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友老小子昨天在评论中这样说:
留在我脑海里那个年代的记忆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毕竟我年龄小几岁,61年我出生,到66年也还不大懂事,现在还真后悔,我也和你学生一样年龄的话,可以来个全国免费旅游啊。
确实,那时学生外出大串联,真就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全国性的免费大旅游。无论从接待规模之高、持续时间之久、参与人数之多的哪一方面来说,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五一、十一黄金周的盛况远不能与之相比。
那时,我带领语文组的老师十数人去北京,准备再从北京到西南去。住在内务部接待站,一日三歺都由解放军照顾。白天去北大、清华看大字报,晩上逛王府井、天安门广场。那时北京是真正的不夜城,即便是深夜,天安门广场依然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当时的《参考消息》上就刊登过外电报道,说外国的青年对中国学生的免费大旅游羡慕得要命。
我们一行没去成西南,因为到了北京站,整个站前广场己没有站脚之地。进了站台,所有停在那里的每一列车箱都被串联的师生挤得严严实实。我们终于挤了进去,但不知列车何时开、开到何处去。终于开车了,这才发现这趟车是发往东北方向的。在车箱内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到了天津,我们不得不下了车。
我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每一个人都不能不对*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每个人留下的记忆绝对不会是相同的。不同处境的人对*会有绝不相同的感受:有的人会深恶痛绝,有的人会津津乐道,有的人会难以忘怀,有的人会五味杂陈…。
那个年代己成为历史,但那段历史绝不是现今青年人所认知的那么简单。
他老人家的功过也绝不是一两个决义就能概括得了的。
唉!这都是题外话,不说也罢。下面接着讲故事。
--------------------------------------------------------------------------------
第一章何春林的故事【5】
--------------------------------------------------------------------------------
上回说到,我与邓老师刚说几句话,就闯进两个凶神恶煞的人。他们说我的学生窝藏有蒋介石的画像,而且这像还是何春林亲手画的。这怎么可能呢?
一个刚上初一、十几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受过专门的绘画培训,他怎么能画出蒋介石的肖像来呢?我让来人说详细。
来人说,他父亲曾洋洋得意地与同事说过,他儿子画的蒋介石就别提多像了。但至今,他态度恶劣,拒不交出。
事关重大,何春林又外出串联去了。这可怎么办?
我问:“他父亲还有什么问题?”
“光这一个问题还不够严重吗?”
到了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时,军宣队、工宣队己进驻学校一年了。学生复课了,但每天除了念语录,便是军训。继而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按照上级的部署:我校二年级学生到文安县插队落户,一年级的学生则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动员学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便成所有老师的中心工作。
应该说这项工作十分艰巨。费了老牛二虎之力,主动报名的寥寥无几。老师们不得不逐人逐家的去作工作。我们十班却出乎我的预料,除了几个按政策可以不走的之外,其余分成两拨:一拨回了老家文安县,另一拨则都报名去兵团。何春林兴致勃勃告诉我这消息,让我喜出望外。但去兵团的名单一公布,却没有何春林。我向兵团的人询问,人家说何春林政审不合格。
他工人家庭出身,怎么会政审不合格呢?我立即意识到:原因肯定是那张画像的事了。我校教美术的老师是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在*中受到很大冲击。平反时他认识了何春林。
他突然想起来,一拍脑门:“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你等着!”
他出去好一会才回来。他拿回几张学生的美术作业。
“你看看!这几张是画得比较好的,我留下准备搞展览的。”
我一看,画的是漫画:上边是陆海空三名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直指下方,下方则是蒋介石蹲在台湾岛上。旁边有一行文字: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还写着何春林的名字。我如获至宝。
何春林终于得以踏上赴兵团的专列。工宣队三位师傅加上我和五名教师负责护送。校领导和很多老师都到车站送行。带着一千多人到北国边陲去,校长真是放心不下,千嘱咐、万叮咛。
小邓悄悄和我说:“我可听说有的专列一开车,便有学生殴打护送老师的事呢。你千万要小心!”
学生上车后,站台送行的人越积越多,按每个学生有五个人来送计算,站台上应有五,六千人之多,还有维持秩序的解放军、工作人员数百人,为了情绪激动的家长的安全,解放军手挽手组成人墙,将送行的人与列车隔离开一米的距离,站台上的每个立柱都装有一个高音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
列车起动的那一刹那,送行的人群涌向车厢,哭声就象山洪爆发,一下子将高音喇叭的声音淹没了。车厢内的学生也挤在窗口,只见每个窗口都有几十只手臂在挥动,哭声惊天动地,让人心碎。
车到沈阳已是半夜,我与工宣队的师傅逐个车箱检查学生的休息的情况。
夜深了,学生大都睡去。
我却听见有人压低了声音在叫我:“杜老师,我在这儿呢…”
回头一看,叫我的竟是初二的女学生罗琳…
--------------------------------------------------------------------------------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请明天继续关注!
对*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
:blog.sina.com.cn/345678com这里有几篇介绍*的专著。
--------------------------------------------------------------------------------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