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皇冠”出版社的董事长平鑫涛这个人,我本来想在张爱玲40年代成名前就讲讲张爱玲与平鑫涛的亲叔叔平襟亚的纠结恩怨后来考虑再三,在那个阶段我把平襟亚章节丢下来了,只是为了在后面的研究中,我想用一整个章节的篇幅来叙述40年代张爱玲与40年代平襟亚的恩怨;而在这个章节里我们看到张爱玲在60年代以后与平襟亚的亲侄子平鑫涛的近40年的友谊传奇
我们回到40年代初,回味一下张爱玲与平襟亚的恩怨:ee
40年代沦陷的上海,《万象》杂志发行人平襟亚,原始文坛健将,20年代――30年代著有长篇巨著《人海潮》,风靡一时,而且蝴蝶鸳鸯派中更是因此而掀起一阵“长篇创作风潮”,而能胜过平襟亚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在小报界方面,平襟亚更是标准之老牌,他以“秋翁”为笔名,他所写的文章大都以风趣和讽刺为胜,所以很为读者所欢迎抗战胜利后上海文坛消沉,而平襟亚独具慧眼,与陈蝶衣创办《万象》月刊,做了今日蓬勃的出版界之开路先锋,《万象》读者何止千万,平襟亚也就足以自豪了
40年代初,张爱玲初出茅庐时有一个时期,也想在《万象》中“窜一窜”,曾将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交给平襟亚,请他出版,平襟亚不知销路如何,没有把握,故未敢轻易许诺,不料张爱玲扭头一走,另谋发展不想竟然一下子红起来,竟然红遍了上海滩
后来张爱玲在《万象》中写过连载长篇《连环套》,因稿费问题,张爱玲与平襟亚二人之间发生了龌龊,继而发生过一场轰动上海滩的笔墨之讼(作品《连环套》因为张爱玲自己不满意自己腰斩枪毙了,在她的作品收集里《连环套》没有被收集在自己的《传奇增订本》里)
这件笔讼是非在40年代的文坛上称为“一千元灰钿”事件,沸沸扬扬的在上海的文坛上飘荡了很久很久……
40年代的平襟亚这样笔墨之讼:
“因为我国文坛女作家不多的缘故,我对于她们总是竭力捧超尤其是对张爱玲,从她的《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起家的当儿,她便追随我友周瘦鹃之后在本报一再揄扬虽不曾分析她的血液有多少西西贵族化的成分,然而对她文字的美妙,身家的清白,似乎都已称赞过,尽过宣扬的能事不信可以打开本报的丛编来对证可是,她对我却适相反背,不懂她是特别对我顶真呢,还是习性如此?”
“记得一年前吧,那时我还不认识张爱玲,有一天下午,她独自捧着一束原稿到“万象书屋”来看我,意思间要我把她的作品推荐给编者柯灵先生,当然我没有让她失望”
“第一篇好像是《心经》,在我们《万象》登出来了※后又好像登过她的好几篇她有一回写了一封信给我,大谈其“生意眼”,并夸张她的一连串的履历,说她的先人事迹,可以去查《孽海花》当初我猜想不出《孽海花》一书怎么好当她的家谱看,随后才知道这中确曾记载及清代一位李合肥的女婿――逃走将军的逸事,但始终不能使我怎样惊奇与兴奋(我注:李合肥指李鸿章,逃走将军指张爱玲外祖父张佩纶)”
“她写信给我的本旨,似乎要替她出版一册单行本短篇集我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她她曾将一大批短篇原稿亲自送来给我付莹其中包括《倾城之恋》《封锁》《琉璃瓦》等篇,那时都是她的新作都还没有披露过)当我接受了她的原稿以后,她接连来见过我好多次,所谈论的无非是“生意眼”,怎样可以有把握风行一时,怎样可以多抽版税,结果是她竟要我包销一万册或八千册,版税最好先抽,一次预付给她我给她难住了,凭着我三十几年的出版经验,在这一时代――饭都没有吃的时代除了凭借特殊势力按户压买外,简直没有包销多少的本领因此只好自认才疏力爆把原稿件退还给她(仅留下一篇短篇《琉璃瓦》刊登《万象》)‖时,怕她灰心写作,约她在我刊《万象》上面写一篇连载,每月写七八千字(在当时一般作家正在向杂志社联合会提出要求千字百元)我就答应她,稿费较我刊诸位老作家略高,每月预付她一千元谁知她写了一期之后,前来论价,斤斤要求百五十元千字,并说如不允许,每月当酌减字数”
“我因我刊有许多老作家――在文坛写了三十年的老作家,报酬千字仅不过百元,不便使老作家难堪,因此争论了数语,她不欢而去后此,每期递减字数,且差不多每期前来要求,例如说:“这一期我只写了五千字了,你要便要,不要就拉倒”我终于忍耐着,不使她难堪,一凭她减少字数,看她减到多少为止结果竟然减到一个字都不写(可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编者柯灵兄,在七月号刊付印时,向我进言,要我加送二千元去,那么三千元写五六千字,也不为少了我依照编者柯灵的吩咐,送去两千元,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又遭退回可是,她退回来的,只有加送去的一笔二千元,尚有预付的一千元,却一字不提说稿则一任腰斩♀一千元虽小数,预付了两个多月,竟使我们无从撤销这一笔账,会计先生正在踌躇,付什么帐好呢?要请张爱玲吩咐”
“我不敢说张爱玲“市侩气”太重,因为她毕竟是一位“作家”而又是“女”!像我本人,从事出版专业,买卖要顾到血本,似乎不能不与人计较锱铢,才是十足地道的“市侩”“市侩”而有“市侩气”,尚能为一般原谅的吧”
“又如花了一千元,买不到当代女作家一个字,怕即使不是“市侩”,没有丝毫“市侩气”的人,也总觉得心头有所未甘我愿不论“作家”与“市侩”,彼此能反省一下,设身处地为自己为他人想想,得免许多争执♀话尚也在合理之列吧”
以上的文章是1944年8月18日的上海《海报》,平襟亚写的短文《一千元灰钿》
8月27日平襟亚又在《海报》上将张爱玲再次调侃一番…...
