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杨廷和一生光辉的仕途,少年先达的他在十二岁那年参加乡试便考中举人,成为明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举人。
七年以后(成化十四年),才十九岁的他便考取进士,从此开展他的宦海生涯。直到正德二年,杨廷和以帝师(皇帝老师)身份进入内阁,其后并稳坐首辅宝座多年。(绝对根基深厚)
遗憾的是,尽管在正嘉两朝交接的三十七天里,杨廷和以顾命大臣身份独撑危局,带领一众大臣度过难关。
但结果被一众大臣把他的个人能力吹捧过大,导致嘉靖皇帝继位以后,仍未及时意识到自己身为臣子应该回归原位辅政,这就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
毕竟这是一个吃皇家饭的时代,嘉靖皇帝才是这场戏的男一号!
杨廷和的离开,或许是因为感到意兴阑珊,但嘉靖皇帝的热情却rì益高涨!
杨廷和宣布退休以后,内阁首辅之位由原内阁次辅蒋冕接任。其实从嘉靖二年开始,朝廷各部高层已经开始频频出现人事变动。
如嘉靖二年二月,礼部尚书毛澄致仕。同年七月,礼部尚书一职由汪俊接任;而同年十月起,刑部尚书林俊、户部尚书孙交以及兵部尚书彭泽等,亦相继致仕。
直到目前为止,六部高层已经相继换人。不过,这批新上任的各部门头目依然秉承前人的办事作风,继续和皇帝大人对着干!
其实早在正月二十八rì(癸巳),也就是杨廷和提出辞职的几天后,在内阁大臣蒋冕等人的安排之下,新任礼部尚书汪俊上奏。
这位汪尚书为人比较直接,他在奏疏中声称。
“rì前,经由礼部总结各方针对《正大礼疏》所提出的意见,臣等在汇集各部级官员的奏疏中发现,惟独张璁、霍韬以及方献夫等,个别几位官员支持桂萼所提出的奏议。而其余,两京各部级官员,包括全体内阁大臣、各部尚书、侍郎、翰林学士、给事中、御史、等等等……(名单太长了)!反正到最后统计下来,合共二百五十多人皆一律持反对意见。”
“哇!二百五十多人。”照样子来看,两京的官员也太给力了!
如今,汪尚书的意思就是要拿数据摆明给皇帝大人看,现在给您撑场的无非就是南京那几个小官,而其余上疏者都是反对“议礼”的。接着,汪尚书继续滔滔不绝地抹黑张璁等人!
“依微臣之见,张璁﹑桂萼等无非只是一些有口无心的小人,他们公然发表谬论并企图离间陛下与众臣之间的深厚感情,目的只为趁机制造事端从而谋求蹿升。朝中正是一直有他们这种不安好心的坏家伙,所以才未得安宁,臣等望陛下明察啊!”
当看完这封“骂人”的奏疏以后。即rì,嘉靖不顾一众朝廷大臣的反对,私自下令诏张璁﹑桂萼等人入京。
或许,此时的嘉靖皇帝还过于自我感觉良好吧!在他看来,杨廷和这个主力走了,剩下蒋冕那几个老家伙打打替补而已,没什么本事的!
嘉靖,你这小子在那帮厚黑高手面前也太嫩了,人家已经挖好坑等着你去踩了!
作为一名官场老手,蒋冕对于目前的状况他是很清楚的!
俗话说“小卒过了河就能当车使”,要是给那两个家伙来到京城,到时候他们一帮大臣统统都要打包回家!
眼看形势逐步脱轨,过去那套“濮议论”已经站不住脚了!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偶然作出适当的让步也是必须的。
就在杨廷和刚离开两天以后,也就是二月十三rì(戊申)当天的朝会之上,当蒋冕再次被皇帝大人巡例xìng地问到关于“议礼”的问题时,他老人家先是毕恭毕敬地向皇帝大人行礼,然后给出一个让小皇帝意想不到的答覆!
“回禀皇上!臣等经过连rì来的反思,如今已体会到陛下的孝义。兴献帝乃是陛下您的亲生父亲,所以理应在谥号上多加一个‘皇’字。”
当听到蒋冕的回覆时,小皇帝可要乐疯了!没想到,姓蒋的老头子竟然一口答应了要求,让如今整个局势仿佛一下子变得明朗开来。
接下来,嘉靖马上命人写好诏书,于三月初一(丙寅朔)当天正式颁诏天下,给父亲朱祐杬的谥号重新更定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而母亲蒋氏的尊号则更定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于三月十二rì(丁丑),把献皇帝的陵墓(安陆州松林山陵)改称为显陵(皇陵级别)。
显然,这次内阁就是希望能一次xìng地满足嘉靖皇帝的所有要求。而就在小皇帝最开心的时候,蒋冕看准机会,还提出了一个额外的要求。
“陛下,既然事情已经解决(‘大礼’已定),各部级官员也应该回到各自工作岗位,让他们上班的继续上班。”蒋冕言下之意,就是要把张璁﹑桂萼他们赶回南京。
这回,嘉靖想都没想,一下就答应了要求。看来,沉醉在胜利当中的小皇帝,似乎早已卸下所有jǐng惕!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