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歌> 第十四章:混,也是一种奉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混,也是一种奉献(1 / 2)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第十一卷第十四章:混,也是一种奉献

雨连绵,搞得那儿那儿都湿漉漉的,树枝、房檐、还牌上,随处可见雨水的反光,碎石铺就的甬道更是如此,一直延伸到屋子里面,一整天都阴冷阴冷。但每个人的心中,却是火热的。

“此言大谬,兼领实授,乃是成法,岂能说变就变?”

“法既然为法,便绝无一成不变之道理。”

“哼,”一挥袍袖,“我朝选官,悉取进士榜,兼领职务,实在是能者多劳!”

“嗬嗬!”微微一笑,“猴笼之中,尚且分主次,更何况吾等进士出身!”

“大胆,人畜岂能同日而语?人者,万物之灵长,畜类分主次,难道人也要分吗?”

“那是自然,天理存乎天地万物,大道显于草莽山川,吾等自当孜孜以求!”

“真是狡言诡辩,如今天下新省众多,分特用五百士之后,仍多有身兼数职的情形,为何特用进士可以,而吾等正科进士就不行?”

“一人自然可以兼多职,不论新旧诸省,还是两京中外!然而现在说的是一职有多人共兼,实不相同尔!”

“国家以国事托职权与国士,其中厉害,当谨慎斟酌,难不成可以独揽吗?”

“吾等只知道,昔年后,张弦九次!更何况,此乃皇上口谕!”

只有内行之间的争吵,才会如此犀利而智慧,也只有皇上退居幕后,文臣的手脚才会放的如此之开。大家最终并没有分出胜负,最终解释权,仍然是一句‘这是皇上的意思’。但性质可绝对不一样。

以强权铁腕来解决问题。底下人是口服心不服。

但现在大家先坐下来‘大鸣大放大讨论’,因为都承认对方的观点部分正确,所以才谁也没说服谁!然后在出现僵持局面后,由主导一方请出最高领导人地圣旨,正式推行。反对者尽管很不满,却也实在拿不出什么更强悍的理由了。嘴硬是肯定的,但心中却已经认同并接受了。只是需要最后一根安慰的稻草:

“不论怎样,勋阶不可废!”

“这是自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之臣工,国家又岂能怠慢?勋阶如常!”

“…”

这里要解释一下‘正方’的最后一个反驳:后九次开弓。

明代人是很奇怪的。‘天无二日’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最根本的一条。但在明代,却被另类施行。

皇帝只有一个,这当然没问题,但各级官位上,却始终存在多个人共事的现象,拥有兵部尚书头衔的大臣,最多甚至有十几位之多。只是以‘本兵’和‘领’来区分谁是名誉地,谁才是真正主持工作的。

但不管怎么说,天无二日。主官却可以多人同做,这难道正常吗?

于是。杜绝兼领实授的吏治改革,彻底贯彻下去。然而辩论大赛,依旧如火如荼。

“朝鲜李觉,虽嫌鲁莽粗鄙,但他对中国的向往之心,是毋庸置疑的,其封号凤坪君,封地凤翔道,是得到朝鲜国君和当今天子互信认可的,岂能说改就改?”

“哼哼。”还是一挥袍袖,“贺辅此言差矣,既然是藩篱,就应该敬仰宗主。何为敬仰宗主?规避名讳也!我汉家史上,曾有西都凤翔府的建制,如今他的封地是凤翔道。难道不应该改名吗?”

“我神州赤县,同名之地多矣!难不成都要改名吗?况且凤翔府存于五代年间,正统正朔,难不成都要照搬吗?”

“哼!”就是不服!

“哼!”同样不服!

建设陪都可不是明代专利,从隋唐起,东西南北四京或者四都,就不绝于史,归纳起来分两种:

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南京;

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府、北都太原、南都成都。

因此,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是无法在这个问题上驳倒正方的。

李觉封地被无辜改名地深意,不是为了什么劳什子的避讳问题,而是要阻止税制改革!因为东北、西北、青藏、北海这几片领土上地圈地现象很严重,如果推行税制,很多人的利益会受到冲击,一旦李觉的凤翔道变成了‘湖海间国’,那么在邦国境内的农庄,就可以不用上税了。

贺逢圣也许并没有看到这层深意,但无端给人改名的行为,是任何一位正人君子都不齿于干的事情,所以他很坚决的否决了这个提议。

一众文臣气鼓鼓的离开了,今天的工作,也就算告一段落。

“多谢先生们的教诲!学生告退!”

“臣等恭送奉国殿下!”

奉国太子慈烺,每天都会静静地坐在内阁值房的一角,面带微笑的聆听会议,因为皇上在歇病假前,特意许下‘内阁票拟,可不经披红’的承诺,所以内阁蓝批地效力非常强大,如果首辅是杨嗣昌或者洪承畴,那么一定会再次出现张居正现象。

但好在,贺逢圣是个谨慎的臣工,他每次在蓝批前,都会叫来相应的部卿,大家取得意见一致之后,才做正式蓝批。

可想而知,最初地几天里,内阁值房得吵成什么样!在这一片纷乱中,无论争吵的多么激烈,慈烺都会谢谢他们的‘授课’恩德。每天上午,慈烺都到值房旁听国事,接下来就是自由活动时间,所以慈烺很有礼貌的告退了。

“先生留步,留步!”

