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字李荃自是知道,古籀奇文十九不识故不明所以。听了老婆婆的讲解方知其要,他心中凛然全神贯注不敢稍有疏漏。
老婆婆继续讲道:"其言洞造精微,极天人之奥蕴。帝王得之御世,老迈者得之养生,兵家得之制胜,术家得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纵横家得之以股掌人众低昂时变"。
只听得他胆战心惊这简直就是衡天至宝,如此神圣之物自己如何担当得起?
想至此他已是汗流夹背。
"李荃不必疑虑,一切皆有定数"。仿佛他心中所想老婆婆己经知晓,安慰一声使其心定。"此阴符经,观其精微奥妙,黄庭八景不足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称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为奇。故此,非贤人不可得其法,非正人不可得其术。寇谦之所以藏经于名山,皆因世人贤愚辨故凭天意而择之。若所传非人,定使江山蒙尘百姓遭难,则天便夺去你的阳寿。兹事体大,你须盟誓我才可将经文正解传授与你"。
老婆婆盘膝趺坐,虽然年纪老迈衣衫褴缕,却隐隐现出慧法祥光威仪宝相。这究竟是哪位神仙学识如此精深?李荃心存疑问却不敢随意猜测唯恐不敬。经文正解就要得授他心中万分激动,整好衣冠重又跪下面向青天道:"在下李荃对天盟誓,蒙上仙盛恩授以正解,定遵上仙及前贤的教诲,若稍有悖,死无葬身之处"。盟誓己毕,老婆婆见他果然心诚便将逐字译出。
李荃记忆力过人,听了一遍就记住十之七八稍加询问背诵两遍已牢记在心。
老婆婆见他如此聪慧很是喜欢,稍加休息又逐字逐旬进行讲解。每到艰深之处便广证博引,从古到今.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周天术数无不涉猎。只讲得经纬分明条理清晰,左右逢源璇玑通彻。
一番讲解使他茅塞顿开。这位老婆婆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晓万物之至理,通天地之玄机,仙凡果然不同。不觉间金乌西坠讲解已毕,李荃听得似饮琼浆玉液如醉如痴。
讲得有些口渴,老婆婆从竹篮中取出一只小瓢命他去溪中取水。李荃忙接过来埋怨自己净顾听讲忘了照顾老婆婆,快步来到溪边弯腰舀水。这只小瓢不过拳头大小,乃是将葫芦中剖为二而成,轻巧别致很是耐用民间极为常见。水刚舀满忽觉份量极重一只手竟然拿它不起,他心中奇怪于是双手齐下还是端不起来最后小瓢一滑脱手而落,急忙伸手去捞却抓了个空。定晴细看溪流潺潺清澈见底,一两条水草随波摆动哪里有小瓢的影子。
李荃武功不凡膂力过人,岂有一只小瓢都端不起来的道理。莫非自己的力气消失了?他见溪畔有一大石估计重三五百斤,双手用力轻轻举起看来力气还在。这是怎么啦连点水都弄不来?他心中惶急悻悻而回却发现老婆婆不见了。
他前后左右找了个遍连个影子都没有,连声呼唤也没回音。一定是传授完就走了,他心中想着来到老婆婆趺坐的石前跪倒在地望空叩拜道:"师父,传授经文大恩谆谆教诲大德弟子终生不忘。弟子愿追随师父侍奉左右常听教诲,望师父成全"!说罢连连叩头。但见晴空朗朗四野寂静哪里有半点回音。
李荃心中难过又叫道:"师父劳累,教导弟子一番,弟子还不知师父来历,还望师父慈悲,现法身明法号,也使弟子供奉叩拜有位"!不待说完己是真情涌动,泪如雨下悲声大放。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忽所半空中传来那位老婆婆的声音:"荃儿不必如此"。半空中云雾漫漫,一位女仙隐现于云中,相距不过十几丈。只见她丰神飘逸仪态英卓,看上去约似中年。头上凤髻高挽,身上仙衣飘飘。果真是冰绡雾缕霓裳霞裙,仙衣宝相交相辉映欲显仙家之高洁清韵,圣仪万方。
"人生有缘则聚,缘尽则散,一切皆系天数。汝乃尘世中人今借助于你将传之于世福泽苍生,望恪守前言好自为之。你乃性情中人索性再了却你一个心愿,你获此宝虽是命中注定,龙儿引导之功亦不可没你应当面谢过才是"。"师父,弟子久有此意怎奈无处寻访还望师父指点迷津"。"此何难哉"。女仙将那根竹杖轻轻抛出道,"龙儿还不现身"!
