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正德十六年五月十五rì(丙寅),殿试刚刚结束,一位年近半百的新科进士被分派到礼部当上一名观政(实习生)。
而这位高龄实习生的名字叫做张璁。
请大家注意:张“璁”和朱厚“熜”俩人的名字属于形近音同类,对于这种情况其实也挺忌伟的!所以在后来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嘉靖皇帝特意给张璁赐名为“孚敬”。因此,现在的张璁也就是rì后的张孚敬。
关于这位张璁大叔的来历,下面我和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张璁,字秉用,于成化十一年十一月[1475年12月]出生在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
说实话,这位张璁大叔外表既长得很不上进,为人也不怎么谦虚,毕竟才能有限嘛!如果再谦虚的话那就什么都拿不出手了。
张璁大叔之所以熬到这个岁数才混到礼部当上一名观政,其实也挺不容易。过去作为一名老牌复读生,此前连续七次上京考科举,结果习惯xìng地落榜。
那时候的他对于科举考试已经不再抱以任何憧憬了。毕竟人活到这个岁数人还是有点自知之明,踏踏实实到吏部报道,然后混个公务员职务才算正道。
然而,一位自称会算命的朋友在给他算了一卦以后劝他再考一次,并且当场扬言:“三年以后,定当金榜题名;再过三年,还将仕途高升!”
“哇!哪会有这样好的事?”
对于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一开始张璁大叔有点不以为然。后来,在他那位朋友反复劝说之下,张璁大叔开始犹豫了。
其实仔细想想,对方说的话还是蛮有道理的。反正老子倒霉倒了二十多年,也不多差这一次吧!
就这样,张璁大叔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赴京参加第八次考试。直到正德十六年的这场殿试,张璁大叔才得以考上(名列二甲七十八名进士),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
大家想想,当年科举试三年才一次。而在没有sponsor赞助的情况下,张璁大叔坚持考了八次!这份履历拿出来公示,也实在太“励志”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笑人家,人家也不容易。科举考试本来就是一场狼多肉少的竞赛。虽说成绩不算太好,但真正的人才也不是光靠考试就能考出来的。
张璁大叔始终深信,只要努力坚持,上天就会给他累积彩池!
可是,对于这位高龄实习生的到来,礼部那边的同事似乎对他并不友善。自从张璁第一天到礼部上班以后便处处受到冷落。
没过多久,这位整天冒冒失失的中年大叔很快便成为一众领导干部的指定批评对象!
不过,人生总是很奇妙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如何把握时机。对于一心想要成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张璁大叔来说,机会就在眼前。
作为当今朝廷的头版新闻(大礼议),张璁心里面很清楚,礼部所提出来的那套议礼方案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大伙儿之所以跟风起哄,全因心态不正导致而成。
因为在大多数官员的眼里公义是没有市场的,当所有人都投向杨廷和这只“绩优股”的时候,张璁却不这样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说那边人多那边就能赢,于是他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投资方向─────嘉靖。
(当然,还有个别坏坏的骑墙派官员,希望看定形势后再下注。)
然而,这回投资的风险却是非常的大,因为它将意味着从此要与全体内阁官员对立。因而,在出击之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务求一击即中。于是,张璁大叔便开始着手研究一套既可以堵住对方嘴巴,又能向皇帝大人表忠心的议礼方案。
张璁大叔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肚子里也总会有一点墨水,尤其在礼学方面很有心得,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可谓滚瓜烂熟,任你随便抽一本出来,他都可以rap一遍你听。
说实话,关于“礼”这门功课,绝对是嘉靖年间最热门的专业(没有之一)。从现在的张璁到后来的夏言、严嵩以及徐阶,这几位嘉靖年间的大腕级权臣都是通过议礼为跳板,最终坐上首辅宝座。
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的人注定是不会安份的!对于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来说,只要有了权力、有了地位、有了财富,以后才不用再被其他人踩在脚下。
那么,现在既然明摆着一个机会在那,张璁大叔自然也不会客气。
于是,在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张璁下定决心使尽平生所学,并把一辈子的运气都压在这封命名为《议大礼疏》的奏疏上,他相信自己很快就会出人头地了!
七月初三(壬子),张璁在内使的帮助之下直接把奏疏send到嘉靖皇帝手上。这封奏疏通过三大论点逐一把原先礼部所提出的方案击倒。
首先,礼部所提出来的那套方案,从逻辑上看完全是不通的。他们怎么能拿宋英宗和咱们英明的嘉靖皇帝来相比呢?难道他们过去所学的历史知识都是由化学老师教出来的吗?
当年汉哀帝与宋英宗都是预先被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
相反,孝宗皇帝生前并未把陛下预立为太子。况且《武宗遗诏》内以经明确表示陛下您是以“兴献王长子”身份继承皇位,因此陛下只需继统无需继嗣;
其次,陛下乃是兴献王唯一的儿子。如果过继给孝宗,那么兴献王便要绝后,因此陛下坚持只继统而不继嗣绝对是理所当然的!继统是为天下,不继嗣是证明陛下有孝义;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