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好几年,牺牲了无数兄弟,才混到了一个副县长,当然是老大不情愿,但怎么好歹也是个官呀,便带着不满的情绪与他兄弟们到安喜县上任去了。
一直走背字的怎么也料想不到,就是这个不情愿干的副县长,朝廷都不打算让他继续干了!
汉灵帝在剿灭黄巾后,分封了很多有功的人,由于大肆的加封犒赏,许多猫啊狗的人物全冒出来了,都在追认军功,一时间,几百张嘴,数千只手都等着朝廷往里面塞东西,朝廷难以满足这群人的胃口。汉灵帝觉得这样做太亏本,所以他派下纪检委去调查调查有没有人虚报军功。
可怜的汉灵帝他不明白昏暗的大汉王朝已经腐朽到什么地步了,他手下的官员们已经腐败到什么程度了。看似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但实际上却成为压倒大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皇帝的命令下,一个督邮吏奉旨到各地“监督执法”去了。
当督邮来到安喜县的时候,正赶上郁不得志的喝闷酒,他不了解的出身,眯缝着小眼对挑三拣四的,甚至公然找索取贿赂。一向自大的什么时候吃过这种亏?心中憋的怒气、怨气,借着酒疯全部迸发了出来,他再也难以掩饰内心的痛苦,被激怒的就像是一头凶狠的恶狼,抄起一根水火棒就将督邮吏劈头盖脸的打了下去。多亏了胆大心细的张翼德怕他闹出人命,及时劝止住了,要不非得活活打死督邮不可。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怒打督邮的事情移植到了莽张飞的身上,这个拥刘派对于太过溺爱,任何对于不利的因素不是抹掉就是弄个乾坤大挪移,这对张飞来说有点太不公平。
惹下大祸的自知在安喜县呆不下去了,便带领着兄弟们转移到其它地方,寻找其他的机会。
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哪里还有结识朝廷大员的机会呢?对!京都洛阳,那里出现机会的把握会比较大!
到了洛阳,他把队伍化整为零,四处派人探听消息,搜索可用的情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探听到了大将军何进在招兵买马,派遣一个叫毋丘毅的都尉前去丹阳募兵。
举报|3楼|打赏|回复|评论
楼主:程批三国时间:2012-08-1321:01:57
机会来了,就吃他了!悄悄跟随在毋丘毅的后面等待时机。可是黄巾贼都消灭了,毋丘毅一路上竟然没有什么麻烦。没有麻烦怎么办呢?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派遣手下人化装成黄巾余党,绕到毋丘毅前面埋伏下来,当毋丘毅到达埋伏圈的时候,四面突然窜出一伙头扎黄巾的强盗,毋丘毅都尉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贼兵。正在惊慌失措的危机时刻,救世主来了!
就见不远处一威风凛凛的小将带领一群卫兵杀入敌群,如同虎入羊群一般,把“敌兵”杀得四散奔逃。毋丘毅不禁对这个年轻人大有好感,最终他在的保护下,顺利的抵达了丹阳。完成任务后,毋丘毅感恩戴德,向朝廷推荐了。
没过多久,终于盼到了喜讯,朝廷的第二封委任令下来了。有趣的是,第二封委任令上写着:着升为下密县县尉。
得,还是一个副县长,折腾了半天,又回返回了起点。郁闷到了极点,他没干多久,就又辞职不干了。《三国志》没有给出这次罢官的理由,仅仅写了三个字“复去官”。说到底,就是闲这个官职给的仍然太低罢了。
英雄就是英雄,成名路虽然坎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寻找他下一个“猎物”。然而老天就爱跟开玩笑,后来不知道是哪个倒霉蛋又推荐了,接到了朝廷的第三份委任状。打开委任状,上面写着:着升为高唐县县尉。
此时什么心情,我用文字是无法表达了。估计他想去跳楼的心都有了。而最具有讽刺性趣味的是,这个高唐县位置偏僻,治安还混乱,还有不少的黄巾余党在周边骚扰,比起这个地方来,那高唐县和下密县就是天堂了。哎!没办法!谁让你这么能打呢?这就叫自作孽呀……没过多久就以黄巾余党人数众多为由,撤离了高唐县。
离开高唐县后,总结了一下以往的经验,这么折腾始终是原地踏步,不停的兜圈子,还需要另辟途径啊!
