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政治批判诗,则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统治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如《十月之交》,根据《毛诗序》记载,《十月之交》是“大夫怨刺幽王”的作品。诗人从天时不正这一在当时认为十分严重的灾异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严重的警告。根据天文学家的考订,这首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十月之交》中写道: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不修善政止灾凶。
这是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令诗人痛苦的是,当时的人们竟然都不去阻止,依然醉生梦死地悠闲过活。但同时,作者也不敢自豪无畏地同他所属的集团公然对抗,而是小心翼翼,对自己的处境充满恐惧,他说: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馋。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
这并不是单独的例子。又如小雅中的《正月》,作者同样对朝政非常的不满,他说:当今政治真难说,为何越来越暴烈?辉煌显赫周王朝,褒姒竟然将它灭。作者痛恨的是,君臣竟然沆瀣一气,共同为恶。但同时他又极为害怕,他说:人说天空多么高,我却怕撞把腰弯。人说大地多么厚,我却怕陷把脚踮。
类似的诗歌还有《雨无正》,作者对战祸连连,天降饥馑,周室惨破,百姓奔逃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对“三事大夫虽然还在,哪个日夜肯把心操。封国国君各方诸侯,早晨朝见晚上都跑”的态度十分怨愤,但同时他又畏惧地说:“如今要说出仕做官,实在非常艰难危险。若说这事不能去做,得罪天子多多不便;若说这事可以办好,又会遭到朋友埋怨。”诗人既怕得罪天子,又怕结怨于朋友,可见,在当时做官是多么的危险和艰难!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们想尽量地避免同他们所属的集团直接发生冲突;换句话说,他们本身既依赖于所属的集团,又受到集团力量的胁迫。看起来,诗人们表现出了对于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的强烈关心,但这种关心本质上就是关心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安定,其实这首先是站在整个统治集团公认的正确立场和道德原则上的。他们所批评的,正是对这种立场和原则的严重背离情况。
然而,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已经背离了这种立场和原则的时候,他们此时既会感到迷惘和悲愤,又会感到恐惧,但他们绝对不敢张扬纯属个人的态度,以免使自己处于同集团对抗乃至决裂的位置。
以上我们所列举的例子,以及大、小雅中的其他同类诗歌,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总是首先选择要站立在“正确”的,也就是社会公认的大道的立场上才能进行批评而避免张扬个人的态度,对后代的政治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国风》中的民间歌谣,同时也包括《小雅》中的一部分类似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要比纯粹地出于社会上层的《雅》《颂》广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了。十五《国风》中,以《豳风》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这一篇诗歌,是极其古老的农事诗,一般认为它产生于西周初期。与《诗经·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了劳动者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且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像是在记录农历和农事的歌谣。
《七月》这篇诗歌的作者,像是一个奴隶管理人,又像一个奴隶家庭的家长,率领着一群农夫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公和公子工作。不管是哪一种,作者本人的身份,也应该属于奴隶,只是地位稍微高了一些。所以,诗歌中既感叹劳动者的辛苦,又将辛勤的劳作视为劳动者应尽的义务;在年终的时候,他们还要为公和公子热情祝颂。《七月》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于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从氏族公社转化而来的氏族奴隶制度的社会状况。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领略到,劳动者们既要在田中耕作收获,又要种桑养蚕,纺麻织丝,还要练习武功,打猎捕兽;农闲的时候,还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能闲着,要凿取冰块藏入地窖,供公及公子们夏日里享用;一年到头,周而复始。
他们吃的是什么呢?“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他们吃的大概都是苦菜、野果、葫芦、麻子一类的东西,一切好事物,全都归主人所有。打来的野猪,大的归公,小的才归自己;织染成漂亮的朱红色衣料,是给公子做衣衫的,劳动者家里的女孩子也要首先让公子享用。
只有在新年时节,公才会让人宰了嫩羊,把劳动者们召在一起,于是大家“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万寿无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了劳动者们的所有的劳动成果,还驱使他们为自己高呼万岁。
《七月》这篇诗歌,不仅在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从文学史上来说,也更是后代田家诗的源头。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政治批判诗和道德批判诗,这些诗歌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有的则带有普遍性的意义。总体上来说,这些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于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如《伐檀》:砍伐檀树声坎坎,颗颗放倒堆河边,河水清清微波转。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家庭院猪獾悬?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这首诗歌,以前有很多的人都理解成劳动者对于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仔细想想,恐怕这也是不太确切的。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的那个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当时社会的一般认识中,这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的。在物质上,精神上都要受到严重奴役的奴隶们,能不能清醒地否定当时社会公认的这一原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有下层的人认识到了这种社会是不公平的,并且公然地写作抵抗的话,这样的诗歌也是不可能被诸侯和周王朝的乐官照样采纳,成为贵族子弟日常诵咏并且学习的对象的。
《毛诗序》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说诗人依然是从社会公认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应该谋其事,无功而食禄是一件非常无耻的事情,就是吃白饭的。末句“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似乎是讽刺的写法。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君子们空占职位、不尽职守是一种普遍现象。以贵族们自己声称的原则,来讽刺大部分贵族自己的行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首诗歌就已经很深刻了。它似乎是站在劳动者这一边,体恤劳动者辛苦的同时而且还对贵族有了一定的鞭策意义,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做白吃闲饭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脑力劳动。
礼仪是统治者自身制订的行为规范,而统治阶层的成员却沉湎于荒淫作乐的生活之中,自己破坏了这种规范。于是,诗人们对他们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这首诗歌之所以写得如此尖锐而激烈,首先它是站在维护礼仪的立场上,也就是在当时社会所承认的、正确的出发点的基础上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使得上层统治者把这首诗歌保留下来,并加以传诵。不管作者是真心想维护礼仪制度也好,还是痛心疾首地讽刺当时的享乐君子也好,从长久来看,这首诗对于维护上层统治者们的统治秩序,保障他们的贵族特权,还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统治阶级保留下了这首诗歌,并让贵族子弟们学习传唱。
再比如《硕鼠》,这更是一首相当深刻的政治讽刺诗。诗中把统治者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老百姓们感到忍受不了这帮家伙的沉重压榨,想要逃到一块乐土中去。从诗中的句子来看,作者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的,他的身份可能是下层的贵族或者其他自由民。这种反对过度剥削的诉求,也是明智的统治者愿意认可,并认为值得警戒的。所以这首诗歌虽然具有明显地讽刺统治者剥削的意味,但是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传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