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道士忙道,“也不尽然。女人、娃娃就吃得少一点,年纪大一点也可以吃的少一点。就是壮汉,不干活的时候也可以少吃一点嘛!”
孙壹听出来了,一顿一斤,就是这时候的标准。
孙壹认为任何自然形成的标准,都有它的意义。比如东西方同时形成了“尺”的长度单位,而且都相差不远,就是因为尺这个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用起来很方便。又比如东方的“斤”和西方的“磅”,也相差不远,必然是因为用起来方便。实行公制单位这么多年,人们一说到粮食,还是采用市制,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说古代人们一顿饭吃一“斤”,或者一“磅”,倒是能解释通了。
自己最能吃的时候就是大学期间,那是每顿四两米饭,加上菜,折成粮食也就七两吧。午饭、晚饭差不多;早饭少点,不对,自己还吃夜宵,早饭和夜宵加起来估计顶一顿正餐。最多可以算一天三顿,每顿八两。可那是八市两啊,明朝的一斤,要11.8市两了!比自己多吃50%!
同是一个人种,差别怎么能这么大呢?
“你们怎么吃这么多呢?我最多最多一顿也就吃……十两,你们要吃十六两!”孙壹把单位换成明朝的两,说到。
众人愕然,爷这是嫌咱们吃得多了?
静了一会,一个声音道:“爷说的十两是净粮还是原粮?”
孙壹顺声音望去,说话的认识,是哈老柴。
“啥是净粮?啥是原粮?”
哈老柴答道,“拿米做个例子,米是净粮、稻子是原粮;同样的道理,小米是净粮、谷子是原粮。”
孙壹当然吃的是米不是稻子,答道:“我说的是净粮。”
哈老柴道,“这就难怪了,大家说的是原粮,爷说的是净粮。原粮变成净粮,要打个折扣的。”
孙壹忙问,“要打多少折扣?”
哈老柴开始数道,“不同的原粮出的净粮不一样,稻子出米七成三;谷子出米七成五;高梁出米八成。麦子出黑面九成九,麦子出白面八成五。”
哈老柴又道,“净粮跟净粮也不一样。新粮打的净粮重,陈粮打的净粮轻。一斤新收的谷子,晒干了失了水份,入仓只剩八成重。在仓里放一年,又剩九成五。”
哈老柴接着说,“这就是为啥新粮下来,交租不用秤用斗的道理。用秤的话,收一百斤粮只剩八十斤,还有人给粮里掺沙子充斤两;用斗的话,二十五斤新粮是一斗,二十斤陈粮也是一斗,就是有人掺二斤沙子进去,也还是一斗。这都是做生意的窍门!”
孙壹追问,“那你们一般说的斤两都是原粮?”
哈老柴点点头,“净粮去了壳不好存放,交租交粮、官仓私仓都是原粮,只有粮铺会卖净粮。”
孙壹恍然大悟,2016的年代也有成品粮一说。这么算来,明朝人一顿吃一斤,打个七三折,合成2016年的公制,也就是430克,市制八两半,英制0.95磅。如果再考虑新粮、旧粮,明朝人吃的连八两半都折不到了。另外也说明了,明朝人一顿吃原粮一斤,英国人一顿吃成品粮一磅,其实一样多。斤和磅果然是有道理的。
孙壹说:“那好吧,就按一顿一斤算。
“一人一天3斤,一个月要90斤,一年1080斤。一石120斤,合9石。这是吃饱的标准。
“一人一天2斤,一个月要60斤,一年720斤。一石120斤,合6石。这是不饿的标准。
“没错吧?”孙壹习惯性地问一句,他是想确认明朝人跟上他的思路。
明朝人却一副“爷说多少就多少”的眼神。
只有哈老柴居然拿出一副小算盘,啪啦啪啦算了一阵,说:“爷神算!一点不错!”
“好,下来咱议议咱需要多少地,先合计合计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孙壹宣布。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众人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互相争执不下,还差点打起来。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