经过一番教训,终于悟出来了,现在的朝廷权利下放,真正有实力的还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为何不去投奔诸侯王呢?而眼前在这个地界上就有两大集团势力,一个是河北的四世三公袁绍袁本初,另一个就是幽州的大户公孙瓒。袁绍此时正在忙着领兵攻打董卓,没时间理会;而公孙瓒是北方的第一霸主,发展的空间较强,所以投奔公孙瓒是当时的第一选择。
假如公孙瓒与真的是同学,至少也得个面子封一个将军不是?然而公孙瓒是什么人物,他怎么会结识痞子呢?所幸的是,当时公孙瓒正在搞扩张,见率部来投,他要显得自己礼贤下士,才勉强收留了。不过令啼笑皆非的是,公孙瓒给的委任状是:封到平原县当县太爷。
这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
命运的玩笑会不会持续下去呢?到平原对他的前途有什么影响吗?公孙瓒为什么把安排在了平原这个幽、翼、徐州三个地方的交叉口呢?他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呢?
为了介绍的更明白,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洛阳城外清剿黄巾的战斗才刚刚结束,洛阳城内又拉开了新的战争序幕。战争的两大主角分别是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集团,和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汉灵帝被黄巾军吓住了,睡觉都不踏实,所以他建设了一个近卫军,称之为“西园军”来保护他的安全。而西园军的首领上军校尉却是一个宦官,名字叫楚硕。在西园军中又下设了八个下属校尉,在这八个人当中,有两个是很著名的人物,一个是中军校尉四世三公的袁绍,另一个就是后来的魏武帝,典军校尉曹操。
汉灵帝看似无常的举动,却无意点燃了两大势力决斗的导火索。
大将军何进原本是一个屠户,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嫁给了皇帝,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也一跃升成了国舅爷,官拜至大将军,手握军权,位极人臣,许多名仕都效力于他,这其中也包括袁绍与曹操。
而西园军也算是一只精英部队,但是这部队的首领却是宦官集团,位极人臣的大将军何进瞧着就非常不爽。恨不得把西园军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何进只是个屠夫,没有政治斗争经验,做事情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的。
倒是宦官们先瞧出事态的变化了,他们决定先发制人,便借口西凉韩遂作乱,向皇帝提议让大将军领兵西征。何进就是再傻也不会任意听别人一忽悠就把自己发配出去的地步。所以他就借口青徐两地尚有黄巾余部未消灭干净,想办法拖延时间。
何进虽然不爽,但他脑子笨,还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只是汉灵帝建立的西园军还激怒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袁绍。袁绍字本初,司空袁逢之庶子,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此人不仅眼皮高而且野心也大。就是这么一个主儿,左眼皮上趴着一个屠夫,右眼皮上卧着一个宦官,他能舒服的了吗!为了清除眼中的障碍,袁绍整日召集他的幕僚商议。袁绍他要编排一个剧本,由他来当总导演,要把全局都控制在自己的手掌之内。
不久汉灵帝病亡。大将军何进的外甥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少帝年幼,作为舅舅的何进更猖狂了,一下子提拔自己亲信二十多名,并明目张胆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还下派一些官员到各地募兵,其中就有半道遭劫持的倒霉蛋毋丘毅都尉。
何进这么折腾,十常侍与楚硕的宦官集团沉不住气了,他们明白何进早晚要向他们开刀。所以楚硕密谋要除掉何进,可惜密谋走漏了消息。
消息被袁绍截获了,他很善于把握时机,马上就排出了剧本的第一集----借刀杀人。
