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灭元> 第七十七章 一文一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七章 一文一武(2 / 2)

……然至前宋,其犹甚矣。蒙古乃是区区漠北蛮夷,得天朝之主,乃的以摆脱女真奴役。不想其灭金后,竟马踏西湖,毁我汉室宗庙,窃我汉家江山。其得天下,乃外汉人,公且视之,今rì之华夏还为我汉家之华夏否?

蒙古鞑子,视我汉儿为豚狗,歧视我等久矣。其夺我汉家儿财产,凌辱我汉家姐妹,杀戮我汉家儿郎,其分天下民四等,我汉家儿郎屈居之末也,其是想毁我汉家根基尔!

李某不才,文武不成,兵事不就,然仍以天下为重,奉天起义,讨伐蛮夷,不敢言救民于水火,然但有一口气在,莫不护我百姓,与鞑虏虽死方休……”

说到此处,常遇chūn眼神中早已满是敬意,李少渊笑道:“常兄可愿与李某一起,驱逐鞑虏,恢我华夏,救我万民,还天下间之浩然正气?”这句话实际上说的很空泛,他们现在刚刚起义,力量如此弱小,能不能救民于水火,单就是能不能在官军的围剿下生存下来都另说。

不过他的话着实打动了常遇chūn,从前宋以来,蛮夷北据,以高屋建瓴之势,窥探汉家河山。历经辽、夏、金,虽则勉力支撑,然则汉家宗庙犹存。不想蒙元兴起于漠北之地。灭金吞夏,然后长驱直入,一举马踏西湖,使汉家香火断绝。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是当时世人的普遍想法。实际上后来诸多起义军都是将民族大义作为起义的号召,得到了诸多响应。

汉人江山,何时又到了鞑虏做主的时候了,汉儿的傲骨,却没有随着大宋的灭亡而消沉,而是一直深藏在心中。尤其是当百姓被逼的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就理所当然有了这些想法。原本与自己无关的事,这时也有了干系,想我堂堂汉儿,竟被鞑虏欺凌至此?他们不由得将前宋与当时对比,不由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非我族类者,其心必异!鞑虏终究不把咱们汉人当人看待。

国仇家恨在这件事上聚在了一处,实际上李渊每次将民族大义和个人仇恨结合在一块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不想这去推翻这个世道,尤其是鞑虏当家做主的世道,汉人卑贱如猪狗的世道。

常遇chūn顿容道:“常某今rì方知天下有如李头领忧心天下者,常二粗鲁,没读过多少书,今rì听了头领一番话,方知我汉家儿郎当为汉家儿女夺回我汉室江山。没说的了,老常这条命就卖给李头领了,以后但凭李头领差遣!”

他手下下的那一二十条汉子,也是唯他马首是瞻,当下也是纷纷表态道:“从今往后但凭李头领差遣!”

李少渊高兴道:“常兄快快请起,诸位快快请起。吾得常兄等诸位弟兄之助,何愁大事不成,何愁汉室不兴!”

就在这时,有一人拍手大叫道:“好,余某今rì才知世间有如此奇男子者。”从火光中走出来几人,李少渊定睛一看,却是两个义军士卒带着一个人走了过来。

却看那人,青衣璞头,看穿着打扮,分明是一个文人,尤其看他的神态中,很自然流露出一股饱读诗书的儒雅气息。

实际上读书人多会带有这些特征,一举一动间,单看其行为举止,同草莽之辈根本就是两种人。李少渊身上就带有这种读书人的气息,不过他经历了生死搏杀,其身上的气息已不再是简单的儒雅那么简单了。

李少渊有些奇怪,这又是何人,不待他问话,他随同他而来的一名义军士卒道:“将军,此人乃是俺们在囚牢中发现的,不想他硬是吵着要见将军,俺等实在是没了主意,就带他来了。”

李少渊道:“我便是义军的李少渊,你是何人,见我所为何事?”

“你就是在阆中举义旗的李少渊李头领?”那人呆了一下,见他颔首示意,却是弯腰行礼道:“学生余宸,见过李将军。”

他继续道:“学生早就闻听李将军大名,今rì得见,当真是幸事。”

“你找我所为何事?”

