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逝水东流不复还> 第九十八章 送葬(一)(重新修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八章 送葬(一)(重新修改)(1 / 2)

有一句歇后语“哑巴报丧——仰在地蹬”,不知道朋们家乡有没有人说?

在萍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是:“死老子好死,死妈妈难……,小。说。网”意思是说父亲的丧事好“打发”,母亲的丧事操办起来比较难,弄不好常常会有大“麻烦”,引起母亲的娘家人“抗议”。

旧时,娘家人为“大”,母亲去世后头一件大事,孝子要赶紧向母亲的娘家人报丧。这报丧很有讲究,孝子手持哭丧棒,来到舅舅家门,不仅痛哭流涕,还要跪拜“叩报丧头”,恳求舅舅参与“料理”丧事。与其说是请舅舅老人家来“料理”丧事,不如说是请他来“监督”。要是平时甥舅关系不好,心胸狭窄的舅舅会在丧事操办中借题发挥、借机发作,故意为难外甥。不过,如今这种与外甥过不去,刁难的舅舅已经不多见。一方面是如今的舅舅地位低了,素质高了,另一方面和现在的女性地位提高有关。旧时的女性常受“小媳妇气”,娘家人平时没有办法,逮住最后的机会,算总帐来了!而现如今一般是婆婆受儿媳妇的气,基本和过去是反的!

--------------------------------------闲话少叙。

萍的爷爷应该算“寿终正寝”,属于长寿之人,老寿星,又儿孙满堂,更是有福之人。

除了萍的叔爷爷,前来吊孝的都是爷爷的晚辈,至于爷爷的“生前好”,恐怕没有一个在人世了。所以说,人越老越孤独!

爷爷的丧事和大爷爷、大奶奶六十周年亡灵超度两桩事情同时操办,显得格外隆重。

在萍的家乡,萍作为长孙,又是爷爷生前最宠爱的孙子,自然要比别人多行许多礼,多磕许多的头。萍虽然是无神论者,但给爷爷磕头,不管磕多少,他都心甘情愿。因为萍的心中始终不能释然,不能原谅自己。

其实,萍平时对乡村的这些“迷信活动”深恶痛绝,一概视之为愚昧落后的象征,常常讥笑说“活人做给活人看”。特别是有一些人,父母活着的时候,他们并不孝敬,不肯花一分钱,死后却铺张浪费。

在农村,萍亲眼目睹,很多老人晚景凄凉。他们为儿女操劳一辈子,花光所有的积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有的甚至还欠一屁股债,到死也还不完。他们不像城里的老人,纵然被女子啃得净光,自己每月固定还有一些微薄的退休金,衣食无忧;还有医疗保险,基本达到老有所养,能够病有所医。而农村老人则由于没有任何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障,如果儿子再不孝敬,他们的晚年生活真的很可怜,很艰难。

他们活着的时候,活得没有一点尊严;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女突然变得孝敬起来,变得大方起来,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纵然没有钱,他们借,也要大操大办、吹吹打打,把老人的丧死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于是有人惊呼,如今死人也死不起!

“这是什么世道啊!是不是完全反了?”萍常常莫名其妙地问自己,“难道真的是,人来到这个世,人活着的时候就该受苦,就是受罪?只有死去才是解脱,才配享福?!”

这些丑陋习俗,如今死灰复燃,令人深思。扪心自问,当我们年老之后,如果我们的子女也这样对待我们呢?我们愿意吗?我们快乐吗?我们一定会心寒!

养老送终,先要养老,养老在送终的前面,养老比送终重要。如今本末倒置,只见送终,不见养老。

养儿防老,不是养儿送死!

但萍对爷爷的丧事操办无可奈何,因为这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事情。他不够资格,虽然他是最受爷爷欢喜的孙子。爷爷的丧事如何操办,决定权在父辈们手里。再说,就是有资格,他也不想背被人指责“不孝”的骂名。

在世俗面前,没有几个人能够不低头。萍也是如此。

萍只是思想有些判逆,行为依然传统。

为爷爷送葬的日子定在萍回家后的第三天。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有一整套完整的殡葬礼仪。虽然殡葬改革将土葬改为火葬,但送葬形式并没有太大改变。

爷爷出殡的交通工具用的是船。萍的家不靠公路旁边,离公路还有三里路,世纪八十年代也没有专门的出殡车,水乡普通老百姓都是用船。

微明时分,在唢呐悲凉的吹奏声中,爷爷的灵柩启程了。四位扶柩的中年男子把爷爷的灵柩抬起,向停靠在河边的船走去,一家人按长幼次序紧随其后。

此时,萍悲从心生,眼泪止不住又流了下来。

附: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仪

埋藏亲人的遗体:既夕礼

丧礼的前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小敛、大敛等方式,将遗体处理后装入棺柩。丧礼后半部分的主题则是将棺柩安葬。《说文解字》云:“葬者,藏也。”葬的目的是掩藏尸体。远古时代没有墓葬制度,人们通常亲人遗体弃置野外,再用薪草掩盖,《说文解字》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敺禽也。”由于亲人的遗体每每为鸷禽猛兽撕咬,子女内心不忍,于是守在遗体旁,用弹弓驱赶鸟兽。相传到黄帝时开始使用棺椁,将遗体深埋,入土为安,体现了文明的演进。

