,当时才年仅23岁,又刚刚蜚声文坛,她不知道何以在政界做事的胡兰成会来找她
张爱玲和姑姑商量,姑姑到底还是老练得多,觉得这个人有背景姑姑提醒她,好像这是个政界人物应该谨慎处理∨爱玲没有吭气
张爱玲以前看过胡兰成的文章,对他的才华甚为钦佩∨爱玲被打动了,心动的张爱玲成了一个平凡的女人,就像那些她在自己的作品里反复塑造的凡俗者,不再是那个冷静深刻的人性剖析者了,就像一直以来的真实的张爱玲
张爱玲拿着手中的纸条,心中有些感动她是不问政治的,她认为,本没有必要趋炎附势,但是假如不见,会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爱玲自己也在犹豫中
至于政治,在她很早的时候就认为政治是过眼烟云的事情,今天的政坛要员,不知明天会换上谁♀种走马灯式的转换不仅是她从各种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得知,她短短二十几年的生命屈指而数也经历了几个时代星移斗转
更主要的是,她身后那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官宦世家如今不也破败成废墟了吗?胡兰成今日却是上海沦陷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大报《中华日报》总主笔,政务在身,公事甚忙却这样诚心诚意屈尊前来拜访一个初入文场的年轻女子,这对做人必得人安我安的张爱玲来说,心头便有些揣揣不安
不过,这个犹豫没有持续多久,只隔了一日
她不是热情主动情感外露的人,却向来是礼数周全的她曾主动拜访周瘦鹃老人,并邀请他来家喝茶以谢周瘦鹃的慧眼识文稿之恩;胡兰成主动拜访她,虽然不是她的所邀,作为礼节也当回访当下她立即决定,不管胡兰成是何许人也,而对这份诚意,亦该回访
张爱玲素来孤傲,成名之后更是闭门谢客,连弟弟想见上一面都不容易,她为何要屈尊来见胡兰成??
这是张爱玲生命史上的又一个谜我以为,张爱玲之所以“屈尊”,只可能是两个因素:一是,苏青先把胡兰成激赏《封锁》的事,和“一遍又一遍的傻笑”的事,转告给了张爱玲;二是,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文才”极为推崇
现在胡兰成从监狱里面出来并且又身任要职,她出于感谢和欣佩,自然应该前去见一面
第三天的午后,胡兰成接到了张爱玲自己打来的电话∨爱玲按纸条上留下的电话号码,电话致意胡兰成,并说明马上过来看他胡兰成在上海的家也是在公共租界的,在大西路美丽园,就在离张爱玲家静安寺路不太远的地方∨爱玲不久后即到了那里
此时,胡兰成正坐在他自己的客厅里,他的正室妻子全慧文在另一个房间
胡兰成对这次见面,肯定有一种期待,他的潜意识里,想见的是一个窈窕美人
两人一见面,互相都有些吃惊∨爱玲没有想到一个政客,一个语辞尖刻的论坛高手,竟是一副温文尔雅书生涅,其诺诺应酬的礼节之中,又有一种作家知识阶层里所没有的自信
胡兰成也没有想到,文笔如此清奇远奥,才华如此超群脱俗的女作家,竟会如此高大笃实,可举手投足间又分明透着像中学生一样的稚气和茫然她的文字书卷里透出的跋扈之气哪里去了?
两人只顾沉浸在各自的吃惊里,一时间全然忘记了相互的礼数还是胡兰成周旋得快,他很快不失礼节地给张爱玲让座,频频问候细琐的生活小节
胡兰成一边张罗茶点,也一直不忘端详张爱玲,这个女子给予他的震动是如此之大,是他以往浮华岁月中所没有见到的,也是他经验判断中所无法归类的
那个小女生似的特别神态,即便胡兰成阅人多矣,也不由感到好奇,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一见张爱玲的人,只觉得与我所想的全然不对她走进客厅里,似乎她的人太大,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胡兰成还写道:“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子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
胡兰成以名士风liu自居,见过的女人太多,随处留情的事情也多,但是,张爱玲,这样一个旁人不可比拟的女子,他没有见过
张爱玲的气质,是从内在里溢出来的,要把人慑住
张爱玲并不漂亮,也没有妩媚姿容;她的高大,令男人无所措手足;这都无关紧要了,惟有这无形无声的气质,充满了整个房间♀个女子,竟会令人有一种顶天立地之感,连世界似乎也要震动,因为她是这样的不合适,不合适于她的作品,不合适于她的才气,不合适于这个世界,甚至连同不合适于胡兰成他自己认为那间还算华丽的客厅胡兰成也算惯于在红粉佳丽中周旋的名士,上海滩上多少贵妇淑女,还没有一个女人使他产生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惊叹
在他们对望的瞬间,有什么事情已经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悄悄地发生了
据胡兰成后来的回忆,征服他的,不知道是张爱玲身上的什么东西,即不是青春的活力,也不是女性的魅力,只是觉得她已遮蔽了眼前一切万物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