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歌> 第十一章:军制改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军制改革(1 / 2)

 【请牢记本站域名

“”,或者在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第十一卷第十一章:军制改革滩上满是碎石粗砾,一块看起来已经风干的油漆,被在那里。

无人理会。时日久了,猛回头去看:油漆消失的无影无踪,而碎石依旧在阳光下发着呆。

即便是凝固的油漆,它也还是液态,尽管黏稠,却终于瘫化成薄膜。所以说,保持本色才是生命的涵义!

“皇上,臣思前想后,总觉得这参谋总部有些不伦不类。还请皇上明示一下吧。”

“呃,”小朱正跟着贺逢圣、熊文灿一起商量税制改革的问题呢,脑子里全是数儿,压根就没听明白。

“杨先生,你说谁不累?”

“…”杨嗣昌无语,今天是沐休日,早朝和小朝会都没举办,虽说现在还是夏天,但这时代的头发长啊,才洗完澡就跑过来的杨嗣昌,脑袋上还是湿漉漉的。

“啊!”小朱终于转过来了,连忙哈哈一笑,

“杨先生来的正好,才还说起呢,国地税改之后,税监也应单独成部,就请杨先生一起参谋参谋吧。”

“吾皇恕罪,臣以为,增设新部过频,徒加冗员,虚耗俸饷,又使宵小之徒,借变法交接之机,安插亲信,扶植党羽,更甚者,贩官鬻爵,藏污纳垢!如今非止税监,就是参谋总部也不可轻易设立。”

“…”这话说完之后,在座的五位听众:小朱、贺逢圣、熊文灿、杨春、绯儿,全部石化。

但每个人又都有些各自的心思:贺逢圣深以为然,老贺就是一工作狂人,他巴不得每天能工作2时呢;杨春则很不以为然的撇撇嘴。

语不惊人死不休,小杨阁老就是这么个揍性;绯儿眼见杨嗣昌公开教训老公,心头很是震惊!

真是见过讨厌的,没见过杨嗣昌这么讨厌地;而熊文灿,则是心头窃喜,成立税监的主意是大熊提出来的,因为税制改革后,每年的财政收入将非常巨大,都归并在户部,会引起同僚的反感。

所以才忍痛割爱。现在好了,杨嗣昌因为反对‘参谋总部’的设立,进而反对再增加新部,这可就太妙了。

小朱呢?先很恼怒的瞪瞪眼,再很委屈的挠挠头,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杨先生,那晚在文华殿,你我君臣在饭桌上,不都说好了嘛,怎么可以反悔呢?”

“啊呦。皇上啊!”杨嗣昌苦笑一下,

“国家事项。所涉复杂,牵动深广,理当三思而行,吾皇悬于文华殿的‘九思’匾额,不正是写照吗?既然尚未行文天下,便没什么反悔不反悔的说辞!”

“呵呵!”小朱忽然满意地笑了,关于参谋总部的设计,杨嗣昌是最先领悟内涵的同志。

也就是俗称的知己。表面上,参谋总部的设立,是他这个当皇上的。为了把吴三桂拘在眼皮低下看管起来,再就是照顾一下大舅哥周定方,而其实,恰恰在于分权。

吴三桂事件。给国家的触动是强烈的,这么大的疆土面积,以现有的科技手段。

很难寻找到一劳永逸地制度,如何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怎样体现国家地法度,这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理论上,国家掌握了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就可以控制一切。但眼瞧着不就出现问题了。

吴三桂既拥有地方军队的领导权,也拥有指挥权,不但薄珏这种情有可原的文官在鞍前马后的跟着他乱来,就连奉天府尹张春,也被他带的直奔沟里跳。

不过也难怪,袁崇焕这么优秀的人物,都被吴三桂给挤兑的去广西开铅矿了,更何况一直属于二线的张春。

岔开一句话,袁家承包广西铅矿地事情,已经定了,而且赏袁家工矿田亩,皆免三年税赋。

这是小朱所能做到的最大的补偿。袁崇焕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袁崇焕、张春,先后两位主官,都拿吴三桂毫无办法,东江二少也只能背后搞一些小动作,老辽东军系的各级官兵,都对少帅尊崇有加,这一切都表明,地方上地军权,无论如何也不能交到名将手中。

像吴三桂这样的隐性‘大帅’,承平日久,就会成为贪财的黑洞(吃空饷);到了乱世,就是夺权地军阀(自募兵)。

目前来看,对军队制度进行修补的基础很好,四方新省战将都是天子嫡系,无论公私,他们都会无条件服从安排,即便吴三桂,也不敢执拗。

所以,小朱首先要做到的,是要说服文臣交权。说服一个人,或者一群,饭后时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胃部的饱胀感,会让人产生莫名的愉悦感,进而容易被打动。

当然,由于血液分次序优先供给的生理原因,缺血的大脑会变得麻木,当人们无法反驳时,通常就只能接受。

小朱提出参谋总部计划,是早就盘算好的成稿,十大臣冷不丁面对这样的事物,反应慢点很正常。

再加上小朱采取的方法其实很巧妙,一字部、二字部、三字部,听着还真好听。

又在参谋总部中,先只设两名少卿,分别是周定方和吴三桂。晚饭桌前,十大臣昏昏沉沉的就被皇上给蛊惑了,当然,这只是暂时的蛊惑。

这不,没过几天,杨嗣昌就第一个提出异议了。在他看来,内阁大学士的级别只有五品,六部九卿的级别是二品到三品,谁敢说内阁就低于六部了?

