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宇宙世界之永垂不朽> 第五十八章 女娲伏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八章 女娲伏羲(2 / 2)

6、同一母题大量延伸到不同领域是中华龙神话显著的特征

仿效与延伸是很多文化的显著特点。龙文化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的社会效应而被广泛的崇拜呢?因为龙被神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的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更被嫁接到人类始祖或人皇等的身上,产生一种连锁反映。于是,人们不厌其烦的把他(它)们附会成为琳琅满目的龙家族的成员。伏羲女娲就是其中之一;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随着龙的影响力越传越广,无论是强大的氏族或弱小氏族、民族,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纷纷扯起了伏羲女娲的龙的后裔大旗。比如炎帝,其母“有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黄帝不仅“龙颜,有圣德”(《易·系辞下》正义引《世纪》),平时还“乘龙扆云”(《大戴礼·五帝德》)。帝喾,“春夏乘龙”(《大戴礼记·五帝德》),帝尧之母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一阵“唵然阴风,而感庆都”(《易·系辞》下引《帝王世纪》)而受孕生尧。尧“梦御龙以登天,而有天下。”(《路史·后记》中引《帝王世纪》)帝舜“龙颜大口黑毛”(《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开筮》)。夏禹之父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开筮》),鲧所化之黄龙即是禹。《易·乾卦》九二爻辞的《文言》中说:“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疏》阐释说,“世俗虽逢险难,不易本志也”,有圣德者要不畏艰难险阻,去追求并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易·乾卦》九四《文言》还说:“龙德而正中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疏》阐释说,“庸”是中庸,“庸,常也”。有圣德者要自始至终常言之信,做事要谨慎,保持诚信,做了好事而不自夸,以自己高尚广博的德行感化世风并移风易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总之,“龙德”可以归结为:一是矢志不移的追求精神,二是以诚信厚德,移风易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共谋发展。[34]其实“龙德”只是龙文化中反映出的一个方面。

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以及大江南北出土的许多与龙相关的器物、图像,不一而足,充分说明龙文化极大的影响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一母题延伸的现象还反映在其他方面。如楚人所谓的“东皇太一”、“东君”,汉画中的东方之神东王公和《汉书·丙吉传》中司春的“东方之神太昊”、《后汉书·祭祀中》说,东汉时“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都是东方之神的延伸,但从神性、事迹看,却非指一人。这是不同地域文化、时代背景的产物。也同袁珂先生所说:“盘古的传说,不但颇有和槃瓠相通之处,就是和古神话里的烛龙、伏羲,也息息相通。”[35]

出土文物中的龙、传说中的龙,是民间信仰的综合体现;伏羲女娲是龙文化所体现出的精华与影像;应龙、黄龙、青龙、烛龙,甚至帝王身上所出现的龙的感应等,都是龙效应的扩展、延伸;龙内涵的精神,即“龙德”,等等,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中华“龙”的精神的升华,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龙的精神和内涵。总之,古代贵人(如帝王等)为神龙的崇拜源自于伏羲女娲,而伏羲女娲为龙的图腾原型,来自于初民对变化莫测龙的信仰,其最终宗旨是为了实现团结、友爱与和谐。

四、伏羲女娲在各民族中的流传表明了民族间的融合、团结与和谐

中华民族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历经沧桑,经过了数不清的分离和融合,当抛却政治因素,蓦然回顾历史,会发现大家原是血脉相连同根生,这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历史现实。伏羲女娲的传说,正是这一铁的事实的证明!

1、伏羲女娲传说在各民族中的流传是民族间团结、融合的见证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民族。他还说,古代的匈奴族也有以龙为图腾的风俗。匈奴每年祭龙三次,名曰“龙祠”;龙祠时,首领们会议国家大事叫“龙会”;祭祀龙的地方叫龙城。[36]陶阳等先生说,以伏羲女娲为始祖型的神话,在苗族、仡佬族、仫佬族等民族中都有流传。[37]对伏羲女娲的崇拜与对龙的崇拜,意义实为一体。

新疆出土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其中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就生有两撇维吾尔人的胡须,服饰也带有维吾尔族的衣着特色。[38]说明维吾尔族也以他们为自己的始祖。

