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诗经通俗欣赏> 《诗经》通俗欣赏 4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诗经》通俗欣赏 41(1 / 1)

《小戎》:既支持丈夫又担忧丈夫的心情

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夺回土地数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又增加了秦国的势力范围。

秦师在出征时,家人必须前往送行,一位征人的妻子就在送行的队伍中。之后,他开始回忆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能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秦国,由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百姓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力成为时尚。而且秦国军队阵容强大,装备精良,举国上下崇尚军事,炫耀武力。

在这位女子的心目中,她的丈夫是一位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讨伐西戎,卫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也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女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任何哀怨的情绪,可见女子的深明大义。

秦师出征的那天,女子前往送行的时候,看到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她的丈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妻子当然支持丈夫从军出征,为国而战。但她毕竟只是一位女子,在这位女子眼中,丈夫的性情如美玉一般温润,为人温厚。如今,自己的丈夫已经上战场了,她怎么可能不心烦意乱。现在的她,思念和担心已经都让她辗转难眠,忽睡忽醒了。

你一定要平安地归来啊:

轻型战车浅车厢,五条皮带扎辕上。马背有环胁有扣,引车带环白铜镶。虎皮褥子长车毂,花马驾车白蹄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温和玉一样。他去从军住板屋,使我心乱真惆怅。

四匹公马壮又高,手中缰绳攥六条。青马红马中间驾,黄马黑马两边跑。龙纹盾牌双合起,内侧辔绳铜环套。思念夫君人品好,温馨但恨边邑遥。几时才能回家来?怎能想他不心焦?

四马合群披甲轻,三棱矛柄套铜镦。盾牌上面绘鸟羽,虎皮弓囊雕花纹。两弓相交插囊中,竹制弓架缠紧绳。思念夫君人品好,睡下坐起心不定。温良文静我夫君,明慧有礼传美名。

毂(gǔ)辔(pèi)镦(duī)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东周时期的秦地,因为和戎狄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挨得特别近,所以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秦人不得不修习武艺、提高战备、高尚气力。慢慢地,他们的情感也变得激昂粗犷,所以在秦国,征战猎伐、痛悼讽劝这样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从这种角度来看,《秦风》中出现凄婉缠绵情致,像郑卫之音这样的爱歌,那就十分难得和珍贵了。

已是深秋了,天刚刚破晓,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结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位男子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朝思暮想的意中人。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让人倍感寂冷和落寞,男子似乎对那位女子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他根本就不知道伊人的居处,或者说伊人本身就迁徙无定。但就是在这个地方,那不经意间的惊鸿一面,男子再也不能把这位女子忘怀,他似乎着迷了,尽管他多多少少知道,可能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位女子了。沿着弯曲的水道,沿着直流的水道,他经历了一番艰辛地上下追寻,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伊人的周围流淌着波光,男子依旧无法靠近她。可望而不可求,更加深了男子渴慕的程度。伊人的身影是隐约飘渺的,男子痴心一片,似乎快要产生幻觉了。

惆怅和苦闷,想见一个人却见不到,就是这样的感觉: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终南》:名山配明君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并且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岐山以西的周朝百姓,得知这里要来一位新君主,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那里的百姓不认识秦襄公,自然会对他很好奇。看到秦襄公之后,他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一位君王形象:脸色红润,大有福相,穿着诸侯的礼服,锦绣衣衫狐裘服,青黑上衣五彩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无论是旁观者还是秦襄公本人,都对此时的情景有着一种新鲜感。因为秦襄公刚刚成为诸侯,不可能有司空见惯的感觉;而这里的百姓在欢迎一位新的君王,那种好奇与敬仰,自然会体现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此时的秦襄公,似乎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华服,又似乎在向这里的百姓展示周天子赐予他的这份荣耀。

秦襄王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他衣服上的配饰声音优美,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从外观上就可以透出秦襄公的富贵气派,给人一种敬仰的感觉。

而这里百姓的内心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只能有敬仰那么简单吗?他们轻轻地说了一句:那就是我们的君王啊!这句话里面有赞叹,有惊疑不定,有忐忑不安,有喜忧参半的复杂情绪。因为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然会有一种前途未卜的紧张感觉。他们似乎在说:秦君啊,你富贵长寿,但你不要忘了,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啊!

这一句话,把周朝遗民的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等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似乎是在劝诫,希望秦君是明君,不是暴君。这种委婉的语气,也体现了百姓的诚恳和智慧。

周朝遗民为什么一开口就把终南山搬出来呢?因为终南山是周朝引以为豪的名山,这样是为了显示王都之民的身份和在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感,也可以使初来乍到的秦君不至于小觑他们,这是在借当地的名胜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了。终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所仰慕,那里物产丰富,尤其是以根深叶茂的树林为代表,山势险奥,气象万千,《尚书》和《左传》对此山均有提及。

周朝遗民为什么要这样不惜饶舌地来介绍终南山呢?一层意思是表达他们对终南山的崇敬之情,暗示对秦君尊贵身份的褒扬,有伟物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君好好地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和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所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秦君,周朝的遗民欢迎您,希望您能做个好君主: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就是我的君王。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寝也忘不了。

《黄鸟》:灭绝人性的事情

根据《左传》记载:秦穆公去世后,用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殉葬,而这三个人都是秦国的杰出人物;国都的人们为了哀悼他们,写了《黄鸟》这首诗歌。对于这件事,《史记》上也有记载:秦穆公死后,陪葬者共有一百七十七人,秦国有贤臣三人,属子车氏,名为奄息、仲行、针虎,也在陪葬者之列;秦人哀痛,为他们作诗《黄鸟》。

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陪葬者不仅有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让三良殉葬,就是一个例子。根据史书记载,《黄鸟》这首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没有说其他人,这样说来,其他的一百七十四人应该都是奴隶。

用黄鸟的悲鸣来渲染三良被殉葬的事情,这样的氛围是哀伤的,当权者怎么能忍心把三位才智超群的国家栋梁给活埋了呢!秦人面对三人的殉葬,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哀悼的心情。三人在活埋前,是那么的悲惨惶恐,秦人目睹了这一灭绝人性的行为,惶恐之余,发出了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害人才!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问。如果可以赎回他们的性命,即使用百人来代替,也是心甘情愿的啊!

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中就有记载:天子诸侯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百,少的数十;将军大夫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十,少的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时代,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这首诗,就可以算是一个历史证据。尽管秦人只为三良鸣不平,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