袁绍立即建议何进逼迫十常侍除掉楚硕,同时也试探试探十常侍的立场,杀鸡给猴看。十常侍现在还没有能力与何进对抗,又碍于何太后的面子,不得已捕杀了楚硕。这样一来,袁绍就轻巧地除去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京城最后一只武装力量也划入何进手中。
事态进展的很顺利,袁绍继续导演剧本的第二季----釜底抽薪。
十常侍是祸乱的根源,铲除掉十常侍就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然后在慢慢图谋何进,这就是袁绍的计划。
袁绍又向何进进言,趁热打铁尽快除掉所有的宦官,没想到何进在这个关键时刻犹豫了,由于何太后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出面为张让等人求情,愚蠢的何进碍于姐弟面子,竟然放弃了诛杀十常侍的计划。袁绍对这群窝囊废浑浑噩噩的一家子,是干着急却没办法。于是乎大导演袁绍回到自己的府邸,把他所有的幕僚又召集在一起,召开一个紧急会议,重修他的剧本。
这么大排场的折腾,袁绍门前士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的把交通都堵塞了。许多官员都在背后议论,袁绍这老小子要干嘛呀,声势弄的比皇帝还气派?曹操偷偷地对其中一个叫王俊的说:“天下大乱,罪魁祸首肯定就是袁家兄弟(袁绍,袁术),为了和平,必须得除掉这俩家伙!”王俊却说:“那么能安天下的,是不是就是你啊?”曹操没有说话,却偷偷地跑到某个旮旯偷笑去了。
袁绍整天商议来商议去的,最终设计完第三季剧本----趁火打劫。
袁绍的计划是劝何进召八路军阀进京,用逼宫的方式解决十常侍。对于袁绍的主意,何进挺满意。有许多人看出这里的门道,都劝何进,除掉十常侍只需要张张嘴这么简单的事,招外部兵马进京这就是引狼入室啊!可惜何进不听。因为袁绍的建议对何进更具诱惑性。第一,借外人之手除掉十常侍,有助于姐弟团结。第二,外面的诸侯王进京后,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可以把他们软禁起来进行削藩活动,从而在扩张自己的力量。
袁绍费这么大的劲有什么企图呢?第一,能除掉心腹大患的十常侍。第二,诸侯们进京早晚会与何进发生冲突,他能坐收渔利,好一头做大,然后除掉诸侯们再干掉何进,最后绑架小皇帝,挟天子令诸侯。
袁绍剧本编的不错,可惜的是,在这部大戏里,只有导演,却没有演员。当一切还按照袁绍剧本进行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插曲。那就是剧中人唱主角的何进死了。
十常侍得知何进要借外力杀自己,忙躲进了皇宫,并假传何太后懿旨宣何进入宫议事,却暗中埋伏了刀斧手。何进不知是计,应邀前往,有看出门道的大臣劝阻何进。可惜这个屠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刀子长,见识短,任你磨破嘴皮子,就是不听。结果,何进刚进皇宫大门,脑袋就没了。
何进死了,诸侯王们可不听那一套,现在就是想收回成命也难以阻止他们进京了。
被应招入京的军阀属董卓这支势力最为庞大,那么董卓为什么不惧怕何进的势力欣然前往洛阳呢?他不知道离开自己的地盘有多么危险吗?
董卓不可能是乖乖男,效忠于汉室。他又怀揣着什么目的呢?他入京应该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董卓效力与何进,帮助何进除掉心腹大患,能在中央立足,有利可图
2。董卓与袁绍有约,进京后共同除掉何进,然后共分何进兵权
3。董卓与十常侍暗中勾结,密谋除掉何进,然后一头做大
4。董卓先与袁绍有约,然后董卓不甘心做袁绍的傀儡,然后他准备自己导演这场大戏。
个人认为第四种的可能性最大。
董卓也设计了一套剧本,他的剧本第一季叫---浑水摸鱼。
董卓的弟弟董旻在洛阳担任奉车都尉,他把董卓等八路人马进京欲消灭十常侍的消息早就透露给了张让,张让等人为求活命,迫不得已给董卓卖命,董卓教他们诛杀何进的方法,并约好杀死何进后拐走皇帝向西凉方向奔逃,董卓在半路领兵接应。
十常侍在董卓设计安排下,如约杀死何进,董旻还在何进死后煽动何府的家丁与何苗闹事,并趁乱杀死了何苗,这样一来,外戚势力一夜之间全部铲除。
而袁绍也被这莫名其来的变故搞懵了,当他获知何进死亡的消息时,第一时间集结了百官去干掉十常侍,没想到还是跑掉了张让。苦心积虑的设计编排,该没的都没了。十常侍没有了,大将军何进没有了,何进弟弟何苗没有了。袁绍正暗自庆幸自己剧本得逞的时候,有人告诉了他,皇帝也没有了。这极大出乎袁绍的预料,他急忙派人去寻找皇帝的下落。