只见竹杖婉转盘旋起来渐成蛇形忽地化做一位年轻女仙,她生得秀美绝伦一身道装打扮。头戴莲花冠肩复月披星巾,霓裳霞袖白袜云履,背插双剑手持拂尘。裙裾上的棱形方块图形李荃颇感熟悉,正是巨蟒身上的斑纹。这仙人就是了不起,原来那么凶猛如今却是一位冰肤玉肌容光照人倾城倾国的道装仙女。当下躬身施礼道:"李荃参见仙姑,谢仙姑指点迷津使在下获此异宝。一番盛情却被误解
以至数次冒犯,实在下愚昧狂妄所至,恳请仙姑恕罪并谢仙姑导引之恩"。他恭恭敬敬深施一礼。
龙儿在云中稽首道:"李道友不必太谦,寻觅有缘乃是奉寇天师之命。当日贫道以畜类之身相示,冒犯二字不敢担当。道友根骨人品皆属上乘,虽难脱红尘却是道缘深厚福泽绵绵。在林中与你争斗时贫道曾使出‘凌空渡劫‘的身法,此功非人间所有能忆起多少全凭道友福泽深浅,此功的心法在这里"。她一拂袖飘下一片白绫李荃如获至宝连忙捧起再三称谢。
龙儿又道:"此功法切勿轻传他人,切记"。"李荃谨尊圣命"。他郑重地将白绫藏于怀中。"荃儿,龙儿传你的功夫练成后不可轻易示人,你日后有难时凭此功法当可无虞。现送你两句话你要记下‘阴符参透太白出,瞒天过海防奸辅‘大事己了咱们该分手了"。话音刚落两位女仙已经隐去。李荃急道:"还未请教师父和女仙法号"!"吾乃骊山一老妪"。这是师父的声音。"嵩山龙道姑是也"。这是蟒仙做答。李荃痴痴地望着天空口中反复念道:"师父,仙姑福寿绵长"
己解龙道姑赠武功心法,李荃所获虽大心中却总有怅然若失之感。他回到服侍师父进食的松树下,意外地发现那些被师父吃下的食物又都摆放在那里,好端端的和未动过一样。又见中间摆放一张荷叶,鲜嫩碧绿似是刚从塘中采来上面放有一升麦饭。这定是师父所赐,于是朝天谢过坐得端正捧赶便吃。细品其味,有淡淡的香淡淡的甜,微微的苦微微的涩。食用后只觉脑更清目更明,气顺神朗百骸皆畅。李荃返回客店唯恐疏漏淡忘,立即将师父所授全部录下。
聚贤楼内还是上次为李荃庆贺的那个雅间,李荃摆酒请两位义兄。他刚把菜点好王积薪李谟便到了,老板见是贵客亲自端上四干四鲜并持壶将三只茶碗倒满。"撤下,不用了"。李谟向老板道,"一杯为品,二杯三杯则莽汉解渴矣"。老板点头端走,那壶茶顶多有五碗前三碗为上余些次之,李荃知二哥在宫中讲究惯了自不为怪。
"三弟一向可好"?李谟一边向李荃问侯还不忘调侃,"咱们都是有身份之人,高雅之士,岂可牛饮乎"?"二哥大有儒雅之风采小弟愧不如也"。李荃笑着将果晡推给李谟又将黑白瓜子端给王积薪,"黑白分明不知大哥执黑还是执白"?大家全都开心地笑了。
大家互道别情后,李荃将他来京的目的和迂到的困难讲了一遍。李谟道:"户部尚书王森虽然奸滑也不敢将如此重要的公文压下,定是李辅国从中做梗,看来还要想办法教训这个奸贼"。王积薪道:"二弟说得对,现在朝中李辅国的对手少了许多,除了羽林军三省六部也多被他控制。李辅国一手遮天连皇上都不放在心上却栽在三弟的手里他定不会甘心,定会利用一切机会报复"。
"若是赈灾之银能及时发下尚能修渠打井保住此庄稼,以后也不怕旱灾。现在晚了十万亩庄稼基本干死,只保住沿江的五万亩。再有一个多月江陵就会有三万人断粮,筹集调运赈灾之粮就需一个月的时间,情况紧急刻不容缓。为今之计只有直接上奏皇上,晓以真情才能使皇上不被奸佞之辈所蒙蔽"。李荃忧心忡忡地说道。