多种因素的迁徙,也是地域广泛的伏羲女娲信仰的原因之一。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炎帝等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上、中游,太皞、少皞等东夷部落居于黄河下游,南方的长江中游是苗蛮部落的根据地。[39]《盐铁论·结和》曰:“轩辕战涿鹿,杀两暤、蚩尤而为帝。”“两暤”,即太皞、少皞。有人认为,春秋时居住在淮水流域的东夷,有英氏、六、蓼和群舒,他们的共祖是皋陶、庭坚,而庭坚是祝融的后裔。他们应是东夷氏族。传说“卫,颛顼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卫在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新郑,不知后世什么时候南迁。[40]还考证说,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散居在相当于今河南的大部、河北南端的一小部及山东西南、江苏西北的一小部。这一氏族又南迁于江苏、安徽间的古三苗故地,最后才沿江西上,停留在江、汉之间,楚国乃其后也。[41]战争、自然灾害等,促使人们不断迁徙与融合。

2、伏羲女娲的传说更是中华民族共源同祖的证明

伏羲女娲传说虽然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通过该传说和出土文物,却在各民族之间找到了连接彼此感情和关系的远古纽带,印证了中华民族共源同祖。原始先民的图腾虽然极为复杂,然而经历长期的交流、融合,伏羲女娲为各族始祖的现实最终被大家所接受,证明各民族都期望有一个和平、统一和团结的大家庭,这符合大众的愿望。据《绎史》卷五引《新书》曰:“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根据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书中考证,夏人的先妣涂山氏就是女娲;而《史记·夏本纪》中说,夏禹的远祖是黄帝。说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都有很亲近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龙的子孙。说明海内外华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亦正是龙的子孙。正如刘尧汉先生所说:“汉族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各少数民族混血形成的”,“汉族的先进文化也是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成的”,“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是先有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四夷’尔后才有‘华夏’。华夏者,乃由‘四夷’中的先进部分融合而成的人们的共同体也。”[42]诚然,经历无数次的交流、迁徙、融合,中华各族已经融入了一个大家庭中,四夷的时代早以被文明的脚步摈弃,团结、发展才是硬道理。伏羲女娲传说所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神话故事,是象征了华夏民族的团结精神,留下的是一份发人深思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永远珍重、珍藏这个美好的传说。

3、明确提出并大力提倡、发掘龙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

古老的伏羲女娲传说,把华夏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伏羲女娲的龙身,到历代帝王自称为龙、黄龙、龙德等,“沙里澄金”,龙文化的核心是,通过龙这一媒介,激发中华民族的亲情和追求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海内外不断传唱的龙的传说,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世界任何民族、宗教都需要有它的精神,如日本有武士道精神,道家或道教利用清心寡欲或长生不老作为它的精神。否则,它们无凝聚力与活力,是一盘散沙。现在虽然社会文化、物质都很丰富,但是金钱观念浓厚,缺乏一种正确引导民众的精神。所以,我们要以精神兴邦,树立“龙”的精神和旗帜,旗帜飘扬之处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家!众志成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攻克,有什么人会去闹分裂,有谁不知道友爱、诚信、团结!假如总结龙的精神的话,它包括:矢志不移的追求、容纳百川的胸怀、团结仁爱、诚信厚德、和而不同。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吗?

如今,龙已经不在那么神秘,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龙舟、龙灯、舞龙、龙的吉祥物,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世界各地的华人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只要看到龙的吉祥物都会倍感亲切,大家会自豪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注释

[1]郑先兴:《汉画像的社会学研究》12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郑先兴:《汉画像的社会学研究》16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郑先兴:《汉画像的社会学研究》15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1,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5]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141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6]《睢宁汉画像石》图23,1998年。

[7]闪修山、******、李陈广编著:《南阳汉画像石》153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

[8]闪修山、******、李陈广编著:《南阳汉画像石》153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

[9]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宋兆麟:《中国史前的女神信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

[11]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2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8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26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15]闻一多撰,田兆元导读:《伏羲考》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6]常任侠:《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5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17]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2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杜廼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4页,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19]张力华主编:《甘肃彩陶》图3,重庆出版社,2003年。