袁绍不清楚的是,这正是董卓导演他的第二季剧本----隔岸观火
就驻扎在洛阳城外的董卓,不停地派细作打探消息,如果何进没死,那么扭头就直接返回西凉,如果十常侍杀掉何进,那就按照计划继续行事。
最终,张让顺利地杀掉了何进,还将少帝与陈留王带了出来,董卓非常高兴,但是他并没有感激这个功臣,反而逼死了张让,顺利地把皇帝“救”下了。这一下董卓就由奉命进京变为了“勤王”进京,性质就截然不同了。
董卓大摇大摆地进入洛阳后,董卓才感觉到了压力,自己所带来的兵马太少了,要不是何进一死,军权旁落,袁绍还没有时间组织起来,自己很难控制着复杂局面。
董卓为摆脱这尴尬的境地,又导演了剧本第三季----无中生有
董卓将自己带来的五千兵马在夜间化妆成平民,悄悄出城集结,转天在大张旗鼓的把部队开进来,反反复复这样的大游行,洛阳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西凉军队源源不断的开进了洛阳,以至于袁绍等人都被这阵势搞蒙了,不敢轻举妄动。
只有外调军队中势力排行第二的丁原不信邪,他也是应袁绍之约前来锄奸,也是为了分一杯羹大老远地赶到洛阳的,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之后发现所有的肉都被董卓独吞了,丁原当然不干。
丁原是并州刺史,他与董卓接临最近,也最了解董卓,所以丁原决定要与董卓碰一碰。董卓战丁原,这是一场董卓不能失败的战争,一旦失败,局面将不能控制,那些尚在观望的朝中大臣会立即倒戈,并将他驱逐出境。不想董卓最终还是失利了,因为丁原带来的也是精锐,而且还是精锐的骑兵,而带队的那个骑兵将领有一个人令人生畏的名字,他就是--吕布。
董卓的失败令他十分懊恼,正在烦闷之际,他的手下的虎贲中郎将李肃帮助董卓导演了第四季的剧本---擒贼擒王
李肃带着丰厚的礼物将吕布游说了过来,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人,当夜他就杀死了丁原,将丁原的并州之兵全部带到了董卓帐下。
由于丁原的死亡,许多朝中大臣纷纷向董卓靠拢,董卓势力一下膨胀,成为了洛阳中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随着董卓的势力膨胀,他的野心也成比例的膨胀起来。董卓决定导演史上最牛的剧本,第五季---反客为主
董卓把百官召集起来,当众宣布少帝在德行、智谋与胆识上都略为逊色与陈留王,他打算废掉少帝董卓的这一做法惹得朝中的非议。其中最恼火的就是袁绍,本来辛辛苦苦经营的剧本,被董卓这家伙全搞乱了,早就憋着一肚子的火,由于前期被董卓的阵仗搞懵了,有点害怕才不敢先发制人。但是这一次,袁绍就是再能容忍也终于沉不住气了,破口大骂董卓,拔剑就要去砍。董卓也毫不逊色,也拔出宝剑怒指袁绍,多亏百官劝阻才将二人拉开。
袁绍被自己一时的冲动感到后悔,于是袁绍不得已导演最后一季剧本---走为上计。逃回了自己的属地冀州。
袁绍的离开,更促进了董卓的实力继续扩张,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废掉了少帝,改立陈留王,也就是汉献帝,然后就挟天子令诸侯了。
逃到了冀州的袁绍,为了把一切都捞回来,广发檄文,组织起来了盟军共讨董卓。各州郡起兵的猛人还真不少:有袁绍,韩馥,刘岱,张邈,袁遗,曹操,鲍信,袁术,孙坚等等。分四个方向共同进兵。但是,这其中少了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人---公孙瓒。
公孙瓒这时在忙着在东北那疙瘩剿匪呢!北地乌丸之兵还在叛乱,公孙瓒无暇分身,所以没有前往。既然公孙瓒都没有参加讨董,也就更不会有什么事了。
至于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传奇只是罗贯中强加给他们的战斗功绩。
而袁绍,韩馥从冀州将部队开到了洛阳,背后的公孙瓒开始打小算盘了,他把新投到帐下的安排到了平原,平原是徐州、北海、冀州相联的中间的一块三角地带,公孙瓒有心地把一颗棋子安排在了袁绍的眼皮子底下,这很像“亮剑”中的楚云飞进驻大孤镇的行为。一方面使部队扩展到外面发展,另一方面一旦将来与袁绍将来开战,的部队也能起到扰乱后方的作用,还能顺便探听消息,关键时刻还能及时联系外援,请徐州的陶谦帮忙共讨袁绍,打袁绍的背后,让他首尾不能相顾。
到平原后,就算不能成事,无非被袁绍消灭,对他也没用什么损失。所以充当的仍然是炮灰的角色。
那么甘不甘心充当炮灰呢?成名之路还有多远呢?在诸侯讨董,天下乱战时刻作什么了呢?公孙瓒是否真的能控制住这个痞子呢?