“余宸乃是苍溪一名小吏,半月前得知将军在阆中高举义旗,开天地之反元先河。将军高论,学生亦有听闻,尤其是对将军的国仇家恨之论,甚为佩服。想我读书之人,居然没有将军看的如此透彻,真是汗颜之至。”

李少渊道:“我也是读书人……”“你也知道我在阆中的话?”李少渊接着问道。

“学生岂敢欺瞒将军,将军高论,不止苍溪,川北之地,亦大都有所耳闻,只不过官府在尽力封锁消息罢了。”李少渊实在不知道,其实他在起义说的那么多的话,无一不是国仇家恨论。对百姓言国仇,对他们来说,实在过于遥远。尤其是大宋已过几十年,蒙古统治根深蒂固。

可是家恨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蒙古鞑子对汉人的欺压凌辱,所有人都是有目共睹。汉人的穷苦,也是心知肚明的。李少渊将国仇与家恨结合在一处,使得他们心中对蒙古人的恨意逐渐上升。再谈国仇,这时候就显得理所当然了,不仅不是错误,而是锦上添花。

多少汉人在背地里偷偷传着李少渊的言论,虽说他们不敢公开响应,却并不妨碍他们私底下议论。

可是蒙古人和官府岂能够容忍这些言论存在,早就抓了一批议论这些话的人投进大牢里。若不是刚好九龙山的人马闹得凶,官府来不及处置他们,恐怕这时候早就给官府砍了脑袋了。亦或者是倾家荡产。

当下余宸将他自己的事情说出,原来他也是议论李少渊的言论,尤其是对于李少渊公然揭竿而起,对抗官府并取得成功大加赞赏。

在他看来,汉人就应该如他的话中所说的一样,汉人该起来反抗了。蒙古鞑子欺压汉人久矣,尤其是蒙古鞑子的统治已经是天怒人怨,腐朽不堪的时候。

他的言行,颇为相似于后世的愤青。不过他更显得大胆,居然在公共场所大加谈论。结果可想而知,被投进了大牢,等待问罪。刚才陡然见大牢被一群来路不明的人占了,他就想,莫不是那个李少渊?央求这守卒,使出百般手段,终于得以出来,见到的果然是那个李少渊。

他断断续续将自己的事说了个大概,李少渊的心中对他的好感大大增加。想当年自己也是一个愤青,现在见着他,尤为感到亲切。更为难等可贵的是,这个人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家伙,他既然敢在公共场合公然谈论,比起后世的自己,已是强了不知多少倍。

他的话也没什么可疑的。现在除了那些穷苦百姓,有哪些有钱有势或是有学问的人投靠他,没有。那些人书读的多,考虑的多,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是一个不知死活的贼寇罢了,起事成功?等官府官军一到,就落得是灰飞烟灭的下场。

他没必要说这么个慌,要是想保全自己的话,有的是办法,像其他人一样,做壁上观,冷眼瞧着便是。等官军一到,他们又回去做他们的顺民了。他做出如此举动,倒是表明了心迹。

“刚才听闻将军与这位壮士的高论,余宸是万分佩服,不想搅了二位的话兴,还请将军与这位壮士莫要怪罪还是。”余宸恭敬道。

“余兄说到哪里去了。”李少渊摆手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界,何不移步县衙,说个痛快。”

“常二(余宸)正有此意!”

一大群人包括刚才随常遇chūn留下来的九龙山汉子和义军将士,度朝县衙而去。

到了县衙,自有人安排九龙山的汉子们下去休息,李少渊与二人来到后衙大堂。

“常兄何处人士,又怎么会屈才与小小的九龙山?”李少渊早就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了,待坐定以后便问道。

“常某乃是江淮怀远人士,自小有三分气力,也善舞枪弄棒,曾师从一回回人。其见吾天资尚可,便悉心传授。待学成后,乡中又地主恶霸欺压乡里,常某那是年少,便气愤不过,将他杀了。不过官府追捕得紧,乃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四川,偶然之下,才蒙九龙山刘聚大当家的收留……”说到这里,他明显停顿了一下。毕竟刚从九龙山脱离出来,心中过不到这道坎。再说刘聚当年好歹也给了他一个稳定的居处,使得他免于流落江湖。李少渊后面的事情也知道了,自然也不好再问。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