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的回帖,更是五花八门,场面火爆混乱。当然,我最终没能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就是我要的那个理xìng的角度问题。
索xìng,咱也无厘头一把。
要说哪个更厉害,我还是支持猴子,因为猴子是很难被打死的,又有七十二条xìng命,可以派上大用场。可李小龙就一条命,我们得宝贝他的存在,不能让他轻易翘辫子,那样会伤害我们感情的。
我建议把猴子派到清末民初去,让他和八国联军的大力士pk擂台。你知道这厮最爱干这活儿,尤其是见了身上长毛的,格外的兴奋。我印象中那些大力士胸口是有毛的,让悟空揍死他为国人解恨。
说到毛,吓了我一跳,因为我瞅见手臂上的汗毛了,吓的我赶紧把手藏到裤裆里。要知道孙猴子天生对毛过敏,看见长毛的兴奋的像打了鸡血。据统计,西游里毛越长越厚的妖怪,挨打的次数越多,他会不会瞅见我手上的汗毛举起金箍棒打我来?
这样的分析够无厘头了吧?也许这会博您一笑,但意义又何在呢?
这便是多数人看西游犯的一个错误,忽视了角度,把西游的故事探讨到书本外面去了。这样,你永远解不开西游的迷局,更谈不上看懂了。
如果大家认为我是在吹毛求疵,拿着网友开玩笑的帖子说事,那我再给大家说一些学术界上的事,这个应该权威了吧!
如今研究西游的学者,大致分成四个主要派别,分别是佛学派、道学派、儒学派、历史学派。当然还有很多小学派,此处就不提了,影响最大的基本就是这四个学派,他们代表了西游学术研究的权威。
佛学派的学者认为西游是写佛教的一本书,并举出来书中很多的实例加以证明。诚然,西游从表面上看,的确是以唐僧西行取经为故事线索的。说是写佛教的一本书,倒也贴切,毕竟唐长老取经取的是佛经,而不是《道德经》或《四书五经》。
但这种说法立即遭到了其他学派的嗤鼻,四派之间面红耳赤开始掐架。
其中掐得最凶的,是佛道之争,因为佛道的斗法,是书中主要的桥段。
而掐的根源,就是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谁是谁的老大、谁是谁的祖宗问题,也就是道教牛逼还是佛教牛叉。瞧!这不又一个孙悟空和奥特曼的斗争吗?如果说前面我们去说这个问题幼稚、无聊,那你瞅这些满腹经络的学者无聊不?
这些学者,平时都被我们高山仰止,显得很神秘,其实真正掐起架来那也够狠。不过总归是文化人,可能骂架骂的比你我含蓄有修养些,但惹毛了骂娘的也是有的。
在这里,我想起了郭德纲在《大宅门》里的一句话,很是经典,说:“怪不得从古到今都恨你们这些文化人,忒坏!骂人都不带吐脏字的。”
看来这些学者和我们并无太多分别,只是掐架的道行比你我深而已。当然,我认为这些人应称为伪学者,动不动就掐架骂娘,那是文化人干得事儿?
不久前,听朋友说过一件事,说有一次去厕所嘘嘘,碰到了一个很大很牛的领导。那领导嘘嘘完浑身打了一个哆嗦,这让我朋友吃惊不小。他一直以为就他这样的小角sè泚完尿才抖的,原来领导嘘嘘也是要打哆嗦的!
所以,这些学者、领导和我们是一样滴!也要吃五谷杂粮,也得拉屎放屁,亦不能免俗。只是这些人平时飞扬跋扈让人捧惯了,装的好像是很牛叉一样,其实呀!回家也是要跪搓衣板滴!