《既夕礼》经文的第一句是“既夕哭”,古人好取开头两字作为篇名,所以将丧礼下篇名之为“既夕”。“既”是已经,既夕哭是夕哭之后。大敛之后,丧家朝夕哭于殡。到葬前二日的夕哭之后,丧家开始安排落葬事宜。

一、殡后居丧

大敛成殡之后,丧主哀毁无容,居住在门外倚墙搭建的丧庐中,晚寝卧在草席,用土块作枕头,首绖和腰绖都不解下。时刻想念着逝去的亲人,悲之所至就号哭,昼夜都没有定时,与丧事无关的话不说。只是喝粥,早晨煮一把米,傍晚煮一把米,不吃蔬菜和水果,热孝在身,完全没有心思去想饮食的滋味。丧主出行时乘坐的是粗劣的木制丧车:车箱的顶盖用尚未长成长毛的白狗皮制作,车后面和两侧的藩蔽用蒲草做成,驾车的马鞭用蒲草的茎制作;武器囊是用狗皮做,车毂端头的销钉是木质的,登车用的引绳和辔都是用绳子做的,马嚼子是木质的;驾车的马的鬃毛不加修剪。丧主配偶的车也是如此,只是车中的帷幕是用大功之布制作的。

每月初一,童子要左手拿着扫帚,末端向,跟随撤祭席者入室。设祭席之前,先撤去原先前设的祭席,童子扫除室内的尘土,垃圾堆在室内的东南角。祭席设置完毕,童子拿起扫帚,末端下垂,斜向自己,跟随执烛者出室。平日燕居时用的物品、朝夕吃的食物、沐浴用的水,都和往日一样在燕寝中准备着。

二、启殡

启殡在天色微明时举行,殡宫门外点燃了两支烛炬,用以照明。灵柩还半埋在堂的坎穴内。丧家的众男女在门外朝夕哭的地方即位。为了避免喧嚣之声的干扰,此时在场的人都要停止哭泣。

丧主向各位前参加葬礼的宾客行拜礼后,走进殡宫门,到堂下即位。接着,有司连续三次发出“噫兴”的叫声,以警醒死者的神灵;又连喊三次“启殡”,告诉死者的神灵行将出发。男女们开始号哭。祝将放置在坎穴前、写有死者名号的铭旌取出,插在庭中的“重”。丧主哭踊,不计次数。有司将灵柩从坎穴中徐徐起出后,有司用大功之布拂拭灵柩,并将小敛时用过的夷衾覆盖。

死者生前每逢外出必须报告长辈,是所谓“出必告”。此时人已逝世,即将葬入墓地,但行前首先要到祖庙中告别,以最后一次表达孝顺之心,这一仪节称为“朝庙”或“朝祖”。这是一种相当人性化的处理,所以《礼记·檀弓》说:“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

古代因身份尊卑的不同,庙数有其等差: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士的二庙是指父庙或称祢庙、考庙和祖庙。士有士和下士之别,庙制也就不同,士父与祖各有一庙,下士则是父、祖同庙,称为祖庙。因此,下士朝庙一天就可以完成,而士则要先朝祢庙、次日再朝祖庙,两天才能完成。

《既夕礼》是下士的丧礼,所以丧家在落葬前两天的夕哭之后开始安排葬事,次日朝祖,再次日安葬。如果是士,则要在落葬前三天的夕哭之后开始安排葬事,中间空出两天朝父庙和祖庙。

三、朝祖

将灵柩从殡宫迁往祖庙,用的是一种称为“輁轴”的器具。輁轴的样子略如长方形的木框,但前后各有一根可以滚动的轴。迁柩的队伍,将插有铭旌的“重”作为前导安排在最前面,接着是祭品、烛炬、灵柩,接着又是烛炬,最后是丧主及其亲属。丧家的队伍排列,男子在前,女子在后;而无论是男是女,都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为序,亲者在前,疏者在后,因为前面就是灵柩。

到达祖庙后,灵柩不能从阼阶抬堂,因为那是庙主--也就是父、祖专用的台阶;而要从西阶堂,表示依然在行人子之道。祭品先放在堂下,等正柩后再堂陈设。丧主跟随灵柩之后堂。接着妇人堂,面朝东而立。众主人在东阶下即位。灵柩要放在堂的两楹柱之间的正中之处,因为这里是尊者的位置。接着将灵柩的方向调正为头朝北,并将灵柩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夷床。丧主站到灵柩东侧,面朝西。“重”与在殡宫时一样放在中庭。有司先将堂陈设的旧奠撤除,接着为迁柩于祖庙而设新奠,这就是所谓“迁祖奠”。丧主在堂哭踊,然后下堂向来宾行拜礼,再到阼阶前哭踊。丧主之妇及大功以的亲属在东阶面朝西而立。

死者生前乘用过的乘车、道车和稾车,都陈设在庭中。因为棺柩朝北,所以车辕要朝北。它们如今是灵魂所依附依之处,所以汉代以后统称之为“魂车”。乘车车前的横木覆盖着浅色鹿皮,车放着盾牌、箭袋、革制的马缰、皮弁服,旃旗插着。缨带、辔绳以及有贝饰的马络头,都悬挂在车衡。死者生前朝或燕游时乘坐的道车放着朝服;田猎时乘坐的稾车放着蓑衣和斗笠。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