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俗人从头再来> 第二章,苦中作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苦中作乐(1 / 2)

也许,不但太祖是这样想的,可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类的人,估计也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有太祖他老人家有文化,把这种想法用优美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罢了。

但是,大山里的农民,与地斗真是其苦无比,口朝黄土背朝天,挖了一生的地,耕了一辈子牛,种了一世的庄稼,也没能吃穿的太好,特别是打石板,更是苦到极点。

栾青松发誓,今生只要有机会,就不会从事的这样高难度的工作。

别人说的再正确,也不一定适合自己!

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派征南将军率三十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

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打击的元朝的反叛,战事结束之后,大军回程!

但是,在战争过程中,大军伤害到其它少数民族,导致各地*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大明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

朱元璋征询大臣的意见,讨论的结果是,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

除置官设卫外,决定就地推行屯田制度,安置所在有士兵。

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十八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

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黔中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黔中屯堡。

屯堡居住的地名大多以,屯、堡、哨、所等来命名,这就是黔中屯堡人的由来。

从明朝起,经过多年积累,到清末年间,栾家财富不断增加。

到了栾青松的高祖,考中过秀才,曾祖考上举人,爷爷曾出国留过学,在黄埔呆过。

因为,恋家的原因,没去海的那边。

整个大院里,不管日子如何难过,过年时贴春联,院子的大门上总有一付这样的对联!

“室外鸟语花香,屋内琴棋书画,横批:书香传家”

希望孙子们,要像祖上那样,成为读书人。

.......

看到父亲出去之后,栾青松敢快把饭吃完,等阿妈和妹妹、弟弟吃完饱之后,烧水把碗洗好放在碗柜里,拿上筐,打开门,走到外面墙边。

屋外边,堆有买来的煤,用锄头把煤装在筐里,再混上一些黄泥巴,黄泥巴和煤按一顶比例装在筐里,放下锄头,把煤抬回家,倒在煤坑里,放上些水,第一次不能放太多。

水多了,煤就稀。只能一边搅拌煤一边加水,煤和泥巴混在起有一顶粘度,就算成了。

现在,不是收玉米和稻谷的季节,家里不算忙。

晚上,一般都会有人串门,听到有人敲门,赶快起身去开门,看到隔壁家二伯娘站在门外,赶快说道:“二伯娘来了,快来家坐,我阿妈在家。”

“青松来家了”二伯娘站在门口,手里拿着线活,微笑着对本家侄子道。

“嗯,今天星期五,放学后,就来家咯。”栾青松赶快笑着回答。

面对长辈不能绷着脸,那是没有教养,在农村,这样的人很不受待见。

“正准备叫青英去喊你,吃了饭吗?”听到二伯娘的说话声音,阿妈抬起头,停下手中的针线活,笑着对二伯娘说。

“今天去青坡上,那块地还没有除草,来家做饭迟了”二伯娘也笑着回应。

栾青松迈开一步,敢快请二伯娘坐在沙发上,这是作为晚辈应有礼仪。

二伯娘后面,三个堂妹也跟在后面走了进来。

栾青松倒一杯茶,递给坐下的二伯娘:“二伯娘,喝茶”

“你看,还是青松懂事”二伯娘接过茶杯,恭维了栾青松的阿妈。

“管他的咯,现在还在读书,看以后成不成器!”这个时候阿妈心情都很好。

儿子懂事,做阿妈的面上也有光。

两人边做针线,东家长西家短的开始了农村里的夜话。

一般这个时候,争取早点把家务活做完,然后去外边玩,主要是和堂弟明松一起玩。

因为,堂哥们要去其它屯堡,找大姑娘谈情说爱。

明松和栾青松两人年纪稍小一点,还在读书,不太好意思和他们一起去。

只能在堡子里,自娱自乐。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