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二十rì,正在剑桥和导师商量开学后事宜的方明接到伦敦了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玉莹激动的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她刚收到电报说在老家的苏惠卿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方明也是欣喜的很,他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回了伦敦。
在苏晴走后,雅子便接手了苏晴原来管理的中医馆,虽然她的中医水平有限,但由于医馆有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老中医,加上刘伯的帮忙,医馆的生意并没有受任何的影响。
雅晴中餐厅的生意则在苏晴的建议下,聘请了一位专业的饭店经理进行管理,由于有着严格周密的制度,生意也早已经上了正轨,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在英国的多家城市又开设了分店,如果不是厨师培训跟不上扩张速度的话,肯定会扩张得更快。
玉莹并没有进入任何大学学习,而是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是一位刚刚从伦敦的一家美术学院退休的老教授,梅林教授对古典油画的绘画技巧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他对东方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很了解,梅林在油画鉴定上也是伦敦美术界权威级别的,方明所购买的那幅《月夜》正是由他鉴定认可的。
本来像他这样的人物轻易是不会去做家庭教师的,只要他愿意,伦敦或欧洲其他国家美术馆会毫不犹豫的请他去做顾问。方明在偶然一次和丘吉尔说起要为自己的妻子请一位油画老师时,丘吉尔向他推荐了梅林。
方明在了解了他的底细后,本来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当他和玉莹带着一幅玉莹画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去拜访他时,梅林居然一口答应了下来,只是有一个条件,每天的授课不超过两个小时,每小时收费50英镑。他似乎知道方明是一个财主,敲起了他的竹杠。
虽然方明每小时必须付给梅林的钱相当于伦敦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即使是作为教授的梅林曾经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才200~300英镑左右,但方明并没有觉得他的要求高,他很爽快的答应了梅林的条件,不过也提了一个附加的条件,就是梅林必须免费为方明鉴定他所要购买的油画作品。
梅林见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居然毫不犹豫的答应自己开出的高额薪水,心里已经是非常满意了,自然对方明这个小小的要求满口答应了,老朋友丘吉尔在向自己介绍这个年轻人时,曾经特意提到他是非常有钱的人,从大英帝国的身上赚了不少,告诉他不妨把薪水开得高一点。他提出这么高的一个价格,也不过是试探一下,没想到方明居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事实证明方明的钱花得并不冤枉,梅林不仅把自己的本领对玉莹倾囊相授,还在方明购画的时候为他识出了两幅技艺高超的赝品,避免了方明数千英镑的损失。
方明在午饭后,和同事及导师打过招呼后,便驾车返回了伦敦,心里着急的他一路狂奔,仅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便到了家门口。
方明刚进房门,就见玉莹捏着电报纸从楼梯上往下走,方明急匆匆的迎上去,边走边兴奋的道:“玉莹,快把电报给我看看!”
玉莹赶忙把电报递给他,笑着道:“今天一收到电报,我就打了电话给你,惠卿姐为你生了一个胖儿子,名字还没有起呢,爸爸特意来电报让你给他起个名字。”
玉莹也很兴奋,她和苏惠卿虽然同时不分大小的嫁给方明,但苏惠卿无论是年纪还是阅历都比玉莹多得多,她本来与苏惠卿是情敌,同时嫁给方明后,在苏惠卿的刻意结交下,俩人的关系已经情同姐妹,现如今苏惠卿顺利产子,虽然玉莹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但更多的却是为苏惠卿高兴。
方明接过电报,飞快的看了一遍,电报上写着苏惠卿八月十七号顺利在医院生下了一个八斤重的男孩,母子平安,老太爷为孙子起了个“毛头”的小名,学名还未取,老太爷让方明自己为儿子取个名字。
方明再次确认后,内心被初为人父的喜悦所包围,无论是在前世还是在现在,他都没有生过孩子,这怎么能让他不激动。他喃喃的道:“我有孩子了,哈哈,我有孩子了!”大笑几声后,抱着玉莹转了几圈。
玉莹被放下后,笑着道:“瞧你高兴的,爸爸在电报里说让你给小毛头起个名字,你准备为他起个什么名字啊?”
方明搓了搓手,呵呵乐道:“名字我早就想好了,如果是儿子的话,就叫方惠生,是女儿的话就叫方惠。你看这名字怎么样?”
玉莹想了一下,点头道:“方惠生,恩,这名字虽有些取巧,但还不错,很贴切,呵呵!”
