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的失败,全家一筹莫展,刘贺更是变得日益消瘦、沉默寡言。
消沉了几日,家里突然来了一位中年男子。
“你好啊,请问这是刘贺家吗?”中年男子热情而礼貌的问道。
对这个完全陌生却又知道刘贺名字的中年男子全家都一头雾水。
“我先自我介绍下吧,我是清圈县一中的老师,我叫杜茂阳,是你们班一个叫王猛的同学推荐我来找你的,听他说你今年高考没发挥好,不知你想不想再复读一年?”
听杜老师说明了来意,刘贺一下豁然了解了,清圈县是市里最靠北的一个偏远县城,清圈一中的高考升学率连年位居全市第一,主要是因为这所学校以招收复读生为主,但极少有人在孩子落榜后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复读,因为清圈一中号称——“炼狱”。
每年清圈一中都会派老师在全市范围内搜寻有潜力的高考落榜生,而王猛也高考落榜,因成绩较高,很有复读潜力而被四处招生的杜老师从他班主任那挖来,同时王猛又推荐了刘贺,看了刘贺平时的成绩,杜老师对刘贺充满信心,从而不辞遥远路途,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刘贺家中。
此时已经无路可走的刘贺又听到好兄弟王猛也去,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刘贺父母看到消瘦的刘贺,虽然口上答应,心中却多少有些不忍,毕竟清圈一中高强度的军事化管理,“炼狱”之称名副其实。
“两位家长请放心,外界传闻清圈一中是什么炼狱啊监狱啊啥的都是假的,我们就是一所正常高中,只是因为其他学校跟我们抢生源,故意恫吓家长,让他们知难而退罢了。机会很关键,为了孩子前途,可不能犹豫啊。”刘贺是杜茂阳此行的最后一名学生,怎会轻易放过。
经过老杜的百般说辞,又看到刘贺一心想去,父母最终妥协了。
考虑到清圈县路途遥远,而车站相距甚远,刘贺父母租借了一辆面包车,第二天清晨,刘贺背上三年以来的高中课本及资料,拿上被褥衣服匆匆赶往清圈一中报到,一路奔波后,全家来到了传说中清圈一中。
陈旧的教学楼,参天的合欢树,宽广的校园广场和淳朴的同学无不让刘贺感觉到一种宿命感,从一所较差的民办高中一下到了学霸遍地的高考圣地,不由地令刘贺肃然起敬。
老同学王猛已早早来到这里,看到曾经的老同桌,刘贺心中略有酸楚,曾经一起奋斗拼搏,如今一起败北,又一起远赴他乡重拾梦想。
这里没有了歧视,按身高排座位。老杜把他们俩调到一起,虽然信心不足,但两个人还是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异域他乡再度爬起。
满怀期待的第一天复读生涯开始了。刘贺与王猛完全没料到是如此的模式,刺激而紧张,励志而“销魂”:
时间都以分钟计。早上5点准时起床,然后5点01分到教学楼下集合,从宿舍到教学楼有600多米,一个个都如同躲地震一般从宿舍迅速飞奔到楼下然后狂奔到教学楼下,近一千名高三学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在校园,景色尤为壮观。
刚到楼下还未等大气喘完,迅速报数排队,5点02分准时开始跑步,而且老杜带队,边跑边喊口号,紧张急促的感觉也让刘贺激情迅速燃起。
跑完步,5点28分准时到教室读书,直到7点40结束。而距离8点上课,中间只给出20分钟吃饭时间。教室到餐厅隔着广阔的广场,只能再来几个百米冲刺,一个个边走边吃,狼吞虎咽。
上课前,全体起立,撕心裂肺地大声宣誓:“我曾踏过书山坎坷,我曾渡过学海茫茫。......我没有失败的理由!”