在诸侯们都忙于讨伐董卓之际,各路的盟军都怕损失自己的有生力量,都以各种理由拒不出兵。
盟军中只有两路人马在积极作战,顽强的与董卓抗衡。这就是曹操军团与孙坚军团。可见,日后三分天下有其二,并非是偶然。
董卓被曹操和孙坚打得落花流水,不得已放弃了洛阳,将献帝掳到了长安。在临行前,丧心病狂的董卓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把一座千年古都焚烧得干干净净,整个洛阳横尸遍野,宛然成为了人间地狱。
青州、冀州、兖州、幽州等地刚刚经历战争的洗礼,洛阳、长安又沦为一片战火,全国各地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整个中原都沉浸在恐怖之中,而唯有青州、徐州之间的那个小小的平原县还算是一块净土。
这正是:中原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董卓篡权,明天诸侯乱讨;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这就是刘县长管辖的区域。我们不能否认的功绩,他能为民造福,与他的身世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出身是一个没落的汉室后裔,自幼与街头浪子为伍,与平民百姓为伴,生活在一个大众的弱势群体之中,曾经亲眼目睹官场上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也感受到了大汉王朝的没落,他一腔报国之心是空有心而力不足。后来经过黄巾起义后,少年就有大志的就明白国家要万年不朽就必须靠百姓的支持,所以他每到一处都会竭尽所能的治福一方。
还没有官架子,《先主传》中记载,他能与仕同席,与兄弟共寝。上到关张这样的亲信,下到寻常的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所以平原附近很多的名仕都愿意来投奔他。
不单是这样,还嫉恶如仇。早年间在涿州,就带着自己的兄弟们维护治安,劫富济贫。如今他成为一县之长,更名正言顺明目张胆的将县内地主老财等恶势力连根铲除,把他们的家产没收充当军资。这样,更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招起兵来也就事半功倍。
逐渐地在平原越发展越大,名声也越传越广。
由于对地主阶级压榨的太狠,平原有一个叫刘平的大官人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就买通了一个杀手暗杀。这个杀手混在了平民百姓之中,却仍然没有逃脱的法眼。
却并没有把他逮捕,而是以德报怨,很和善的把这个刺客说服并还请他吃饭,最终把这个刺客感动的鼻涕眼泪直流,撒手扔刀,跪拜在跟前。可见这个大忽悠的本领非同一般。
这个刺客回到故里,逢人就讲在平原出了个好县长,他爱民如子,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义务的宣传。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才使得在平原附近名声大振。
有了威望,所以百姓就愿意跟随他,加入他的军队,有了钱,有了兵,就把附近的山贼草寇,黄巾余孽都清除的干干净净,所以青州附近的地方,百姓们都对感激涕零,也时时念及刘县长的好处,就这样的声名一下子就打出去了。
在当平原县令期间,讨董的各路诸侯都回到了自己的属地,然而他们却并没有消停,反而自相残杀。也就在这个时期,北方地区发生了三国第一场诸侯大战。
公孙瓒率先发难,派亲信严纲率领他的特种骑兵“白马义从”发动了讨袁战争,拉开了“群雄逐鹿”乱世的篇章。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手下一帮铁杆粉丝们组成的军队,统一骑着纯色的白马,突击能力极强。在河北地区曾以数千人马踏碎了黄巾的三万大军,真的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最初时候,袁绍一见白马就头疼,甚至公孙瓒也一直认为他有这么一支强悍的军队,必将纵横天下,再无敌手。可是他忘记了,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骄兵必败。
