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张爱玲开始一踏上香港这个金钱主义的大都市,她立刻面临着的问题就是生存的危机
张爱玲急急匆匆2个多月的日本失败之行回到香港后,加重了张爱玲的紧迫感,由于与港大校方的关系恶化,继续读书是完全不可能的了不过,作为知名青年女作家,张爱玲这种才华与身份引起了美国新闻署香港办事处的兴趣Hxe
张爱玲从港大辍学以后,仍然住在何东半山教会的女子宿舍里,那时张爱玲自己一人住一间
张爱玲清门谢客,她多半自己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过起了与社会隔绝的生活♀时她拼命地寻找报纸的招聘信息,由于应聘工作时留的也是这个地址,恰逢东南亚专员公署正在招聘翻译,有意要雇用她然而,公署派人上门来调查,雇主却被告知有人称――她可能是共产党特务!
这顶红帽子,在那时的香港谁也戴不起就这样,张爱玲在港大呆了两个月后,非但欠下了港大457元学费以及一大堆无法偿还的人情债,还三度被警方传讯,又丢掉了到手的工作,真是凄风苦雨,投助无门
张爱玲一直都是孤单的,却没有一个时期,比此时更是这般的孤单别说求助,甚至连一个诉苦的人都没有
这个春天,在张爱玲的印象中大概只有凄风楚雨了她翻看着报纸上的招聘广告,照着报纸上面的招聘广告,打了一封又一封的求职信,一边打,一边便想起姑姑从前的话来:
“业务信比文学创作另有一功,写得好并不容易措辞文法连留空白的比例也大有讲究有人也写得好,就是款式不帅”
张爱玲的眼泪滴滴答答的落在信纸上
姑姑妈妈,都离她这样地遥远,在这举目无亲的土地上,她还拥有谁的温情?
好在张爱玲在八九年前即已经在大陆上海成为知名作家,出版过销量可观的集,这引起了美国新闻署香港办事处负责人理查德?麦卡锡的兴趣∨爱玲凭着过硬的文学功底与娴熟的英语特长,她得到了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署办事处的翻译工作
这个机构,是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新闻署的一个办事处,我们简称“新闻署”,负责收集香港乃至中国方面的新闻资讯,同时也进行一些中美的文化交流
当时正值韩战期间,美国正倾全国之力,以精良武器在朝鲜半岛的白山黑水之间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展开激战,意欲吞并朝鲜并进而扼制新生的中国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在50年代初期非尝意为自己的反面宣传物色“人才”♀时美国急需有“才华”的反面英译“人才”,张爱玲即因此被“美新署”相中
当时美新署有一个“美国书籍中文翻译计划”,准备将美国的一些文学作品译成中文在香港出版,这需要顶级的“英译中”人才
张爱玲开始为美国新闻处工作,开始主要是做一些翻译工作,就是为美国这个新闻机构将一些西方文学名著,译成中文,以此换得一些报酬,来维持自己的日锄活∨爱玲适逢其会,在这里找到了第一个立脚点此时,她并不是美新署雇用的职员,而只是提供翻译服务的一个临时工
这时期张爱玲为美国新闻署翻译了第一部作品《荻村传》,作者是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新文学作家陈纪滢¢的内容是写傻常顺儿从义和团到大陆沦陷期间,先后被北洋军阀日本人以及共产党利用,最后仍惨遭活埋的悲惨命运,虽然作者自称“字里行间没有一句骂共产党的话”,但其居心叵测一望即知
该书首先由梁实秋推荐给美国亚洲基金会,随后马上又被美新署相中,意欲组织译出,以作为美国自己的反面宣传材料在张爱玲之前,美方先找的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名教授英千里(英若诚之父)翻译,但是英千里教授的译笔过于典雅,美方嫌其艰深,又找到张爱玲重新翻译
张爱玲的英文是以通俗为底子的,她的通俗流畅的文笔很符合美方的要求,令美国新闻署十分满意∨爱玲很快就译完了,并得到一笔很优厚的报酬她的《荻村传》译本由美新署支持的虹霓出版社出版,先后印了7版,每版3000册,美新署将这些书分送给东南亚各国以及其他国家,专门作为美国自己的反面宣传材料使用
除了在美新署做翻译书籍这项工作之外,张爱玲究竟还为美新署做过什么工作,不得而知,但是她初到香港,人地两生,谋生总是她首先要考虑的♀一点从她一离开大陆就注定了
自此以后,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着生计的困扰,香港这里只是一个开始∨爱玲在香港总共呆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她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她的两部“反面”长篇的创作:《秧歌》和《赤地之恋》♀两部也是在美国新闻署的授意下写的
美新署的正常的翻译及出版业务,主要是美国派来的专员理查德?麦卡锡负责――麦卡锡便是就这样认识了张爱玲
张爱玲的才华,在此间工作中引起了,不久就被提拔为美新署署长理查德?麦卡锡的高度注意,《秧歌》写完前两章后,张爱玲就给麦卡锡看过麦卡锡是慧眼识人的,读罢张爱玲的作品大感惊异,甚至起了妒忌之心说:“中国人的英文能好到这种程度,真是令我惭愧”麦卡锡为此叹道说:“她是文学天才她是我认识的两位文学天才之一”麦卡锡所说的两位天才中的另一个,就是指美国乡村诗人罗伯特?佛洛斯特,曾4次获得过“普利策”诗作奖
张爱玲在香港的三年里,先后为“美新署”翻译过多部作品,包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玛乔丽?劳林斯的《小鹿》(重版时改名为《鹿苑长春》)马克?范?道伦编辑的爱默森的《爱默森选集》以及华盛顿?欧文的《无头骑士》和《睡谷的故事》等
这些书目都是人家写的,她只是劳动力翻译成中文♀个活儿苦就苦在,除了海明威的作品张爱玲喜欢之外,另外的爱默森和华盛顿?欧文的作品都不合张爱玲的口味但是为了谋生,张爱玲还是坚持译完了它们
张爱玲有极高的英文造诣,因而翻译对她来说没有什么苦难,如果说有困难的话,那就是张爱玲对翻译工作兴趣并不大,那也是她自己的好恶,为了生存也只得去干她不感兴趣的工作但是张爱玲在翻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翻译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经出版,立即被称作为中译本的经典之作
张爱玲在《老人与海》的译序中写道:
“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老渔人在他与后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多少句子貌似平淡,而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的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消大家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个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
海明威因创作《老人与海》而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张爱玲当年应“美新署”之约及时翻译中文本的原因迄今为止,张爱玲翻译的这本《老人与海》是我国最早的中文本
面对喜爱的外国著作,张爱玲有强烈的写作冲动,而且是英文写作的冲动,因为只有英文,才能表现出西方文学中特有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
文章的风格与所使用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照章直译的翻译是不成功的翻译翻译大师傅雷曾有经验之谈:“译书的标准应当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傅雷在译书之前先总要再三精读原作,吃透原作的精神和全部细节后才着手翻译,使者像看本国故事一样亲切流畅
换言之,翻译不只是炒冷饭,而应当是一种再创作∨爱玲在这一点上,显然是与傅雷不约而同的――虽然,许多批评家认为,他们此前曾于上海的报刊上就写作技巧有过一次不着面的交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