见李荃这个样子王积薪心中不忍慨然道:"三弟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我这个做大哥的岂能袖手。这样,你写个奏折为兄想法交给皇上。这样做虽有凶险,为江陵百性计又有妨"。"谢大哥"。李荃取出密函恭恭敬敬双手捧起道,"请大哥择机
代呈"。"王兄,看见没有"?李谟眯起眼打量李荃道,"一切都在三弟的把握之中,包括咱弟兄二人"。
王积薪为长自有长者之风,向李荃笑道:"你二哥爱起哄的毛病今生难改,我看今天就让他做东"。李荃自无异议。"你们俩别算计我,在下区区九品每月入不敷出,三弟堂堂四品一州之长自是不会吃我的贿赂的"。听说让他请客李谟忙叫起屈来。"我会吃的"。李荃受他影响跟着戏谑起来。
菜已上齐李谟吩咐老板无唤不可擅入。李辅国的耳目遍布宫中,做为待诏无权过问朝政,这就是王积薪的危险之处。"王兄你要趁皇上高兴时呈上,切不可被别人知晓"。李谟道。王积道:"我会注意的"。他们边吃边谈都感觉此事变数太大。李荃道:"最好皇上能振个巡按使.按察使去江陵察访"。"不好不好"。李谟不赞成这个主意说道,"巡按也好按察也好肯定离不开李辅国的死党,更会让他们有机会颠倒黑白信口雌黄"。
李荃道:"那也没关系,皇上深知李辅国的为人,我已在密函中请求皇上暗中派人察访。这样不但能搞清旱情还要察访民风,还可能通达明的按察使发现江陵更大的事情。"
自安禄山史思明造反以来,玄宗避难入蜀。国中不可一日无君,在众臣的要求下太子李亨继位于灵武称肃宗,改号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因此王积薪有幸伴两位君王,李谟伴驾时总是和众乐工歌舞妓在一起。相比之下王积薪呈送密函更方便一些。
"好,果是神机妙算,一切尽在三弟的把握之中"。李谟喜欢三弟总认为他说什么都对。他们三位到底不是久惯官场之人,也不细想此举皇是否会同意,甚至不去想此举是福是祸全凭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不顾一切地直呈圣裁。
王积薪见此事刚刚谈完李荃又面露喜色便道:"三弟心系百姓一直面忧虑,现在又面带愉悦看来尚有喜庆之事说来听听"。李谟见状心中也轻松了起来叫道:"莫非宁丫头有喜了吗"?李荃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道:"猜得对,是有一桩喜事比宁儿的事可大得多"。怎么可能?王李二人相对诧异。
"两位哥哥以前都有仙迂此事羡煞小弟,就在昨天咱们先喝酒"。李荃学着李谟的口吻说道。"哎呀,你要急死我呀!快些讲来"。李谟伸长脖子瞪着眼急得气都喘不匀了。"莫非三弟你也"王积薪兴奋得眼晴发亮。
"正是,昨天在骊山上我迂到了两位神仙,一位是骊山圣母另一位是蟒仙称作嵩山龙道姑"。李荃说着眼前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好不容易心情稍平道,"这件事还有个前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的,不知你们可有兴趣听"?"你这不是废话吗,快点说吧"。李谟急道。