“殿下慢走,慢走!”

一步一回头,回头就作揖,直到太子随从迎上来,这样的礼节方告结束,尽管繁琐,却昭示着融洽的气氛。

在文臣眼中,太子无疑是优秀的,即便像杨嗣昌这样的心腹近臣,也都在心中暗自庆幸。当今天子为国家所做

贡献,就是生下个好储君。

从开始奉国到现在,慈烺只提了一个建议,

“前些年,父皇在修葺宫中时,特意把旧值房那里,也粉刷一新,虽说至今仍多空闲,但终究是为先生们预留地,能否让六部的堂官们。选派一些人手,在那里做笔墨誊抄呢?”

“臣等谢奉国殿下优容!”

话音落下,一众大臣连忙躬身施礼。这建议未必好多少,却面面俱到,而且也解决了一个小问题:

旧值房在文华殿南侧,当年张居正时代,内阁的办公地点就在那里,后来才逐步向北搬迁的。因为张居正的结局不是很妙,所以这片房屋成为了文臣的禁忌之所,甚至一度成为锦衣卫和内廷武监的集体宿舍。

现在太子奉国。内阁理事,辅政十大臣都需要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既然皇上抱病不上班了。自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大家都去文华殿开小朝会。加上经常要很多人吵群架,所以目前的办公环境很拥挤,很嘈杂。如果能适当扩展一下办公区域,当然是最佳的选择。

在太子出面维护下,文华殿前院就成了内阁、众卿地会议场所,除了排队等候上场的选手,其他的各个部门人员,就全都搬到旧值房那边办公。

空间大了,权力也就大了。文华殿是御前会议室,文华殿前院就成为国务会议室,旧值房就成为部门会议室。级别的明确,也是行政的必然。

慈烺自此之后。就基本上只看不说,只听不问了,提不提建议是小事。引起不必要的非议可就大发了,所以这个态度获得了所有人的高度赞扬,不论是正统派,还是维新派,大家对太子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

每天在‘蓝批会议’结束后,太子都会出文华殿大门,同等在外面的‘十九小子’一起,去旧值房那里露一面,这时侯通常是问候语句,

“有劳诸位臣工了!”

或者是,

“天凉了,找人多加一些柴炭吧!”

这感觉,真是温煦如春风,暖地很多人都想掉眼泪。太子殿下这么儒雅、雍容!真真国家之幸福啊,比他那个不着调的老爹强多了。

到目前为止,太子慈烺获得地实习期评价是,优+。

现在有一个公开的秘密:皇上被搞没电了,索性托病罢朝,自己耍赖不说,还把矛盾推给下面。这个路子在现如今是有专有名词的…隔岸观火。

但这句话谁也不会说出来的,因为这种情况,在明代已经出现过多次。所以大家都非常有经验的做出了应对。

首先,就是抓紧合纵,

现在的国家权力最高层,呈现了三鼎足:奉国太子殿下、国事十大臣、鸿儒社。

跟太子近的人,都属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和事佬,你们谁爱争谁争,我们这边只要帮衬好太子就是,反正作为国家顺位第一的继承人,小爷是不可能也不敢多管闲事的,索性跟着混吧,混,也是一种奉献。没准儿等皇上重开朝会地那天,还能白捞一个辅助太子奉国的功劳呢。

要知道,慈烺奉国期间的最佳业绩,就是没有业绩。不论什么时代里,帝制、共和、民主,接班人要真干出点什么来,所有人都会疯掉。疯掉还是好的,掉脑袋都未必没可能!

跟鸿儒社有联系地人,基本是言官群体,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纪录下‘罪证’,目前的局面下,言官基本成为摆设,想磕头都找不到庙门,索性躲在远方地角落,对着光明的舞台微笑,

“别看现在蹦得欢,来年给你们拉清单!”

是的,这就是国人的一个特点,干活时找不见他们,挑毛病一个顶仨,最可气的是幸灾乐祸,动不动就爆发一阵哄笑,别人越莫名其妙,他们就越高兴的直抽抽。

但更多的人,是希望干出一番事业的,所以剩下的臣工群体,就开始围绕国事十大臣开展工作。

请注意,‘围绕’不代表支持。‘工作’也包括否定和反诘。这都是可以互相转化和作用的。

内阁属于决策性部门,六部、诸法司属于事务性部门,可以说这两类官员的权力都非常大,但有资格获得托孤重任的本官。只有卢象升和黄景昉,所以,围绕着十大臣人选的攻击波,率先展开。

今天轮到郑三俊入宫做汇报,

“皇上,最近屡次有人重举《物权之法》,大概地意思是:科学研发,也应当按物权法做主客的区分。不告而得者,该当重罪。但因为此提法太过匪夷所思,所以卢象升并没有同意。以至于最近几天,每天都有很多人公开叱责,他这个刑部尚书,艰难了好多啊!。”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