8月30日一位读者叫“柳絮”的在小报上说:
“张爱玲小姐与秋翁先生千元稿费之争,一方谓并没有多拿稿费,一方则坚持曾付稿费七千金,而刊出只有六次,当时按月千元,先付后撰,至今延不交件,则千元岂非“灰钿”?此事究竟何方之失,局外人殊不必问此“闲帐”今天笔者站在写作人的立场上,有一点愿代张爱玲小姐主持公道姑且承认秋翁先生所举皆实情,但文章不卖钱则已,即为卖钱之作,则稿费涨落,当随市面之升沉为调整……”
最后平襟亚在1944年9月12日上海《海报》上写道:
“最近关于某女作家的稿费一事,我极不愿意再提,原因,为了:一,区区小钱,穷不了我,也富不了她二,我不甘替她做义务宣传员,适中她的圈套所以我见了某报的所谓”平议”,也只是不加辩正“天朋友谓我必须有一言声明,否则在不知者真要说你“诬陷”及“薄待作家”,印象欠佳因此使我不得不作最后之声述……
张爱玲在1945年1月25日发表《不得不说的废话》:
“常常看到批评我的文章,有的夸奖,有的骂,虽然有时候把我刻画得很不堪,我看了倒也感到一种特殊的兴趣……我替《万象》写《连环套》,当时言明预付稿费一千元,陆续写了六个月,我觉得这样一期一期地赶,太逼促了,就没有写下去,此后秋翁先生就在《海报》上发表了《一千元灰钿》那篇文章,说我多拿了一个月的稿费……我曾经写过一篇否认的信给《海报》,秋翁先生也在《海报》上答应,把详细账目公开了,后来我再写第二封信给《海报》,大概因为秋翁的情面关系,他们未予发表我觉得我在这件无谓的事上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此也就安于缄默了”
曾经为这“一千元灰钿”他们各自付出账单,我们不去管是非曲折,这件“一千元灰钿”在40年代的上海沸沸扬扬的折腾了一年多,大小报纸都登过这两个“名人”的申述证据账单等,可谓恩怨较深我们不得不为张爱玲与平襟亚的这段“案件”叫痛苦☆终没有胜负的了结这场纠纷没有胜负的了解了这场笔墨官司
二十多年后,平襟亚的侄子平鑫涛在台湾创办了《皇冠》出版社,与张爱玲结下了30多年近40年的友谊,这又不能不说是张爱玲的又一个奇迹
1965年,香港的宋淇与台湾《皇冠出版社》的主编平鑫涛联系,准备在台湾重新出版张爱玲的作品,而这一年,夏志清刚好去了台湾,于是,夏志清便有幸在宋淇那里看到张爱玲的作品,欣赏之后便成了张爱玲的代表平鑫涛早年就读过张爱玲的作品,心仪良久,这一次,能为张爱玲出版她的所有的集子,自然十分痛快♀就是张爱玲的作品再一次重新在台湾出版而导致了60年代在香港台湾掀起的继40年代上海的“张爱玲年”的又一次“张爱玲热”
平鑫涛回忆:
“1965年在香港,我遇到了宋淇先生,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我们一见如故,他很热心地推荐了好几位香港的作家给我,尤其是张爱玲那时,张爱玲已经旅居美国听到张爱玲的名字,我觉得又亲切又高兴,出版她的作品,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荣幸《怨女》在1966年4月出版,彼此合作愉快,从此张爱玲的全部作品都由“皇冠”独家出版年轻时期的张爱玲和平襟亚先生的《万象》杂志接下了深厚的文学之缘,而后又和“皇冠”愉快地长期合作,前后五十年,与两个平氏家族的出版事业紧密携手,这样横跨两个时代的渊源,也许正如她第一本书的书名一样,可说是另一则“传奇”吧”
1966年4月,张爱玲还把40年代在上捍的《金锁记》又改回《怨女》,将《十八春》改为《半生缘》,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不久又接连出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以及《张爱玲集》等‖时在台湾,不仅涌出一批痴迷张爱玲的读者作家学者,也涌出一些搜集张爱玲的旧作为己任的研究者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