李荃便从结庐名山采撷迂蟒在虎口洞中得起直至昨日迂骊山圣母授阴符经正解及龙道姑赠武功心法之事讲述一遍。两位兄又惊又喜。
李荃叮嘱他二人关于他的这段经历不要声张,免得惊世骇俗影响他对的参研。三人皆有仙缘都是天下罕见的盖世奇才,又是义结金兰的好兄弟,相聚一起自是有缘。
王积薪和李谟以前都曾有过一段非凡的经历。为避安史之乱,玄宗皇帝西幸入蜀,朝中许多官员逃出长安随行护驾。行至僻静山野天色将晚需宿下,这里人稀房少王积薪不愿争抢便沿一溪流漫步寻觅。走到一无人处发现有茅屋三间心中大喜遂叩扉求宿。
有一位白发婆婆走了出来道:"家中仅老身与媳妇两人,实不便留客。可是此地又无别的去处,只好委曲客官于屋檐下歇息了"。王积薪道:"止此足矣"。婆婆取些茶饭与他,待他用完后又取铺盖来自去歇息。
独卧檐下露浸风侵难以入梦,王积薪正朦胧间听那位婆婆道:"良霄闲坐无以为适,你我对弈一局如何"?声音来自东屋。西屋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如此甚妙"。王积薪一听对弈二字立刻清醒暗道:乡野妇人如何懂博弈之道?遂从门缝中望去里面黑洞洞的什么都看不见。
婆婆道:"饶你先起吧"。媳妇道:"如此不恭了,我于南九东五置子矣"。婆婆道:"我于东五南十二置子"。媳妇道:"西八南十置一子"。婆婆立即说道:"西九南十四置子"。婆妇二人各居一室寅之间更无灯烛竟能盲对博弈,令王积薪大是惊奇。
往下每置一子双方均思索良久,约至四更天二人共下了三十子,王积薪一一密记于心。忽闻婆婆笑道:"媳妇你输了,我胜你九枰尔"。媳妇道:"我第十七.十八两子算错了故败北,明晚再战定不会如此,请婆婆歇息"。自此室内再无声息。
天亮后婆婆出来,王积薪整衣相见。再看婆婆虽年愈古稀鬓如染霜,却是神采奕奕全无半点龙钟老态,与昨晚之乡野老妪判若两人。婆婆命媳妇出来相见,虽是乡野村姑装束却是丰姿绰约明艳照人。
相见后王积薪提起昨夜之事并请教弈棋之道。婆婆道:"弈虽小术,自有其玄妙之理。尊客下问必善此道,可率已之意布上一局容老身观之或可进言商榷"。遂请他进屋看茶。
王积薪尽自己平生之所学刚布至五十子,媳妇微微点头对婆婆道:"尊客不俗可教人间常式"。婆婆便命媳妇教他攻守杀夺救应防拒之法,媳妇教授甚是简略,尽是平日虑所不及之处。时间不长教授己毕王积薪却是意犹末尽。
婆婆见状笑道:"止此己无敌于人间矣。现大驾己经前行客官亦速返免误行程"。王积薪再三称谢而别。行不数十步回头看时,茅舍柴扉俱已不见唯有荒草野丘半隐于晨雾之中,方知迂到狐仙心中惊叹不己。
自此,王积薪的棋艺更加精进,他将婆媳对弈之局录下发现深不可测。后被冠之以而成千古名局广为流传。
与此同时,李谟正带一从人奋力追赶圣驾。他逃出长安比王积薪等人晚了些,落在后面几十里。路上正迂哥舒翰的败兵涌来急忙转入一山谷躲避。此时天色将晚阴沉沉的似要下雨,正惶急间发现一座古寺便上前求宿。知客僧听说他是御前供奉之人不敢怠慢留在寺中暂宿。
谁知这一住下那位从人便病倒了,李谟心里虽急也无计可施。多亏寺中僧人细心照料从人的病体才有好转,可是己误了七八天的行程。
李谟心中郁闷,这天晚上晴空朗月,便取了笛子独出寺门观景解闷。寺前大树下有大石光润洁净,这几天他常来此息。月光之下这里更显幽静,他便坐于石上将笛子吹将起来。