袁绍从西凉调来了一个叫做麴义的将领来指挥战斗,麴义在西凉经常与骑兵打交道,他对付骑兵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麴义研究出一套专破骑兵的阵法,阵前方是步兵,手中拿着大盾阻挡骑兵的冲锋,盾兵后面每一个士兵都拿着一把特大号的长枪,专扎骑兵的马匹。长枪兵之后还有弓兵,对准着冲锋的骑兵疯狂的射杀。这个阵法将是“白马义从”的噩梦。
在战场上,骑兵最怕的就是弓箭,所以战斗一开始,冲锋在前的白马士兵就纷纷中箭坠马,后面的骑兵不得不加快攻势,尽可能缩短攻击的距离,只要接近了敌人,弓箭就没有威力了。
但是当白马义从奋力冲到盾牌前时,麴义令旗一挥,就见盾牌全部被撤下,露出了盾牌之后亮闪闪的枪尖。白马骑兵已经来不及闪避。由于惯性,白马脖颈直往长枪上撞去,后面的白马又刹不住闸,前仆后继地跌倒在前面战马的尸体上,那些战场上曾经不可一世的白马就像糖葫芦一样被长枪串了起来,惨叫声不绝于耳。白马义从就这样陷入了大阵之中,首领严纲也落马被俘。第一场诸侯大战--界桥之战以公孙瓒全面告负而落幕。
在这次战斗中,作为后卫队的刘县长不仅没赔,反而还赚到了,并且还获得了不少的收获:
第一:这是第一次见识这么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为他以后参加更为庞大的战役吸取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在此战中发现了一个人才。就当白马义从陷入阵中后,只有一个白马小将身先士卒,带领他的部属率先冲出了重围。此人年纪轻轻,武艺不凡,非常善于运用骑兵,这对于只有步兵没有骑兵的集团来说,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贝人才。
事实证明,是有眼光的,这员小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引起公孙瓒的重视,但是这个人在日后成为了集团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赵云。自此之后,就有意识的接近赵云,与赵云套近乎,拉关系。
由于公孙瓒用人唯亲,他重用的大多为自己的亲属,如公孙范,公孙续之流,赵云这样的外姓,就算立功在高,也难以得到公孙瓒的赏识。这也是公孙瓒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原因。
得不到重用的赵云很是郁不得志,就在困惑的时候,他的身边来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刘县长,对自己问寒问暖,视为知己一般,为人还挺随和,他手下兄弟也甚是友善,赵云越看就越顺眼。
在界桥之战之后,怒发冲冠的公孙瓒发动了报复性的大反击,把所有家底都抖了出来,要与袁绍要决一死战。袁绍却压缩兵力,扩大公孙瓒的战略纵深,把公孙瓒一点点的蚕食,表面上看公孙瓒节节胜利,实际上经过界桥之败的公孙瓒已经元气大伤,失去理智的他正一步步走向袁绍为他设计的圈套当中。
厉害就在于他能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与平常人不同的反应,这大概就是本身具有的英雄之魂。他看出了公孙瓒的处境很危险,立刻就对未来做出了明确的判断。
他马上找到赵云,分析当前的形式给他听,告诉赵云,公孙瓒犹如强弩之末,早晚必将失败,应提前做好准备。原本就有心离开公孙瓒集团的赵云,一看给了这么高的一个台阶,亲自来邀请他加入,相当的高兴,在激动之余还说出了“吾愿肝脑涂地,亦无恨已”的豪言壮语,跟随一同闯荡天下。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的能力,三项本领---忽悠,逃跑,挖墙脚是他成功的三大要素,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这三项本领使最终成为一代霸主。
界桥之战之后,随着公孙瓒,袁绍,韩馥等人展开的大混战,正式拉开了整个中原诸侯大会战的序幕。整个中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诗为赞:
最近中原比较忙,诸侯都在搞扩张;袁绍忙着在打仗,袁术忙着早称王;韩遂忙着返西凉,公孙忙着筑高墙;张鲁忙着打刘璋,孙坚忙着过长江;吕布忙着入洞房,董卓被刺戟下亡;李傕郭汜乱长安,献帝忙着在躲藏;曹操忙着奉天子,迎驾帝王至许昌;陶谦截杀阿瞒父,惹得大祸起萧蔷。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