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武宗风云录> 第十章 弘治十八年最后的一场战争 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弘治十八年最后的一场战争 一(1 / 1)

(求各位大大好心收藏本书!!新人作者码书不易!!!新人各种新尝试,还望大家多点收藏!!!)

“报!!!”一名哨探打扮的士兵手拿一封信跑进了宣府总兵官衙门,士兵把手中的信亲手交到时任宣府总兵官的张俊手里。张俊,宣府前卫人,继承其父亲的职位担任宣府前位指挥使,因积累战功累积提升为大同游击将军,弘治十二年,又因战功升为指挥同知,后来因为击退火筛入寇,擢升为都督佥事。不久,宣府总兵官王玺被抓,朝廷命张俊代理宣府总兵官。镇守宣府。从履历可以看出,张俊确实是一个能征善战之辈。至少现在的官职是他用命换来的。

张俊把信打开一看,才知道鞑靼已经起兵三万进犯,敌人前锋一万人已经过了牛心山黑柳林。逼近新开口。这下可把张俊吓了一跳。新皇登基,鞑靼人绝对会来一场洗劫,张俊本来也有所提防,可是哪里知道敌人来得这么快,这么凶猛。张俊当下让人把宣府巡抚都御史李进请了过来,李进听说是紧急军情,也没有太拿捏就跑了过来。张俊把情况和他一说,李进说道:“你是宣镇总兵官,具体事宜你来拿主意”,张俊想了想,觉得鞑靼如果要侵边,多数会选择从新开口堡处进入,新开口一破,敌人势必要兵临万全右卫所在。当即张俊叫来人下令道:“命左参将李稽、新开口堡副总兵白玉、万全右卫游击将军张雄、新河口大同副总兵王镇、游击将军穆荣等部扼守要害,等待大军合围”。传令兵马上跑了下去飞鸽传书。

新开口堡位于野狐岭处,随着北宋都城的东移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位于蒙古高原与中原结合部的“野狐岭”成为草原民族与中原政治、经济、军事交往的主要通道和重要关隘。野狐岭也成为了鞑靼入侵中原时的一条重要通道。而新开口堡就像一颗钉子似得狠狠地钉在了野狐岭上。新开口堡常年驻扎着三千人,由副总兵官白玉率领。

就在张俊接到消息的两个时辰前,鞑靼就发动了进攻。一批一批悍不畏死的鞑靼人拼了命的冲击着本已坚固的新开口城墙。放眼望过去,鞑靼来了起码有一万人之多,蒙古人不擅守城,但不代表他们的攻城能力弱。他们一来就立马投入战斗,坚决的冲锋始终给防线上每一段城墙都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白玉挥刀砍倒一个敌军,抹了脸上的血迹回头说道:“军情有没有发出去?”,他旁边的护卫点头说道:“信已发出,将军”。

白玉看着身边这些弟兄,发现短短两个时辰,三千人就只剩半数,在这么打下去,绝对撑不到援军的到来。城墙上有好几处都被敌人突破了,鞑靼人战斗力确实是彪悍,三个军士打一个都不一定能够杀死。再加上城墙本身就是狭窄,人多了还不一定好发挥。白玉一咬牙喊道:“兄弟们随我杀贼!”喊完提着刀带着护卫就到了岌岌可危的防守段。白玉带领着护卫又一次的投入战斗。白玉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下令撤退,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全军覆没。但是,在这种紧要关头撤退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将会加速新开口守军的灭亡。所以,白玉只能咬牙坚持着。至少等到敌人停止攻击了才能够想撤退的事。

白玉一刀砍在一个登上城墙的敌军肩膀上,只见那名敌军疼的五官都不见了,还能够反手一刀横砍向白玉。白玉身子向后一退,刀子则顺势拉下,那名敌军就被白玉划破了脖子。敌人大量的鲜血喷涌而出,洒了白玉一身。

突然一支冷箭从远处诡异般地射向白玉的胸口。好在白玉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稍微闪身一躲,冷箭射中了他的肩膀。白玉的护卫们吓得一身冷汗,所有人急忙用身体挡在白玉的前面,其他人则七手八脚地把白玉拖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白玉的侍卫焦虑地说道:“将军,我们撤吧!在这样打下去兄弟们都要死光了。”

侍卫们个个点头要求白玉下令撤军,白玉看了看还在努力奋战的手下,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沾满了红色的鲜血,每一个人的武器都已经砍出了缺口,城墙上到处铺满着敌人和自己人的尸体。每一条石缝中都浸泡着红红的液体。战斗进行到现在只能说明新开口堡沦陷已然成为定局。白玉看到了周围所有人眼中期盼的目光,只好咬牙切齿道:“传令下去,让大伙放弃城墙,一步一步的往后撤。找一些人把军马全部收集起来,一旦收集好战马,全军立刻撤退!”

白玉的侍卫听令马上下去安排,收拢战马是为了更好的逃命。谁也不相信自己两条腿能跑过敌人的四条腿。所有人都快速地动了起来,有人把伤兵全部安置到南门,受伤不能动的先撤退。还能动的则就地看管马匹和陷阱。白玉带领所有人员先期放弃城头,快速的往南门方向跑。由于城头明军明显地减少,能够对鞑靼人造成的威胁大幅度地减弱,鞑靼将领把握住这个机会加速往城头投入更多的兵力。城头各处出现了由点带面的崩溃,敌人大量涌上城墙。好在先期北门就被大岩石给封得死死的,蒙古人没有个把时辰绝对打不开北门,这样无形中就给白玉创造了撤退的时间。白玉的侍卫跑到白玉面前大声说道:“将军,军马已经备好了,现在就可以撤”。

白玉看了看形势,便下令道:“马上撤退!”,所有人立刻收拾有规律的往南门跑,他们自己也清楚,如果一窝蜂地挤在一起,那只会让所有人都跑不掉。

白玉带领着残余兵力从南门而出,他的侍卫骑着马靠近他的身边问道:“将军我们往哪里撤退?”