常言道:箫能引凤,笛能至虎。李谟万万不该在荒山野岭之中夜吹笛。一曲末终遥见一白色人影如飞而至,定晴细看只把他吓得魂飞魄散,一个虎头怪人正站在他的面前。
只见它魁梧的身材穿白粗布衣衫,硕大的虎头黑黄斑斓。牙齿尖利如钩目射寒光似剑,虎爪挥动阴风切肤喉间低吼令人胆寒。前额黑色的王字更生霸气,百兽王中王凶猛异常威风八面。
它看了李谟一会转身坐到寺院门槛之上说道:"吾乃虎神是也,最喜笛声可拣好的曲子速速吹来"。其声粗豪如雷震动人心。
李谟怎敢不从,他强自镇定吹了一首稽康的。虎神虽爱听笛音但不一定懂音律,李谟边吹边偷眼观看见它似乎有些倦意,于是将曲子节奏放缓巧妙地将转为蔡邕的。
这两支曲子都是琴曲,玄宗喜欢吹笛李谟便将其改编成笛曲。的曲调平和深切幽长,绵绵切切引人遐思。李谟乃大唐笛圣技法何其神妙片刻间虎神已酣然入睡。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想躲进寺中可是虎神身踞门槛无法进入,惶急之下便奋力爬到那棵大树上隐身于叶密之处。
因笛音中断片刻间虎神醒来,对处寻找不见李谟十分懊悔"恨未早食,只因贪听笛曲被那厮走掉了"。虎神说罢向空一阵长啸只震得树叶簌簌作响。李谟藏在树上又听得远处有数声虎啸回应,心中更是紧张接着风声又起有十余只斑斓猛虎如飞而至齐向虎神俯伏状若朝拜一般。
虎神道:"适才有一吹笛小儿乘我熟睡而逃脱,因我当槛而卧量他不敢进入寺内定奔他方。汝等速分路追赶"。众虎领命四处追下,约有半个更次的工夫均无获而返。此时已是月移西向,李谟的身影恰好移映虎神面前的地上。"我道该小儿有飞行腾越之能,原来却藏于此"。虎神笑指树上说道。
众虎闻听争相向李谟扑去,虎虽凶猛上树却非其所长攀不到一半便摔落下去,一时间咆哮之声不绝于耳。虎神怒斥众虎亲向树上扑来差一点就抓到李谟。如此凶险李谟早吓魂不附体浑身抖个不停。
正危急间忽闻空中有人喝道:"孽畜不得无理,此人乃御前伴驾之人,作速退去不然定严加惩处"!接着一股劲风从空中击下"轰"的一声巨响那块巨石被击掉有百斤重的一角。虎神大惊率众虎仓皇逃去。
少时天明,僧人发现李谟一夜未归慌忙出寺寻找,李谟这才下得树来尚自战栗不止。众僧听了他的讲述又见地上树干上爪痕遍布,大石缺失一角无不骇然。
一夜虎啸将从人惊出一身冷汗病体竟自痊愈,李谟受此惊吓卧病日几经调养方得复原。
李谟辞别众僧带从人出山,未行多远又迂一伙行人,他们已成惊弓之鸟忙藏于草丛之中。待那些人走得近了李谟偷眼望去立刻心中大喜,他走了出来叫道:"皇甫兄"!那些人中为首的正是他相识之人。
此人叫皇甫政也是朝中官员,忽地见他出现急忙下马跑上前来道:"原来是李贤弟,如何在此"?李谟道:"一言难尽,回想起来兄弟已是两世为人"。皇甫政心想天下战乱能活下来已属万幸便安慰道:"贤弟且请放宽心,今日相会已属幸事无须再将坎坷耿耿于怀。贤弟意欲何往"?"欲西行追随圣驾"。李谟说道。"我听说西行一路兵马充塞良莠难辨极不太平"。皇甫政道,"贤弟你一介书生万不可冒险而行,愚兄正去越州赴任不如随兄同往待西路太平再去不迟"。
李谟正在六神无主之际,听他一说便打消西去的念头随着皇甫政来到越州。皇甫政乃是肃宗皇派出的新任越州刺史,李谟便随他寓居刺史府邸。
