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张爱玲在文学地位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更由于稳定经济来源的出现,张爱玲在1969年后再一次进入较为纯粹的文学写作与文学研究,这段时期,张爱玲的创作势头似乎又有了一些回升
1967年,她的英文《北地姻脂》由英国的凯赛尔出版社出版,然而销路并不好,一些评论也不是很友好∨爱玲不禁对自己曾经雄心勃勃的英文写作失去了信心,后来,她将这本书译成中文,名字为《怨女》Dm
对于张爱玲的这些新的文学活动,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里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夏志清教授的研究,只局限于50年代以前的张爱玲,而在60年代及60年代以后,张爱玲仍然时有少量新作品问世,并且对旧作品有所修改提高比如《皇冠出版社》出版的《怨女》就是《金锁记》改编的《北地姻脂》,再由《北地姻脂》改编成现在的《怨女》;而《半生缘》就是《十八春》改编的尽管是同一作品,但这些作品跨度20年的时间,夏志清教授都没有来得及研究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金锁记》改为《怨女》的改写过程:关于这本书,张爱玲是非常的用心,是她计划用来“进攻”英语世界的一部倾心之作,当时在60年代断续用英文改写的,也用的是英文名字《北地姻脂》结果《北地姻脂》这部书没有成功,张爱玲只好将《北地姻脂》再度改译为中文《怨女》,在汉语世界出版
在这本书的前面,她原本想用“南朝金粉,北地姻脂”八个美丽的字词作卷首格言,但是又不知道出处,还专门请了她的新朋友当时在加州柏克莱大学任教的庄信正代为查找’信正费力查找一番,没有得到结果,但是在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庄信正发现有“南部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支,偏开双魇”数句,与之有点关联
张爱玲考证后无奈,只得在篇首将这篇名字的出处解释为p
o
a
lyseventhcentu
y(大约17世纪)♀部书就是张爱玲在一边照顾中风瘫痪的赖雅,一边在迈阿密大学做驻绪家时改写成的〈成后,她多方联系,后来由英国的凯赛尔出版社出版,但是英国的评论家对这部的评价不好后,这彻底打击了张爱玲此后用英文写作的信心年代后期,她开始全力以赴恢复用中文写作她将《北地姻脂》译为中文,取名《怨女》,完本后交给《皇冠出版社》的董事长平鑫涛出版了
我们知道《金锁记》是张爱玲40年代的名篇,当时《金锁记》只是一部中篇,而《北地姻脂》已经具有长篇的规模更不同的是,《金锁记》集中于七巧长安两个人物,而改编后的《怨女》则果断地舍去了长安的故事,而集中浓墨重彩于七巧一个人(书中七巧改名为银娣)
但是,张爱玲对银娣的处理与七巧不同七巧是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心理变态的疯子,银娣则只是一个平常的有心机的却又多遭不幸的妇人七巧极度压抑的情欲报复欲,在银娣身上都淡化了平静了♀多少反映出张爱玲经过近20多年的磨难之后,张爱玲对人生看法的改变
以前(40年代),她在反驳傅雷批评文章里早就说过:“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毕竟不多,时代是那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的♀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个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我特别喜欢张爱玲这段名言)
银娣异于七巧的,就是银娣在于从极度的歇斯底里变作了苍凉♀种苍凉,主要体现于银娣在男人世界里所感受到的怨愤,她对三爷的痴情与无望¢的因素青春的记忆与伤感,在《怨女》中得到了极大的突出说结尾时,不再是曹七巧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而是银娣关于青春的苍凉回忆
她,一个被金钱吞噬了的女性,在生命的最末的时光,她想起了什么呢?