方明来到自己的书房,准备给老家的电报,现下他的书房已经成了玉莹的专用画室和教室,每天下午梅林都会来这里授课,在其他时间,玉莹则在这里自己练习,这是光线最好,面积最大的一个房间。
在一九三五年的下半年里一切都似乎都照方明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方明的“中华基金”资助的第一批留学生也已经都在各自求学的路上了,雅子的家人已经同意雅子留在方明的身边,虽然雅子的妈妈对方明的花心颇有异议,但雅子的父亲却似乎很支持,雅子的妈妈无奈只好带着儿子回rì本去了。他的新书已经顺利的出版了,不过并没有出现像他预想的那样引起轰动,人们似乎只是把它当成了一本学术著作,除了一些专业人士外,并没有过度的关注。
方明对此并没有失望,开学后安心的在学校里一边教着书,一边利用学校的资源做着自己的研究,他已经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卢瑟福对他很欣赏,出于对他能力的认可,让他独自负责了一项研究,方明有了机会更加深入的研究如何利用核能。
令方明很高兴的是,在卢瑟福的实验室里他认识了一位刚刚来自中国的学生刘元,刘元年纪比他小了一岁,去年刚从中国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是第一批“中华基金”的受益人。刘元在通过考试后,进入了卢瑟福的实验室,由于他和方明同为中国人,为了沟通方便,卢瑟福便安排方明暂时带着刘元。
方明自然是欣然应允,虽然印象中并没有刘元这个人的名字,但在与他的合作中,方明发现这个小伙子有着很深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更让方明欣慰的是他的勤奋与刻苦,他总是最早到达实验室又最晚离开的一个,即使回到了宿舍,也总是不停的看书学习着。
许多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后,很快就会被身处的花花世界所吸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玩乐上,方明却从来没有见刘元出去过,他身上的衣服虽然很干净,却明显都是洗了又洗,穿了几年的,平时吃的也是学校里最便宜的饭菜,方明还多次看到他在实验室一个人啃着干面包。
一天下午,方明和刘元完成了一个实验后,两人在休息时方明忍不住道:“小刘,我有几个私人的问题想问你,希望你不要见怪啊。”
刘元忙道:“方老师,您尽管问。”
方明虽然比刘元大不了多少,但刘元对方明一直很尊敬,视他为自己的偶像,不止是因为他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建立的“中华基金”,正是由于他的基金,自己和许多人才能够来出国学习。
方明思索了一下,问道:“小刘,我注意到你一直过得很艰苦,吃穿用都很节省,近乎在虐待自己。据我所知,基金为你们每个人提供的奖学金差不多每年有500英镑,这些钱完全可以满足你在国外的正常生活需要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你要过得这么艰苦呢?”
刘元的脸红了一下,他局促的道:“方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好。”
方明看他的样子似乎别有内情,于是摆摆手,道:“没关系,你慢慢说,我想知道是不是我们基金考虑得不够周密或者他们克扣了你们的奖学金,才会让你们这些受资助的留学生在国外受苦。”
刘元连连摇头道:“方老师,您误会了,他们给我的奖学金的确是足够的。您知道我来自山西一个贫苦的农家,我念学堂是家里省吃俭用凑来的学费,在清华是受了一位老教授的资助。在读大学时,为了节省路费,我四年没有回家,假期就打些零工,我出国前,特地回到了老家看了看,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几个弟弟妹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爸爸年纪都那么大了,还要在田里那么辛苦,却连肚子都填不饱。他怕我在外头担心,一直不肯告诉我家里的情况,如果收成稍微不好的话,一家人估计全都要饿死了。后来我拿到奖学金后,便留了一半在家里,这样我在国外虽然会比别人稍微过的苦一点,但起码家里可以衣食无忧了。”
刘元说到这里,眼眶红了,他有些呜咽的道:“方老师,我知道我这样做违反了规定,但是不这样,我怎么能安心出国呢!”
方明听了后也是很感慨,他拍了拍刘元的肩膀,道:“小刘,你的做法虽然违反了规定,但我不怪你。不过,你在英国也不能一直这样艰苦,营养不够不行啊,天天啃面包,你的身体会受不了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道:“你知道这里有一家叫‘雅晴’的中餐厅吗?”
刘元疑惑的道:“听过,听说那是家剑桥最受欢迎的餐厅,不过好象价格很高,我从来没有去过。”
方明笑着说:“他们不止饭菜价格高,而且给雇员的薪水也高,据说每小时可以拿到25便士。碰巧这家餐厅的老板是我的朋友,你愿不愿意在周末的时候去打打零工呢?如果愿意的话,既不会耽误学习,还能改善改善伙食,他们的菜的确很不错。”
刘元高兴的道:“那真是太好了,不过,在剑桥的中国同学里,还有几个人境遇和我差不多,您能不能跟老板说说,让他们也过去啊?”
方明点了点头,笑着道:“这没有问题,我和那老板打个招呼,你也和那几个同学说一下,过两天估计就可以去报道了。”
回到宿舍后,方明觉得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在剑桥的二十个人里居然就有好几个,这第一批500人的受助者里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有的人情况比刘元还要糟糕。他提起笔,写了几份电报,分别发给上海、美国、南洋、欧洲的各个基金负责人,告诉了他们这一情况,要他们详细了解留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对于留了奖学金在家里的同学,在批评后,补足他们的缺额。
为了防止今后出现类似的情况,方明让上海的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每给申请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确实需要帮助的家庭,方明建议给予一定的资助,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但要更加严格的规定申请人不得将奖学金挪作他用。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