越州风景优美,城外不远处有一湖泊因其水清如镜而被称为镜湖,闲暇时皇甫政常约李谟来游览。一日李谟见皇甫政又得闲暇便相约泛舟游湖。"明日十五正是佳期,我已筹划好明晚月下泛湖之事并有几个朋友同往"。皇甫政道。
好容易挨到良霄,皇甫政.李谟和几位朋友登舟后船夫撑至湖心。此时天色己晚,极目远眺冰轮挂于东山正是天上一半水中一半。竹篙轻点船儿漫移刚入画中月已离山,正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空中万国明。银光似水,水泛银光。月如冰盘湖荡银波放舟而行如入仙境。
众人杯觥交错已过三巡兴至正浓都要听李谟吹笛。皇甫政道:"昔年歌仙许合子在宫中为玄宗皇帝歌唱,李贤弟以笛相伴。许歌仙嗓音高亢,李贤弟引笛激越,歌尽曲终,李贤弟竞将竹笛吹得裂成两半。以此可见技艺卓绝,今夕良霄与诸贤相聚岂可不聆神笛呼"?众皆欢声附合。
自深山迂虎神后李谟晚间出行再不带笛子见状为难起来,皇甫政笑道:"贤弟所用之笛愚兄悄备于此"。李谟略一客气调丹田气将笛横置于口指按宫商袅袅仙乐遍于湖上,其音之妙果然不同凡响,众人无不赞叹。一曲终了听湖中有人叫道:"笛音佳妙可否容在下登舟恭聆"?
众人遁声望去,前面一叶扁舟如飞而来,舟头站一老翁舟尾有一童子摇桨。两船相靠后皇甫政恭请过船相见。这位老翁鹤发童颜相貌清癯,野服葛巾赤足麻履,举止言谈皆透出豪爽之气。
李谟见老翁气度不凡便请居上坐,老翁道":"山野之人不懂数,贸然而至多有唐突,还望各位官人勿怪"。"老丈何必太谦,我等俗人在此相聚,承蒙不弃何幸如之"。皇甫政说着又唤童儿道,"快与老丈斟酒"。"谢大人赐酒"。老翁向李荃道:"月下偶游闻君笛音甚佳故冒昧前来欲有所陈"。
李谟忙道:"拙劣之技有辱清听,恳请老丈赐教"。老翁道:"适闻所吹之曲乃也,此曲出自天宫阁下尽得其妙,但婉转之际因何微涉番迹"?李谟惊道:"老丈真乃乐中之圣,在下初学笛时所从之师实系番人"。
老翁离席仰立船头向月叹道:"乐者,圣洁之音律也!非感于心应于器而不得也。天下之大四海各得乐,其乐各殊。隋唐以来,有先王之乐,龟兹之乐。有源于龟兹的燕乐和民间百戏的散乐,还有西凉.天竺.高丽.高昌.骠国等乐。这乃是仙乐,自有其韵味律构,若杂以他乐之痕迹实非于心而发"。
看来老翁于音律乐理颇有见地,论及此道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他又说道:"番调杂于仙乐实为谬误应尽早脱去为宜"。李谟大是折服拱手道:"谨受教也"。
老翁问道:"阁下所用之笛是平时惯用的吗"?"正是在下常用之笛"。李谟答道。老翁取过笛子看了看道:"笛是好笛只是可惜了。此笛系紫纹云梦竹所制,极为难得。此竹原本稀少,犹以适时采伐者为贵。此笛之材采伐倒还适时,唯于选材上匠师未能大胆取舍而悭其材。该竹成材处为九节,下三节制成笛后其音沉闷窒涩,上三节其音轻浮散淡,唯中三节其音纯正刚韧清和为上选之材。此笛共取中三连上下各一成五节中截为二而成,虽多制一笛终非上乘,仅如此巳是人间罕见之珍品。此笛系上截之竹所制,其音虽悦耳清澈却隐隐有漫浮之感稍欠厚重。此笛仅宜吹奏平和漫嗟之曲,若吹奏激越清壮之曲笛管必难于承其震荡而损"。
