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辽东王> 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 3(1 / 1)

第三章

前文提过,东汉末的公孙瓒手持两头矛突击,是艺高人胆大。公孙瓒的同学和铁哥们刘备,《三国演义》里说用剑,真假难考;但他的手下兼兄弟张飞,正史《三国志》里记载是用矛的;曹操手下名将张辽,是用戟的。秦汉到三国时代,骑兵中的名将大致上用长矛或戟进行突击。士兵们是不是都学着将领们那个样子,不能肯定。但从武器使用的难易来说,长度一米以下的单手刀剑更适合普通骑兵。这是因为马背颠簸,稳妥的做法是一手抓缰绳,一手拿武器,双腿还得夹紧马腹。单手武器,长矛就不是个容易的选择,刀剑更易操作。但素质高的骑兵,还是用长矛的多,这是因为“一寸长一寸强”,尤其是在对步兵坚阵进行突击时,长度更为重要。

现今存世的南北朝及隋唐的壁画中,手持长矛的重甲骑兵是一大亮点。敦煌285窟的西魏壁画上,有一名甲骑具装的骑兵,他双手持长矛,左手低右手高,右手握矛末端,从马的右侧出矛,与一名手持长盾环刀的步兵格斗。壁画上的这个战术动作,可信也是属实的,因为马上用矛,从上往斜下刺是很利于骑兵的稳定的(那时马镫、马鞍已经完备)。西方军事史研究者就认为,在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兵,举矛向斜下刺才是实用的。总之,汉末至唐朝,是长矛骑兵发展壮大乃至辉煌的时期,这也与古代中国走向鼎盛的历史相一致。

回到宋史的开头,赵匡胤夺位的开始,陈桥兵变。《续资治通鉴》里说:

1、赵匡胤当“殿前都点检”这个官,执掌军政六年,很得士卒的爱戴,几次随周世宗出征,功劳很多,是人望所归。所以,周世宗一死,由于新皇帝还是小孩子,大家都很疑虑小孩子能不能担得起国家大任,所以将士们阴谋推戴。

剑客评:虽然《续资治通鉴》维护赵匡胤,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陈桥兵变是场阴谋,他们是不敢也不能否认的。究其原因,一、一大群将士奉命出发抵御外敌契丹,刚出京城就兵变拥立新皇帝,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光明正大,也不可能是一时发昏或者喝醉了酒。二、对于五代时的骄兵悍将难制的情况,后周就严加整顿过,周世宗柴荣就特别注意,这也是赵匡胤被周世宗不断提拔的原因之一——信任赵匡胤,让他整顿军纪训练军队。结果,赵匡胤自己反叛了,于情于理于国家大势,其实都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所谓的“主少国疑”,没有实证,因为周世宗死前就对国家政治、军事作了安排,国势强盛,对外战争屡胜,人心稳定。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契丹)时,一个理由就是辽国小皇帝继位、母后垂帘,是“主少国疑”。他大概以为,契丹人里面也有和他们兄弟一样的无耻之徒蓄谋夺位。结果,被辽军打得屁滚尿流,在历代帝王里大大地出了一回“名”。

周世宗有多信任赵匡胤?《续资治通鉴》建隆元年十二月的一则记录说明了:“帝初即位,欲阴察群情向背,颇微行。或以为谏,帝笑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我。’既而微行愈数,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

赵匡胤说得洋洋得意,却暴露了周世宗特别信任赵匡胤、无论怀疑谁也不怀疑他的事实。赵匡胤还把这当成天命。如果这是天命,那华夏文明被宋朝败坏也是天命?

2、陈桥兵变的拥戴过程比较老套,先是京师有传言“策点检为天子”,然后军中会看星象的苗训,见太阳底下还有一个太阳的影像,“黑光摩当”,就对赵匡胤的亲信属吏楚昭辅说:“这是天命”。然后,陈桥驿的诸将阴谋拥立赵匡胤,都押衙李处耘先向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狗头军师赵普报告,接着众将一起进帐“露刃”和赵光义等谈好条件。最后,第二天早晨,诸将士一起拥进,把还在醉卧的赵匡胤惊起来,给他披上黄袍,罗拜并高喊“万岁”。赵匡胤在和众将士约定要遵守命令、不能抢劫后,就答应了。这就是“黄袍加身”的典故。

剑客评:先说“策点检为天子”这句传言,究其实质原因,就是五代时兵变较多,“殿前都点检”这类职务是容易造反的高级军职。按《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世宗纪六》里的说法来推测,这个传言的传播方式是和“陈胜、吴广”策划的“狐鸣鱼书”一样的伎俩,这是不是赵匡胤早就策划好的,也值得怀疑。因为,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后周的外戚“驸马都尉”张永德。所以,周世宗柴荣临死前就把张永德的殿前司职务去掉,由赵匡胤代替。周世宗在军队主力——禁军的要职的人员安排上煞费苦心,但百密一疏,他唯一不能了解的,还是人心。看历史的人,和在社会上经历多的人,都会有心得:人心难知,人性不可高估。拥立赵匡胤的将领中,有所谓和赵匡胤结拜的“义社十兄弟”,如果这条传言属实,则赵匡胤之心,早就潜伏了。

其次说整个拥立过程,虽然《续资治通鉴》里描绘得好像是诸将逼迫赵匡胤兄弟一样,但怎么看都有点“露马脚”的味道,一句“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赟驰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守信、审琦皆素归心匡胤者”,把赵匡胤兄弟的准备有素暴露得可以。而赵匡胤和赵光义与众将士约法谈条件时,众将的服从又显得有些怪,因为这和五代时乱兵拥立的情况明显有区别。写史的人固然想表现赵匡胤兄弟在军中的威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真的遵守长官命令的将士又怎么会这么大胆地集体谋变?况且,之前说过,周世宗柴荣把赵匡胤提拔上来,就是让他整顿军纪的(主要是对直接下属殿前司的部队)。

正式兵变的这一天,史载是甲辰日,甲辰是干支记法。如果发散思维的话,这个日子也许都是选好的,东方阳木甲、辰龙起,不是个安分的日子。当然,这可能是封建糟粕五行迷信,纯属扯淡。

赵匡胤陈桥兵变事起突然(对皇帝和朝官而言),所以进京城后很顺利地摆平朝廷上下。赵匡胤痛哭流涕(甭管是真哭还是假哭)地对宰相范质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这话一说,算是为后事处理定了调,反正言下之意就是会讲点脸面,能表面和气就和气过去,不会寻旧丑、报新怨。但是,还是出了意外(是不是真意外,不好说):王彦升把韩通全家杀了。

王彦升是员猛将,外号“王剑儿”,名声如此,说明他剑术好。韩通不是个小人物,他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按本朝的话说,大概算是军委副主席,还兼领“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官职。说白了,只是个“散员都指挥使”的王彦升把韩通杀了,而且把他妻子也都杀了。这事,做得太不讲究。

所以,《续资治通鉴》里说:赵匡胤恼怒王彦升的“专断杀戮”行为,但因为开国之初用人之际,所以隐忍不发,没追究王彦升的罪过。

韩通有多重要,《续资治通鉴》也透露了:“初,通与帝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这也说明,周世宗对权力平衡问题是有安排的。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