白玉不假思索地说道:“往西北方向的虞台岭撤退,那里还有援军!”,“是!,大家快跟上!”侍卫大声地向后方喊道。虞台岭离新开口堡并不远,也就一百多里路,顺利的话,天黑时应该能够跑到那里。虞台岭地势颇高,在它的南边还有一堡——新河口堡。那里驻扎着三千人,而在他附近不到五十里的地方还有一个游击将军的驻地,同样驻扎着三千人。白玉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给予支援。如果白玉选择往新开口南边的万全跑,确实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但是,现在人人带伤,要是这么往万全撤退,说不定就被敌人追上了。而选择虞台岭,则是可以扰乱敌人的视线,方便白玉撤退。

左参将李稽率领三千人正在往新开口堡的路上,他得到的命令是要驰援白玉所部。坚持到其他队伍到来。“报!”一名哨探从前面小跑了过来,李稽看了一下队伍行进的速度,说道:“念!”

“前方新开口堡已经被鞑靼突破!副总兵白玉及其残部退往虞台岭。”

这么快,李稽没有想到敌人那么快就突破新开口,这下就让他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敌人有多少人?”

“敌人前锋一万人左右,经过攻城,大致还有六千人左右。”

三千对六千,这个战确实有点难打。李稽当即下令:“全军就地休整,安排好拒马,稍等片刻!”李稽和几名千户百户商量了一下,觉得实在是没有把握在野外能够战胜蒙古骑兵,一名千户提议道:“将军,要不这样,我们率领队伍往虞台岭方向行进,在整个虞台岭地区就能有近万人的兵力,只要敌人敢往万全右卫城进攻,我们可以从侧翼袭击敌人,令敌人首尾不能兼顾”。

“要是他们不去万全呢?”另一名千户提出自己的疑问。

“要是他们不去万全,必定会来虞台岭,只要来了,我们就可以依托地势对敌人进行狙击,这样就可以把敌人拖在了虞台岭地区,防止敌人到处乱窜”。

李稽仔细听了一下,觉得千户江彬的建议十分老道,如果自己现在带领队伍冲向前与敌人作战,那才是最不明智的选择。只有拖住敌人才能够给总兵大人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安排。当下李稽下令全军转向虞台岭,和白玉等人汇合。并把消息发到宣镇和万全右卫。希望他们能够做好一切准备。

李稽带领所部经过一个时辰的疾行,终于在日落之前赶到虞台岭。发现虞台岭从上到下都布满了哨塔。在正面山脚下则是盘了一个军营,李稽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是游击将军穆荣所部三千人。而在山上则是打了败仗败退的白玉所部。穆荣亲自出到营门迎接“标下参见大人!”。李稽跳下了马,扶起地上的穆荣问道:“白副将在营里吗?”

“白将军就在营中。”

“我们进去吧!”李稽和穆荣二人穿过军营进入帅帐当中,只见白玉肩膀缠着白布坐着。

李稽赶紧上前行礼道:“末将参见将军,将军辛苦了!”

白玉起身把李稽扶住歉意地说道:“李参将才辛苦了,败军之将未敢言苦!”

“将军此次兵败非战之罪,是那贼人势力过大!来势汹涌。”李稽诚恳地说道。边关武将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白玉三人分尊卑坐下后,白玉向李稽说道:“此次鞑靼出兵三万,前锋一万人强行突破新开口,我所率领的部队抵抗两个时辰,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后撤。是役,我军减员达两千人之多。现在包括能动的伤员就剩不到一千人”。

“那鞑靼现在在新开口还有多少人?”李稽问道。

“初步估算应该还有五千人左右”。白玉老实回答道,这个数据也是一个最为保守的算法,蒙古人在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帮助下,单靠云梯攻城,伤亡一定大很多。

穆荣提议道:“两位大人,标下以为现在我军集合在一起也有六千多人,你们看是不是把新开口重新夺回来!”

“不可!不说其他的,现在离我撤出新开口已经过去了三个时辰左右,鞑靼人的主力应该已经到达新开口。这个时候过去简直就是送死”白玉否决道。

“我来的时候,张大人已经在调集兵力,在我身后万全右卫游击将军张雄也已经开始动身,想必现在应该过了鹿角山一带。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拖,尽量把敌人拖在虞台岭,不让其乱窜,我们就是胜利的。”李稽喝了一杯茶介绍情况道。

白玉觉得李稽的建议很不错,只要把人拖住那就是胜利,在虞台岭的南边不远就是新河口,那里还有三千人。现在总兵力已经到达一万人。是很有把握把敌人拖在虞台岭地区。为朝廷提供充足的时间。

(第一次写战争,自我感觉写的非常的不好,但是任何事情总有一个过程和尝试。各位读者大大就凑合着看。接下来还有几章都是描写战争的,如果不喜欢,可以跳过观看。不过,这几章描写战争会出现几个角色是以后正德需要用到的大将)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