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续资治通鉴》在从南唐视角看这场“易代”时闹了个笑话。里面说,南唐的使臣韩熙载向南唐主报告见闻的时候,说:“赵(匡胤)点检神态举止不是非常人,很难推测他日后会怎么样。”《续资治通鉴》的本意是要说太祖赵匡胤英明神武。结果明眼人一看,就觉得这是典型的白眼狼。八卦一句,《韩熙载夜宴图》很有名。
赵匡胤夺了位,自然要给帮忙的兄弟升官,他们领头的几人是:
1、“义成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升“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2、“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义成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
3、“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升“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候”
4、“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王审琦,升“泰宁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5、“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嘉州防御使”张光翰,升“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
6、“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赵彦徽,升“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
剑客列出这个名单的原因,一是要说明赵匡胤准备的充分,二是要说明一下当时军队的权力结构。后周时的禁军分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两大系统,侍卫亲军又分马军和步军,所以细分是三个系统。由此可见,赵匡胤埋伏下的人马遍布后周禁军。
封完拥戴功臣后,赵匡胤又对后周禁军中不属于自己“死党”的官员封赏。他升后周“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这一任命,是夺了后周外戚、周太祖外甥、原“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的禁军最高军职。李重进当然不会同意,他当时兼任“淮南道节度使”,为后周镇守东南,于是起兵反对赵匡胤。这个李重进,剑客在第一章的末尾提到过,原文中和他一起战斗的将领有韩令坤、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庙号宣祖)。
赵匡胤封赏的另一个人物是“殿前副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他被升为“殿前都点检、昭化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二品”。可见,慕容延钊被扶正了,坐上了原来赵匡胤的位置。《宋史》里面对韩令坤、慕容延钊两人与赵匡胤的关系,都说好,是原来就友善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赵匡胤的手段在他们那里奏效了。
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是宰相地位的下降。《续资治通鉴》里说得明白:过去的制度,凡是重大的政事,必定命宰臣坐着讨论,而且讨论完后,经常赐茶,让人从容喝完再走。唐朝及五代,仍然遵守这种制度。到了范质等人为宰相的时候,他们自以为是后周的旧臣,难免不让人怀疑,又害怕赵匡胤的英明,所以请求每当有事时,写好札子进呈皇帝,等待圣旨。赵匡胤答应了。由此,宰相等大臣的“坐论”制度就被废除了。
君主和臣子坐着论事,的确是古制,古时候中国人没有椅子,只有跪坐。因为那时没有合裆裤,叉开腿坐或盘腿坐,一不小心两大腿之间的地方就露出来了,很不雅观。君臣坐着说话,既不累又有尊重人的意思。君王要掌管天下,依赖的是臣工,所谓“求人办事要有求人办事的样子”,让大臣坐着聊、喝喝茶,是很合情理的事。
到了赵匡胤这里,就变了。前代有人说是赵匡胤故意撤座位的,剑客不做考证,只说要注意,这也是对文官的一种打压。总览赵匡胤夺位后施政要点,就是重点压制武官,同时压制文官。当然,不能光打不拉。“拉”的手段就是给钱、给享受,解除高级武将的兵权,给他们豪宅美田美女,压缩文官的权力,也给高薪等享受。这就是宋代的所谓“文治”。
前面说到,赵匡胤夺位,后周的外戚李重进起兵反对。李重进曾派人联系“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音云)一同起兵反对赵匡胤。这个联系人叫翟守珣,《宋史·周三臣》里说得清楚,翟守珣过去就认识宋太祖赵匡胤,所以在路上就顺道到汴京(开封)拜访“枢密承旨”李处耘,向赵匡胤告密。所以,可以想见,赵匡胤撒下的网有多大,这张人际关系网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由于有了翟守珣做内应,李重进的思维和行动受到了干扰,最后拖延败亡。
所以,前人感叹,百代君王皆大盗,“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也是先秦时就有的格言。
李筠的反抗时间在李重进之前,前文说了,这是赵匡胤在李重进身边安下了“间谍”的原因。赵匡胤还接报,李筠邀请后周的另一个外戚——“建雄节度使”杨廷璋一起起兵。于是,赵匡胤派荆罕儒去摸清情况,并把荆罕儒的官职改为“晋州兵马钤辖”。
荆罕儒想就地结果了杨廷璋以绝后患,所以每次见他都身藏兵刃。但杨廷璋每次见荆罕儒都很大方诚恳,一副没有机心的样子,所以荆罕儒反倒没有好借口杀他。后来赵匡胤召杨廷璋回京,改封为“静难节度使”。
也许是天意,荆罕儒的好日子到头了,《续资治通鉴》接着记载:“晋州言:兵马钤辖荆罕儒领千馀骑抵北汉汾州城下,焚其草市而还。夕次京土原,北汉主遣大将郝贵超领万众来袭。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阎彦进分兵以御。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飨士,方割羊臂臑以食,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其锋。北汉人横戈舂之,罕儒坠马被获,犹格斗,手杀十馀人,乃遇害。北汉主素畏其勇,欲生至罕儒,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帝闻罕儒战殁,痛悼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责将校不用命者,黜二人,斩二十九人。罕儒轻财好施,在泰州,有煮盐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勇而善战,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于败,人皆惜之。”
和大家一样,剑客也欣赏勇士。但以兵家立场来说,就要冷静对待。荆罕儒这种勇士,在赵匡胤手下不是少数,比如前文提到的“王剑儿”王彦升,这间接地反应了赵匡胤在将略上的问题。荆罕儒悍勇无匹,是能摧锋陷阵的勇将,这毫无疑问。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主官,因为他喜欢逞匹夫之勇,不审时度势,也就是不进行《孙子兵法》里说的“庙算”。他的败亡说明了赵匡胤用将的偏向可能导致的恶果。这种偏向,起先可能是赵匡胤结交朋友的一种选择,到了“黄袍加身”后,就多了“猜忌武将”这一原因,就连“铁哥们”石守信等人也信不过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