满满一屋子曾经失败的人,有过梦想,也有过痛,无数的痛苦在声嘶力竭的宣誓中得以宣泄,压抑的情怀在一顿鬼哭狼嚎的宣誓中得到释放,慢慢修复着早已疲惫不堪的的自信,治愈着千疮百孔的心。
一天的课程排的密密麻麻,时间也异常紧凑,等挨到下午下课时,所有同学都精疲力尽。如此都高强度复习模式和之前截然不同,但刘贺沉浸在这种炼狱式都锤炼中,这样使他无暇去思考过往,有的只是在这种高度紧张和疲惫中麻痹自己,越是如此,他心中越发安定。
其实,清圈一中在外界始终保持神秘,高强度复习并非它成功的真正致胜之处。随着课程都开展,刘贺开始意识到了,这里并非一所正规高中——而是一所考试培训基地,所有的学生都被培养成了无敌的考试机器。
区别于刘贺之前所接受的“素质教育”,这里都老师只讲考试技巧,不讲理论知识,一切以考试为主,与考试无关的一律不讲,而且所有老师都是全校精挑细选的精英中的大神,深谙考试之道,应考和答题技巧老练独到,闻所未闻,所有题目都不需理解,只求会做。
由于是第一天的晚自习,老杜打算用两个小时告诉这些学生清圈的精神和清圈的规矩:
一是清圈一中信奉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模式。1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所以清圈一中的时间都是按分钟来计算。起床5点,5点01分集合,5点02分跑步,19分钟的吃饭时间。晚上9点31分下晚自习,9点59分统一关灯,班主任进宿舍巡查。同时,学校全封闭,一个月开放一次,期间不准踏出校门。
二是清圈一中没有男生女生,只有学生。要求所有人不准用肥皂洗脸,以节省时间;不准晚上洗头,以防头发不干耽误睡觉;一个月休息一天。一个月内只有这一天可以做自己的事。
三是班级不排名,但考试低于一本线者一律受罚。
言简意赅的三条把所有学生吓坏了,尤其是女生,一个月休息一次就意味着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一个月才能洗一次头,那如何能受得了?而且这些学生都是考试低于二本线的,如果要求每次都高于一本线会让所有人都面临被处罚。
刘贺也从之前都失败和各种伤痛中惊醒,这炼狱的一年真容不得自己不全力以赴,严苛的管理、繁重的学习和精疲力尽的感觉不仅会麻木自己心中的痛,也让刘贺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渐渐地,几个月的学习让刘贺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女生们也都剪成了短发,男生们则因没时间理发而都渐渐留成了长发。一群为高考而疯狂而拼命的学子仿佛也被慢慢的机械化,成为了考试的机器。
清圈一中,模糊了男生女生的界限,模糊了贫富的界限,更模糊的地域籍贯的界限,就这样一群为高考梦想而奋斗的考生聚集在了一起,为高考而生存,为梦想而发烧。
很快,刘贺也在炼狱生活中迎来了自己又一个无人知晓的生日,吃着学校餐厅为节省学生吃饭时间而特制的“馒头汉堡”,淋着小雨,奔走在校园里,灰色的天空搅动着落魄的心,使对伤痛的麻木变为一种坚韧,让不甘化为不息,让卑怯化为自强。
刘贺已经不知道支撑自己的动力是什么了,或许因为太多,或许因为太模糊,有时感情的伤痛、家庭的打击和学习的压力交织会突然使刘贺全身酸痛,绞心绞肺,但责任还在肩头,路还在脚下,梦想还在远方,昂起首,哪怕阴霾密布,哪怕心乏体累,一样前行,无法停歇...
荏苒时光,随云而过。每份耕耘必有收获,炼狱之后,不是魔鬼也必将是弑神者。
全市期中考试结束,全班109人,101人过了市里划定的一本线,109人全部超过二本线,而刘贺的成绩虽然排在中等,但已经远远超出一本线几十分,在这样一个北方大省,全国高考最难的地方,刘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佼佼者。
然而,在这个陌生的环境,虽然有王猛,有新同学,但刘贺内心一样孤独无比,凌乱的感情已无处安放,最初的梦想也飘渺不定,看到其他同学陆续的收到他人的来信,也看到同学们兴奋而投入的回信,刘贺脑中却想不出可以寄给谁,也想不出谁会给自己寄信。深深的无助感,孤独感如影随形,再一次袭来。
刚刚从期中考试的高压之下走出来,马上月度模考又要开始来。
月考前夕的一天,天色灰蒙,冷风飒飒,到了傍晚,暴雨倾盆,狂风大作,瞬间吹尽了夏季都所有气息。所有同学都停下自习,望着窗外的狂风暴雨,树叶在风中急剧摇摆,狂风呼啸。刘贺本不理会窗外,但风声之大,雨下之急让他忍不住也望向了窗外,此刻,看着外面在狂风中看似要倾倒的杨树,刘贺突然想起了不知在何处都离雪,她在哪个城市,哪所大学,又是否因为暴雨狂风而无法回到宿舍,她身边是否有人在陪伴,她又是否也在想他.....
转眼上学期期末就要来临,刘贺突然收到一封信,带着万分的好奇,激动而又迫切地打开了信封,当他本能地看了一眼落款后内心一怔——寄信人竟然是曾经的语文老师姜萍!