如此说来,他们分析的西游,当然和我们不会有太大分别。如果说我们比较孙悟空和奥特曼谁厉害是俗,那么他们比较的佛祖和道祖谁更牛叉就是雅!区别就是一个骂人吐脏字,一个骂人不吐脏字,终究都是在骂人,与西游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都已跑题跑到孙猴子姥姥家去了。
关于佛道之争,宗教版比西游原著里的桥段远是热闹。
道家认为佛教起源于道教,理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的故事,也就是成语“紫气东来”那轱辘。道家认为是道祖点化了如来佛祖,更有甚者说如来就是老子的一个化身,并举例佛道的神仙谱加以佐证。
你像观音菩萨,原来是慈航道人。燃灯古佛,原来是燃灯道人。普贤菩萨,原来是普贤真人。甚至被佛教称为护法的关公,那在道教里是武财神。这个说起来就多了,两教的神仙几乎都有瓜葛。就连如来坐下四大菩萨的道场基本都在东土,也就是都在道教的地盘上。他们原来都是道教的神仙,可能后来叛国或当间谍跑到佛教去了。
尤其是被称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从东土跑到西方后,由道变佛,竟然整了个变xìng手术,由老爷们儿变成了老剩女。怪不得悟空咒她一世无夫呢!这样人妖级别的,谁敢染指?怕是非重口味者不能降也!
再说儒家,那些曾经名扬千古的大贤大哲,几乎无一例外成了儒释道三教的神仙,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总之就是一个字,“乱”呀!
历史学家就不提了,因为他们把本来虚幻不存在的取经路线,都硬生生的画出了地图,还称为重大发现,正是能耐的很呀!
其实他们并不懂西游。如果吴承恩尚在人世,见到这个结果,定会吐血而亡。好在他老人家已经亡了好多年了,不至于酿成这个悲剧。
当然,西游的原著是不是吴承恩写的,也还没有定论,吐血的或许是另一个人。但这都不打紧,不耽误国人爱看热闹的大好心情,只要有吐血的就行,管他是谁是谁。
其实,要想读懂西游,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不要跳出西游原著的书本。要独眼看西游,不要把两只眼盯着两本书上。
一句话,西游中的儒释道,并非现实中的儒释道。西游中的道祖、佛祖、玉帝,也不是现实中三教的人物。文殊、普贤、观音,更不是我们天天拜的那尊菩萨。
如来不是我们拜的那尊佛,老君更不是我们敬的那座仙。书中的玄奘并不是唐朝的玄奘,书中的唐朝并不是历史上的唐朝。
这样说,够清楚了吧!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虚幻的迷局,西游的世界是dú lì的世界,与现实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不过是吴承恩借物寓意、借人说事,借事寓理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吴承恩想表达的真正主题,那些取经呀!打怪呀!佛道之争呀!根本就是个陪衬。他也没有要刻意在乎这些故事的逻辑xìng和关联xìng的意图,只是随笔拈来。而对于心的描写,才是书中真正的主线。
你把西游读到《封神榜》读到《八仙过海》里去了,怎能懂得西游的妙处?你把西游读到现实中的儒释道去了,怎么体会内在的含义?
更有甚者参考其他书籍,把每个人物的前生今世都扯了出来,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还是西游吗?
如果百年后有个叫李铁的犯了错误,你找资料把今天李刚的儿子扒出来,说明他们的关联xìng,这有意义吗?
所以,要想读懂西游,那就要独眼看西游,心无旁骛,只盯原著。一旦跳到其他书本里去,那只能重新来过了。
否则你只能去看西游的各种解密了,像红孩儿是太上老君的儿子,唐僧是刘洪生的等等。原著中是有很多让人读不懂的迷,但你得了解吴承恩为什么这样写,他的真实立意是什么!难道他的立意就是八卦私生子吗?笑话!我劝莫要毁了我们的四大名著,让后人耻笑。因为它们是我民族标杆xìng的著作,有教化后人的典范和意义,岂能儿戏?
除了独眼看西游外,读西游之前,我们还有一个功课要做,那便是要了解西游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现象。
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吴承恩“立心”的根本,儒释道三教的发展、争斗、融合,这也是西游的jīng彩看点。
当然,书中的儒释道也不是现实中的儒释道,他们是有区别的,或者说西游中的儒释道是沾了世俗味的宗教。
下面我用“三足鼎立”三个章节,来阐述宗教发展对人心的影响,以及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起源、发展和融合。并借此加以说明吴承恩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以及《西游记》产生的背景。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