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周公东征,历时三年之久,最终平定叛乱,还给了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管国、蔡国、殷国、奄国这四个国家的老百姓,为了感谢周公的功劳,写了这首诗歌来赞美他。
斧和斨(qiāng)都是百姓的生产工具,是百姓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的依赖。然而,由于四国的国君长年累月的劳役,这些工具都残破了,百姓的家计也因此陷入了困苦之中,百姓怨恨深深,生活是艰难困苦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终于有了转机,终于有了希望,因为周公率兵东征了。由于周公东征,四国的叛乱者陷入了惊惧和恐慌之中。周公对百姓哀怜体恤,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贤人。
流散的百姓能够回归家园,和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会强大稳固。周公的这次东征平叛,对于东征的战士来说,牺牲是非常大的;但对于统治者和老百姓来说,这是一次英明之举,正义之举,确实是值得赞颂的。
和平,是永恒的主题: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斨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多么的仁贤。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錡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多么的良善。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銶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莫大的恩典。
錡(qí)銶(qiú)
《伐柯》:完成一桩好事需要经过一个合理的过程
一位男子见到了一位中意的女子,他赶紧央告媒人去说媒;在媒人的殷勤劝说下,婚姻终于定了下来;男子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自己中意的女子娶了过来。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古代中国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周公制订了仪礼,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是倍受重视的。因此婚姻很早就被纳入到了礼的范畴,确立了聘娶婚的核心体制。媒氏也成为了专门的官职,掌管万民的婚姻事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借助权利的途径进入百姓的生活,并且形成定式影响后人的婚姻生活。
《礼记》上写道:婚礼,是传宗接代的事情,也是繁衍子孙至于无穷的事情。它着重地强调,经过漫长原始社会时期演化而成的婚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永恒存在的。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聘娶婚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制度,逐渐占据了社会婚姻的主导地位,成为了当时婚姻形制的主流。
媒妁在聘娶婚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礼记》中记载,要完成一桩婚事,必须要履行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就是男方想与女方结亲,男方派遣媒妁去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问名,就是男家行纳采礼之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方便男家占卜问事,测定吉凶,决定成婚与否;纳吉,就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来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纳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从古代法律的意义上讲,纳征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请期,就是由男家择定好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写成后称之为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亲迎,就是新婿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了成婚的那一天,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要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在家等候。
在以上的婚姻六礼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礼记》中写道:婚礼,这是一种将要结合两姓之好,对上关系到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传宗接待的礼仪,所以君子都很重视它。《说文解字》中写道:媒,就是谋的意思,谋合两姓;妁,酌的意思,斟酌两姓。谋合两姓,就是合两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了权衡利弊、择善而定的意思了。
根据《周礼》记载:媒官掌管着民众的婚姻。凡出生男女三个月以上的,取了名字的,媒官都要把他们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记录下来。媒官有责任和义务让年满三十岁的男子娶上妻子,让年满二十岁的女子嫁人。男子娶再嫁妇为妻或者接纳再嫁妇所带的子女的,也要加以记录。可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媒妁是婚姻制度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
聘嫁娶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第二就是父母之命,第三就是纳征。《礼记》中记载: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媒人往来提亲,就不知道对方的名字。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这是当时社会婚姻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准则。
以上的内容,可以说是今天这首诗歌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位男子,在新婚燕尔时,喜悦于自己美满的婚姻,情不自禁地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他告诉我们,媒妁是使他们两个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会得以成功。他说出来的口气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道理就像做个合适的斧柄必须有斧头那样简单明白。
他由衷地赞美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他一不赞美妻子年轻貌美,二不赞美妻子温柔体贴,却赞美起妻子会摆礼器、善于料理祭祀宴享这一类的事宜,真是让人有些费解。
男子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在料理宴席祭祀时很有经验。原来,在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中,娶妻主要是以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仅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的,能够辅佐宴享祭祀是更好不过的了。男子能娶到这样的女子,真是满心欢喜,他认为妻子只有懂得祭祀这类的事情,才能真正地做到持家有道。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这首诗看似简短,其实是有两层意义的,一是诗歌本身的表层含义,二是它可以引申出比较深层次的含义。
男子找到了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就像斧头找到了一支合适的斧柄一样,需要一定的方法程序,需要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了一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斧头和斧柄,就像丈夫和妻子一样,合适了才会完美。就是再合适,还得需要媒人的牵线搭桥,妻子才能过门。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出中华民族对于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申的意义来说,斧头有合适的斧柄才能发挥斧子的作用,可以比喻成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和方法。协调一件事物或者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和方法。其实这是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的原则才能协调好事情。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需要一个中介的,就像斧头和斧柄能组合到一起,一定是有工作在里面的;就像王阳明所说:还没有人可以这样,不做这件事就把道理总结出来了。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又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要求,前提是我们想要一把合适的斧头,我们想娶到合适的妻子,才会有后面中介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根据这首诗歌和引申出来的意义,总结出一句话来,那就是:一个人想要顺利地完成一桩好事,需要遵循一个合理的程序,这样才能够实现。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砍取斧柄怎么做?没有斧头做不好。妻子怎样娶进门?没有媒人办不到。
砍斧柄啊砍斧柄,有了原则难不倒。遇见我的心上人,摆上礼器娶来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