李谟暗想,激烈之曲用此笛吹过许多并不曾损坏,却为何他有此一当年虽吹裂一支乃是寻常紫竹所制远不及此笛上佳。众人见说亦不肯信。老翁道:"公等不信老朽欲一试之倘损阁下之笛如之奈何"?"区区一笛老丈不必多虑"。李谟有心领教他的技法便请他放心吹奏。
老翁不再多说取过笛子吹将起来。这首笛曲高亢嘹亮激越铿锵,真正是金石之声。较李谟所吹更显气势磅礴荡人心魄。一曲未了曲调正到激昂高亢之处忽听"嘎喇"一声曲断声歇,那支名贵的紫纹云梦笛已裂成两半,众皆惊服。
"损坏佳笛如之奈何,老朽偶带有两只笛子当以其一奉偿"。老翁说着从衣下取出两只笛子将短些的送与李谟道:"请阁下试吹之"。李谟接过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曲调优美尚在原笛之上心中大喜拜谢再三。
皇甫政更是高兴道:"从来讲红粉赠佳人,宝剑赠烈士。老丈既与吾弟为知音何不将两笛一并赐之"?老翁道:"非是老朽吝惜,此非人间易吹之物既使相赠未必应手"。
李谟想如此良机可迂而不可求何不试上一试遂道:"在下斗胆愿试上一试还望老丈勿怪"。老翁甚是爽快将笛子交与他道:"但试无妨"。李谟摒气息除杂念吹之再四竟不能入调,扑扑哧哧难以成曲。
皇甫政极崇李谟,他以为音律方面李谟无所不能几如天人一般,他吹不响的笛子天下更无人能吹得。心有不甘向老翁道:"我李贤弟技艺卓绝尚不能吹出曲调,莫非老丈能吹得吗"?
老翁正色道:"此笛人间擅吹不得"。"吹了便会如何"?他以为老翁故意推脱老翁如何会看不出他的心思遂向李谟道:"前些时日阁下于山野之中吹此损坏之笛尚遭迂虎妖之厄,今于湖中若吹此笛岂不大惊蛟乎"?
李谟闻言大惊,山中迂虎之事除了皇甫政并未向他人讲起,这位老翁如何得知?皇甫政心中亦是惊奇。众人不知就里尚有不屑之色。
老翁叹道:"诸公既如此待老朽姑且一试,倘有异兆切勿怪也"。于是取过长笛吹了起来。其曲极柔极美回环婉转却隐隐有裂帛.剑鸣之韵,听得稍久入耳透脑又极是难耐。刚吹几节枝头宿鸟纷纷惊起,待吹到十几节后湖面冷雾漫来天上月亮失辉,随之旋风盘卷湖水鼓荡鱼虾翻腾,所乘之船也随立摇晃起来。
大家这才相信齐呼莫吹。老翁哈哈大笑拱手作别,众人欲挽留时早己跃入小舟童子摇桨如飞而去。李谟高声叫道:"请教老丈尊姓大名"!"前霄于深山中喝退虎妖者是也,有缘则相聚何求姓与名"。顷刻之间人舟俱己不见。
众人惊喜异常,齐赞李谟神乎其技一曲笛音竟能引得仙翁降临。以后数年中众人每论及此事均以耳聆目睹此奇迂为荣也。
后来本荃将仙翁吹裂之笛修复,试其音较前愈佳。取名"裂诲"乃是仙翁裂笛教诲之意,永远珍藏以示怀念。
这就是王积薪李谟迂仙的经过,他弟兄三人皆有仙缘义结金兰亦是前定,两位义兄相助李荃全不把个人安危放在心上一时传为佳话。
李荃辞别两位义兄回到客店略作休息便带李有来到岳父家,岳父.母见到他自有一番悲喜。李荃将礼物呈上便和岳父到书房叙话。他将此次来京之事简述一番后岳尚书忧心忡忡道:"江陵受灾就算朝中处置不当,你擅离职守之责亦是不小。倘被李辅国等人抓住此事大做文章,不但于你前程有碍于赈灾更是不利"。翁婿二人商议良久李荃受益颇多,次日晨便离开袁府连夜赶往江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