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三月份,接到袁、毛二人的争执,以及袁崇焕建议加强蓟镇防务的疏奏之后不久,小朱他们君臣就开始了二年的剿匪之旅。
大家这次齐心协力的研究陕西流寇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家都不愿意讨论袁崇焕和毛文龙谁是谁非。既然争论起来有困难,既然毛文龙已经撤兵海上,与袁崇焕不相来往,先拖延一段时间,岂非不就完美?反正二人现在只是较较劲而已,谁也不敢动手开打,现在的皇权威严,权威性还是有的。
搁置一个问题,自然不能忽视另外的问题,蓟镇固防的问题,因为朝廷太穷,索性先放着呗。先把陕西摆平再说吧。
剿匪的方法已经属于预案性质的应对策略了。发钱、发粮、发旨意。升官、抚恤、减免税赋。当然,主要政策依然是招抚。
并且明刊中进行明示,上面详细把朝廷的意愿写清楚,比如发钱,要细化到各家各户凭借乡里保长的证明,可以领到400枚铜钱、一石粮食(米面红白薯四样合计一石)、粗棉布一领。
同时严正声明,只要天旱继续,则税赋年年皆免。
这样,之前驿站明刊的效果,终于被大臣们所认识,原来他们还以为皇上是在‘持民以诛贪’跟他们玩心眼呢,现在好了,明刊所到之处,民皆向服。
这里有个一点要解释一下,所谓保长,是现在的里长,每十五户为一里,十里为邻。‘邻里关系’这词就是这么来的,里长、邻头,分别是基层管理者,义务的,没有正式薪酬。后来大家就统叫保长。
领赈济粮钱需要保长做证明,只要民众愿意跟着保长,一起去官府那里领粮食,就意味着大明政府的权威正在逐步建立。
政府权威的恢复,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所谓乱世,说白了就是无政府状态,既然出现了‘有’政府状态,那么乱世也就将转化为盛世。
杨鹤不是很懂兵,但他有威望,还有识人用人的眼光和魄力,洪承畴的假(代)布政使,被正式任命为陕西布政使。和杨鹤在某些场合上已经仅差一级了。
洪承畴在朝廷全力支持下,打起来还算顺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初步巩固了阵地,并且将叛匪的地盘牢牢控制在三水周边地区。这次,洪承畴用光启炮没少杀人,但没有一个是俘虏,因为杀降这样的事情,干一次都是天大的污点,更何况现在有国策在压他。
战事打的差不多了,就该轮到杨鹤出场了,杨鹤出场的目的只有一个,招抚!
招抚,可恶的招抚,现在崇祯朝,刚刚遭灾两年,朝廷还有能力进行剿匪,然而,连续十几年的灾荒,拖也能把国家拖死。所以,小朱真的很希望能全力清剿,但可惜的是,内阁不同意,他这个当皇帝的就没有办法。
“看吧,”小朱举着洪承畴和杨鹤的奏疏跟温体仁厉声说着:
“杨鹤一定能够招抚成功,然后明年这个时候,他们还会反叛,久而久之,流民势必养成习惯,降后过冬,复叛索粮钱。”
真是气死小朱了,降了复叛,叛了再降,这明显的恶性循环何时才是个头啊?
“皇上继统以来,屡发内帑以济饥民,仁慈圣德,定会感化万民,臣祈愿吾皇之忧,早日平复。”
温体仁也对‘一力剿杀’的政策不感冒,但毕竟是皇帝的近臣,不好多说什么,随即,为了引开注意力,他又拿了一个奏疏出来。
“皇上,李邦华大人,前日已经将勇卫营的军员名录誊写好了,并且上报了军饷和武备的用银计划。臣请皇上过目。”
“哦!好啊,李邦华的办事也太稳妥了,怎么这么久才报上来。”
“回皇上,李邦华因皇上定的勇卫营招收十二至十五岁少年定员的方略,特意跑遍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蓟辽等地,优选了一千四百名聪健少年,数额已实是极限,不得以,李大人还自京营军户、勋戚旁支中优选三百名少年以充备员,是以时间上稍稍长了一些。”
“这样啊!那勇卫营剩下的两千六百名定员,就全是成年军卒喽?”
“正是,李大人从九边军卒中优选三千三百人作为勇卫营定员,其中七百人为备员。”
“备员?不是每月只有5名的汰选人数吗?怎么要选这么多的备员?”
“回皇上,编练新军,少年军定比不得成年军卒,是故,李大人特意将少年军和成年军分开汰选,每月有十人的汰选名额了。但日常编练则是混在一起的。并且,还要预备突然猝死的情况出现,是以备员的名额稍稍多了一些。”
“这样啊,李邦华办事就是谨慎啊!那这些备员的安置怎么处理的?”小朱问这么多,是因为他实在懒得看文字了。
“回皇上,备员日常就安置在天津卫所之中,与勇卫营一同训练,前十名作为中选定员之约。另,毛文龙海事银的运送一事,刚好是天津卫的职责,因此,李大人想将这九百名备员用于押送海事银的差事上,一来不用牵扯天津卫的饷银,二来可以给他们一个谋生的饭碗。”
“好吧,这些个方略,你拟出票拟了吗?”
“回皇上,臣已请孙次辅和钱首辅批的票拟。”
“哦?”温体仁这事办的倒是稳妥,他如果批票拟,钱谦益估计又会找麻烦,“不错,难为温先生了,票拟呢?朕这就批红。”
李邦华,国家未来的军官学校可就全指望着你了,希望你的勇卫营不要令国家失望才是。想到这里,心情不错的小朱看见温体仁仍然迟疑,于是奇怪的问:
“怎么了,温先生有什么话要说吗?”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