这样一想,三字部、一字部,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设立参谋总部就等同于设立‘武内阁’,而这个权力,以前一直在‘文内阁’的手中。

更何况,现在的内阁中,他杨嗣昌和洪承畴都拥有带兵打仗的资历,放着这文武双全的名士不用,却用武人来代替职能。

这难吗?

“呃,皇上,关于州县火耗、诸省羡金,臣还需要仔细清核,呃,臣祈请告退!”

“嗯,熊卿家先回吧,如今连个四品地参谋军政都定不下来,何谈国地两税的疏竣?”

“微臣告退!”户部尚书熊文灿假装没听出来天子的讥诮,转身跑路。一旁的杨春、绯儿,也齐齐一躬身,跟着出去了。

小朱看看贺逢圣,再扭头看看杨嗣昌,神态轻松的打了一个哈哈:“来,来,来,二位先生坐吧,咱们君臣…”历朝历代的政权,在日常的军队管理上。

都是以不造反为底线的!为了避免武将做大,古人摸索出两个方法:首先就是‘世袭军制’。

即便往400,军队世袭,都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东、西方政权。世袭军制的好处:一个家族不可能百分百都想造反,只要有一个人‘想好好的活下去’,这个家族地造反行动就容易走漏风声。

豆豆亲手将父母兄长送上不归路,原因恰恰在这里。—除了世袭军制,就是监军制度了,而且监军系统往往是文官出身。

同样是上下五千年的普世原则,往后就是800。监军制度也会持续下去,只不过换个叫法而已:指导员?

政委?宪兵纪律委员会?耸肩,谁知道呢!但这两种制度的弊端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民间尚武精神的流逝。

文臣和武将之间的阶层差异,注定了这个方法会造成这样一个现实:军人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四年的时间。

从上士变成上尉的,最多两成(20%)左右。这还是战争期间,和平期间的提升完全是熬年头,所以逐渐的,大家就都想走科举路线了。

随便来个军事理论的研究者,就可以对军分区司令一级地长官指手画脚,如果这小子是军户出身,司令员真敢一枪崩了他,但没得法子,人家是国家空降过来的特派员,谁也惹不起。

混吧!这就是和平年代里,中、高级将领地处事原则,那些身处最底层的军户家庭,更是会不学无术,混吃等死,因为军户世袭制度,使得军界中人无需通过科考这种竞争性选拔系统,就可以直接拥有铁饭碗。

又因为监军、督师、巡抚这样的职务,永远不会让军人担当,所以整个军界的上进心,也就越来越差。

反正只要不造反,您国家就得养着俺们,何乐而不为之?仁宣之后,军户出身的将领,有近八成的文盲,如此严峻的事实,恰恰是‘世袭军制’和‘监军制度’所造成的。

高级军事指挥人才断档!基层官兵的个人素质过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战斗力高低还是小事,关键是另外两个衍生恶果:优秀军事人才不得善终;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群鸭子当中,忽然出现了天鹅,那这个天鹅一定会被做成标本,美轮美奂,却属于夭折。

石亨、戚继光、李成梁,都是这种情况。高级将领很难得到善终,这他娘地该找谁说理去!

于谦时代,参与京师保卫战的石亨将军,如果当时战死沙场,理应成为民族英雄!

并且由于战事最终取得了胜利,他的历史地位甚至有望超过岳飞。但很可惜啊,活下来的石亨父子,先参与了夺门之变,后来又闹了个紫荆关谋国,自身修养实在不高,最终身败名裂不说,还被满门抄了斩。

同样道理,国内地尚武精神消散,大家对军事上的理解都差不多,既然差不多,自然谁也不惧谁,内讧搞得有声有色。

但外战时就不同了,你以为人家想吊后场,其实人家是在中路渗透,越打越没信心,也就勇于内战而怯于外战了。

大明以水师立国,却险些因军事而衰败,终极原因,就在于军队的断层管理。

如何既提高武将地参政程度,又保证国家对军队的领导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军队整体的素质和战斗力呢?

小朱做过几种尝试,但都不是很满意:通过武学集中培养中低层将领;宁肯默认空饷这个事实也要发满饷、过节费;赐予各部队专门的番号;勒紧裤腰带也要强行研发新式武器;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以消耗这些人旺盛的精力。

但铜钱两面,整整十六年地拔苗助长。使得整个军界跳跃式提升之后,军人违规事件,依旧层出不穷。

尤其以吴三桂为最高代表的屡次矫诏,都是基于军人素质提高之后,政治地位却原地踏步的矛盾所致。

百战老兵养不起,放不得,那自然要改革喽。于是参谋总部这个新兴事物,也就应运而生。

杨嗣昌说的没错,这就相当于武内阁。文内阁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对国家进行管理;那顾名思义。

武内阁的职责,就是协助皇帝,管理军队。以前像孙承宗这样的大师,不仅是文内阁成员,其实也形式上组成了武内阁。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