银娣只能在遥远的回忆中感受青春些微的闪亮了,然而,那只不过是她做姑娘时一个男人对她的调戏,那个人在门外喊着她的名字:“大姑娘!大姑娘!”仅仅只有那样一个男人!从来没有人爱过她
张爱玲在《怨女》一开头,就是大力刻写女主角在麻油店的情况,不只是随便提一提,交代交代就算了因为麻油店里的生活,对女主角为何肯嫁给一个残废的阔少,有很清楚而深刻的解释――一位受过贫穷之苦的漂亮女子,对于贫穷有潜意识的恐惧:
“邻居婴儿的哭声,咳嗽吐痰,鞋底擦来擦去,擦干楼板上的痰,气哄哄谈话的声音,这些熟悉的声浪都退潮似的离得很远,已经渺盟没钱的苦处她受够了,无论什么小事都成了心事,能叫人受气,结仇”
“女主人未出嫁时,是麻油店那一带男人们的暗慕对象,使她更为自己的美丽而烦恼她的情感很复杂,她曾心里看上一个人,却又的与那人一起的生活,是她所熟悉又憎恨的贫穷和平常”
“小刘不像是会钻营的人他要是做一辈子伙计,她就成了哥嫂的穷亲戚,和外婆家一样人家一定说她嫁得不好,她长得再丑些也不过如此终身大事,一经决定再也无法挽回,尤其是女孩子,尤其是美丽的女孩子,越美丽,到这时候越悲哀,因为谜语揭晓了,故事结束了,像一场小死一样,连旁人看着,往往也都有点悲哀漂亮的女孩子不论出身高低,总是前途无量,或者应当说是不可测,她本身具有命运的神秘性一旦结婚了,就死了个皇后或是死了个名妓,谁也不知道是哪个”
这后面几句话,有些过分伤感但很能说明女主角的婚姻选择的心理背景在《金锁记》里张爱玲对女主角的过去没有如此交代只是在《怨女》里面做了详细的补充交代
然而在的结构与文字表现方面,《怨女》处处胜过《金锁记》《怨女》的笔触较沉稳成熟;而《金锁记》有些地方就显得过于流利轻快和说明式的抒情了在《金锁记》中,张爱玲虽然也有意刻画一位悲剧性的女人,但以“说故事”的手法写来,较富戏剧性,却对女主角性格背景,心理刻画地不够完全深刻地交代,只是写出那么个动人的故事来罢了!而在《怨女》里,张爱玲就比较知道剪裁加重纯以塑造人物为着眼点,挑出女主角一生中几个特殊的时刻为焦点,加以渲染铺叙,让读者能够深入主角的内心
20年以后,张爱玲重新执笔,重写同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一方面对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有浓挚的感受和同情,另一方面我们可追寻张爱玲在20年后的写作技巧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表现
后来的《怨女》张爱玲在女主角的描写上更为人性化‘主角是一位属于旧社会性格很突出的女子,与许多旧式妇女一样,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习俗的熏陶,没受过任何一套理想的高等学校教育≡格偏于倔强暴躁,极爱说些大胆损人不利己的刻薄话,并且成为她的特征和习惯
本来就是个麻油店小户人家的妇女,为一时的贪慕虚荣,把自己投入了悲剧的焦点上:让自己与一位又聋又瞎又残废的阔富人家少爷结婚
但是人的欲望偏不能单以金钱来满足,这更加重她的郁闷和痛苦又因看不清自己,总以为自己的生命落空完全是上了这个富家的当――包括自己娘家的哥嫂她的残废丈夫她的婆婆还有与她有孽情的三爷甚至她的子女那种委屈的积闷,使她的性格永远蒙上一层可怕怨恨的阴影并用这个阴影,劈杀了一些人,被劈杀的这些人包括她的儿子媳妇还有她可怜的女儿
而三爷和女主角的一段孽情在《怨女》中比在《金锁记》中描写得更为详细,在《金锁记》里的三爷,较为正经谨慎,那是看在残废二哥的面子上;在《怨女》里的三爷就非常的轻脯不像《金锁记》里的三爷还顾及“叔嫂”身份,和二哥的面子三爷卑贱放荡的花花公子性格最后也被女主角所轻视,女主角的情感也慢慢较为成熟,她不再对三爷迷糊了,她与三爷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也较为实际,这也可能是张爱玲要重写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着眼点
《金锁记》里张爱玲这样写道:“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在《怨女》里张爱玲这样写道:“虽然早料到这一着,还是不免有气跟他说说笑笑是世故人情,难道当她到现在还喜欢他?……他还在望着她,她不能对他的眼睛看,怕两边都是假装,两只手握在他的手里都不像是真的,从前一切都改了样子,连眼前的事也恍惚起来∏真的,两个人都在这里,虽然大半辈子都过去了”
女主角的一生除了和三爷那段提心吊胆,毫不真实,自我欺骗的“孽情”以外,从未得到一点“温柔”的爱三爷所给她的,只是极残酷的玩弄所以她会对儿媳妇施出种种不自觉的毒辣手段,甚至葬送了她那还想上进的女儿的一生的幸福,使自己的女儿落入悲剧的陷阱里,难以自拔
三爷和女主角的孽情,对于女主角的空虚生活,有很尖锐的展现,也造成了日后女主角的残忍♀里我们看到张爱玲对于人性确实有着真实地透视虽然我们不必以“性”来解释这一切,然而女主角在“性”方面的落空和社会自然形成的压抑,更使女主角的性情畸形发展,刻薄寡恩得恐怖!
她爱三爷,三爷却只是图她的钱艾她的生命,就这样的一闪就过去了人生为什么这样的悲凉!
《怨女》的改写在各方面都比《金锁记》进步,张爱玲塑造的悲剧性的人物,却连同那人物的年代社会情况大家庭的好好坏坏一一展现读起来真的是很细腻很透彻很过瘾艾这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也只能把人物的行为放在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框架之下,才能有具体深入的人物生命,读张爱玲的真的是一种很富足的感受
1966年4月,《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此后,张爱玲的其他著作《秧歌》《流言》《张爱玲集》《半生缘》也在1968年前后由《皇冠出版社》出版重印我们都知道1944年张爱玲没有同意让中央书局的老板平襟亚来出版她的《传奇》文集,而在20多年后,这个《皇冠出版社》竟然重新出版张爱玲的著作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