[20]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1]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

[22]李仰松:《试谈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双连杯”和“三耳杯”及其有关问题》,《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4期。

[23]常任侠:《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6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24]何新:《诸神的起源》20-5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25]袁珂:《神话选译百题》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6]常任侠:《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27]常任侠:《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6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28]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9]闻一多撰,田兆元导读:《伏羲考》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1]袁珂:《古神话选释》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2]袁珂:《古神话选释》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3]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第一卷,321页,学林出版社,2004年。

[34]王宇信:《炎帝、黄帝与中国龙——兼谈中国龙的“龙德”与炎黄文化的和谐精神》,《殷都学刊》2008年第1期。

[35]袁珂:《古神话选释》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6]闻一多撰,田兆元导读:《伏羲考》42-4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7]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1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1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9]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2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2]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龙的传人猜想

龙的传人中国人应是伏羲女娲这样的龙族所造,具体种类特征请参照佛经所开示,佛教大辞典也是参考而已。伏羲鳞身龙颜演八卦,女娲人头蛇身泥土造人,一日七十化(变)。女娲伏羲这种半人蛇形态和可变化的能力又与龙王(龙族)的描述惊人相似。龙族神通广大不同条件下可变龙变人变蛇等七十化是也。

伏羲女娲之座次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第285窟东披,当知道上面所绘的便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时,一种只有在祭祖时才有的敬畏、惶恐、自豪、骄傲、寻觅、追思等复杂的心情油然而生。

然而,当你看到伏羲、女娲之间,所绘的是佛教理念中的莲花和摩尼宝珠,再看看四壁所绘的佛像、佛画,则会马上想到这是在佛教洞窟之中,于是一种更为复杂、莫名的心情随之出现。

画面中,摩尼宝珠两侧的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头束鬟髻,着交领大袖襦,披长巾;胸前圆轮中分别画金乌、蟾蜍,象征日月。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持墨斗;女娲两手擎规,双袖飘举。他们在此已由人类始祖,逐步演化为日月神。画面下部力士北侧有飞廉、开明,南侧有乌获、飞天等神灵,再下部的绘巍峨的山峦与丛林,有野兽在林间出没,两侧还各画四身禅僧在山岩间习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汉代石刻中已有伏羲、女娲,但无日月形象,且多为交尾相对;但在敦煌壁画中则是胸佩日月,两两相对。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是由伏羲、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作和食用熟食,创制八卦等。又传说女娲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治理洪水等。

然而在佛经中,伏羲、女娲却成了阿弥陀佛的从属菩萨,也是创造日月星辰的菩萨。说是在天地初开之时,没有日月星辰,人类生活在黑暗之中,于是阿弥陀佛便派遣他的两位菩萨,一名宝应声,一名宝吉祥,即伏羲、女娲前往第七梵天处取来七宝,创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并定春、夏、秋、冬四季。显然,这是佛教对中国神话中伏羲、女娲兄妹相婚创造人类故事的抄袭与篡改。

将中国神话人物改造为佛教人物,是适应佛教发展的需要。而将相关人物绘入佛教石窟之中,再加上还在全窟描绘了风、雨、雷、电、飞廉、开明、乌获等众多的中国传统神话的神灵,显然是为佛陀营造一个既能传授佛教思想,又适应中国本土风俗和审美心理的道场。所以这类壁画出现在西魏时期也绝不是偶然的巧合。长期以来,外来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为在皇帝面前争宠,以便利用皇权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而相互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佛教努力吸收儒、道思想以及中国的神话传说,但却又要把儒、道祖师以及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都置于佛教的从属地位。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要将伏羲、女娲分别绘在摩尼宝珠两侧,并在其胸部佩上日月标志,将其由人类始祖改造成日月之神的缘因。

从人类始祖到日月之神,似乎提升了一个级别。然而,这却是明升暗降,因为日月之神,不仅是阿弥陀佛的部属,还被帝释天,甚至四天王管辖。而人类始祖之“始”字,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他的一切,都位列其后。;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