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小雅》中的一部分诗歌与《国风》中的诗歌是类似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诗篇。我们可以把《小雅》中的这类诗歌同《国风》中同样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来介绍。《小雅》中的《采薇》《杕杜》《河草不黄》,《豳风》(bīn)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战争功德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是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战士们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读起来使人倍感真实亲切。
其中,《东山》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位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一章的开头,他都唱到:“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下雨雾蒙蒙。”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上飘着细雨,我们从环境中就可以看出他此时的忧伤感情。他一会儿有种恢复平民生活的欢喜感,一会儿又想像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的场景:“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这是何等纠结的心情啊!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觉得家乡好,他说:“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一会儿,他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归来的妻子:“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打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团。圆圆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然后他想起了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新婚甭提有多美”。可是,三年过去了,妻子还是那么漂亮吗?
整首诗歌,都是这位士兵在回家途中的内心描写,写得是那么的生动真实,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这首诗对于后来的诗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就是写了一位老兵从军队里归来,却见到老家已经破败,亲人已经去世,这首诗的构思可能就是受到了《东山》的启发。
《小雅》中的《采薇》,则表现了一位士兵对参加周王朝和犬戎族战争的苦恼,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犬戎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犬戎来厮杀。”“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士兵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回家之事却是毫无希望,因而独自黯然神伤,“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最后,士兵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的途中,天空中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他的身体又饥又渴,内心充满了悲伤:“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他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随风摇曳,似乎是在为他送行,又似乎是在表示挽留。他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飘洒,似乎在表示着欢迎,又似乎在表示着极度的冷漠。以上的描写,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如晋代军事家谢玄就认为这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在后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折柳赠送远行之人的风俗习惯,似乎最早就是源于这首诗。这首诗歌是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结合在一起的,也因此给人留下了杨柳留人的感觉。
值得细细品味的是,《诗经》中的这一类作品,不能简简单单地称它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士兵们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还有对和平家庭生活的留恋,但是他们却并没有直接地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愤怒的气息。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是个人应尽的义务,即使这样会妨害了士兵的个人幸福,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是一种多么真实而又朴实的表达,上古人民用诗歌来叙述事情,表情达意,已经达到了这种水平,这是多么令人崇敬的事情啊!
这种类似的特点,我们在《卫风·伯兮》中可以看得更清楚,诗中写道:我的丈夫真威猛,是个邦国大英雄。我的丈夫执长矛,做了君王好前锋。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这首诗歌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丈夫是邦国的大英雄,能担任君王的前锋。但是,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破坏,又让女子的内心痛苦不堪。诗人们所抒发的情感,既是有所克制的,又是真实朴素的。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诗歌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厉。由此,我们在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如《召南·野有死麕》(jūn)中写道:野地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体。少女怀春心不已,美男善诱情意起。林中朴樕无人理,野地死鹿还施礼。白茅包裹埋地里,少女如玉属意你。缓脱裙衣是何企,别碰腰带对不起。莫使狗儿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你。
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个女子劝说男子别莽撞,以免惊动了猎狗,表现出了女子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又如《邶风·静女》中所说的: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一对恋人相约在城隅幽会,但是当那男孩儿赶到的时候,女孩儿却故意躲了起来,直到急得男孩儿搔首踟蹰,女孩儿这才出来,赠给他一根彤管作为爱情信物。男孩儿不禁惊喜交集,因为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分外美丽,不同寻常。但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社会的约制逐渐严格起来,恋人们对于自己的行动,也不得不有所约束了。
比如《郑风·将仲子》中写道: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的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我哪是舍不得杞树呀,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是她所爱的恋人,但她却不敢同他自由地相会,而且不准他攀树翻墙,只是因害怕父母。并且,在后面叙述中,提到兄弟可畏,别人的闲话可畏。有这么多可畏的力量,恋人们又能怎么样呢?于是,我们在《国风》中看到了许多的情诗,咏唱的是迷惘感伤、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日,更可能是诗人压抑情感的自然流露吧!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南山乔木又大又高,树下却不可歇息乘凉。汉江之上的好姑娘,想去追求却没有希望。汉江水滔滔宽广,想要渡过却一梦黄粱。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也没了希望。”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一定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而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在文学发展的初期,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有意识地去追求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没有总结那么多的技巧,更没有有意识地使用那么多的表达技巧。所以,这样的诗歌作品,品味起来既真实又浑厚悠长。《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夫妻间感情生活的诗,像《唐风·葛生》,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这样表述:“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同归宿,与你相会在黄泉。”
诚然,这位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是在《国风》中,也有不少男子急切地要把妻子抛弃的诗。在那个妇女毫无地位的时代,弃妇的命运更是非常悲哀的。《邶风》中的《谷风》,《卫风》中的《氓》,是最著名的两首弃妇诗。《谷风》是一位善良柔弱女子的哀怨哭诉,她说自己如何辛辛苦苦地为丈夫持家,千难万难度过贫苦的日子,等到家境好起来,人也衰老了。后来,丈夫竟然另有所爱,把自己赶出了家门。她在离开夫家的时候,是那么地难舍难分,因为割舍不断对当初爱情的留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