看完信刘贺沉默了。原来姜萍在刘贺他们毕业后就辞职了,回到了县里老家参加了教师事业编招考,已经成功通过笔试面试,考取了当地的教师。在得知刘贺落榜后,也正是姜萍在辞职前极力向杜茂阳老师推荐了刘贺,并让王猛予以转达。
刘贺出现幻觉时,姜萍一直在关注着刘贺,她看出刘贺心中的惶恐不安,看到刘贺在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面前的胆怯,于是,姜萍替代了刘贺的父母,用她的关怀让刘贺感受到亲情,同时,姜萍还想激起刘贺心中最美好的爱,制造有女生暗恋他的假象,以此让刘贺能感受别人对他的认同,她相信在情感的温暖中,刘贺的心结会消退,刘贺的恐慌会消融,所以她偷偷写了那封信:“我相信你,你是我的彼岸,我想成为你的信念,在秋季的清澈和冬季的明媚里,我的心都和你在一起,无论哪里,不论何时,我将一直都在!”而也正是因为刘贺错把这个当成离雪的表白,从而重拾自信,慢慢自愈。
在姜萍心中也一直有一份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虽是只为鼓舞,但她用心写下那份表白,把自己第一次的“告白”给了刘贺,从那以后她的心开始萌动,无微不至的关怀慢慢演化成一种情感依赖和寄托。最后,她向刘贺道歉,也祝刘贺能重新开始,成功通过高考。
对于姜萍而言,正如她曾经的过往,并不是每一份爱慕都会两情相悦,并不是每一句祝福都能天长地久,也并不是每一个冬生春种都能开花结果,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了最正确的他,唯有放弃才有祭奠,定格成成回忆或许才能最美。
新同学中也不乏众多对刘贺的爱慕者,帅气的面庞加上忧郁的气质,总能让众多女生芳心相许,坐在他身后的翟娇和翟艳两姐妹也不例外,而且翟艳漂亮清新,身上有一种宛如离雪的气质却又更胜一筹,若是翟艳芳心相许,任哪个男生也会心动。
然而,失败的阴影和巨大的高考压力使刘贺对任何对他心生爱意的女生都避而远之。虽然,离雪已经消失在人海,或许已经和陈进耀恋爱,或许身边早有了人陪伴,过去的人和事都似乎距离自己已经遥远,早恋和暗恋更在刘贺看来成为一种如洪水猛兽,他不能再冒任何风险,也再也不愿辜负自己与亲人所遭受的一切,刘贺的信念无比坚定。
马上到寒假了,所有人都开始为期末而忙碌奋战,寒假对刘贺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期盼,唯有高考逼近的恐怖。也就在这时候刘贺收到了第二封信,让刘贺惊讶地是信封上赫然印着复旦大学四个字,而寄信人竟是潘文静!
高考结束后刘贺就未再和潘文静联系,就在刘贺落榜时,潘文静以高分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她从刘贺父母处打听到刘贺的所在。
看到潘文静的信,刘贺内心既温暖又难过,文静仿佛已经脱离苦海,而刘贺仍天天生活在高考巨压的噩梦中,他由衷的替文静感到高兴,在文静面前刘贺没有嫉妒没有羞愧。
文静告诉了刘贺她在大学的点点滴滴和对他的关注。生活在繁华的上海和万千人的艳羡中,远离刘贺,文静的内心却是平淡而孤寂的,她非常挂念着刘贺,当她知道刘贺去了炼狱清圈一中后,想想瘦小的刘贺,心中更是无比酸痛。信封里除了一封信还有文静做兼职赚的200元钱,看着文静用心写的字,看着皱巴巴的200元钱,刘贺五味杂陈。
寒假回到家中,刘贺除了帮着父母干活就是学习,他想见文静却又不敢,一家人在破旧而又阴潮的家属院中度过了一个新年。
五天后的大年初三刘贺又匆匆踏上了返校的路。班主任老杜和老伴连夜煮了两桶鸡蛋分给所有的学生吃,算是新年的问候吧。
新年一过就意味着高考逼近了,在经历一次败北后,刘贺的心境变得从容坦然了。没有抱怨,没有奢望,此刻的艰苦卓绝会让内心愈发安定,此刻的顽强拼搏会让前路愈发明朗。
的确,选择了复读就选择了追求卓越,选择了不甘平庸,唯有经过浴血奋战的高考才能让生命再澎湃一次潮汐,让人生再撞击一次命运。
一如既往的高压学习生活没有改变,但临近高考所有人都时刻绷紧了脑弦,每当疲惫的一堂课结束后,刘贺总会不由自主地愣一会神,而也恰恰因为刘贺这不经意的举动让刘贺面临新的考验。
老杜调整座位总是处于综合考量,为了让学生在更舒心的环境下学习,一般都是把关系好的两个人调在一起,同时男女生是绝对不可以做同桌的,所以像刘贺与王猛,翟娇与翟艳总是不变的同桌。
经过年后的座位微调,翟娇和翟艳坐到了刘贺的左前方,而一直暗恋刘贺的翟艳也不好意思再默默注视刘贺了,但刘贺不由自主的愣神时却无意中正盯向翟艳的方向,而翟艳早就用余光看到,于是认定刘贺是喜欢自己的,由此整天欣喜无比。
而不知情的刘贺慢慢发现了问题,翟艳总是在刘贺愣神时猛地回头看一眼刘贺,而且面带笑容,这让刘贺警觉起来。
离雪离开后,刘贺都感情世界早就溃塌崩坍,剩下的只有梦想和麻木,自然地,无论从心理还是行为上,刘贺都极力排斥着翟艳。
为了缓解高考压力,老杜是很鼓励同学们写信的,写给亲人同学,既能练习写作,又能释放压力。刘贺也陆续收到了潘文静的信,包括信中文静寄来的生活费,或多或少,但心意却总是无法衡量。看到信中文静满满的祝福和鼓励,想到父母也一样的期望,再望望教室里一群不分男女,不分昼夜奋战的同学,他也变得心如钢铁,意如磐石,初心不忘,矢志不渝。
距离高考还有90天时,老杜突然大步流星的跨进教室,将手中的试卷猛地摔倒课桌上,原来班里的王玲玲和许松涛谈恋爱的事被老杜发现了,其实俩人在下晚自习时总是一起牵手回宿舍,搂搂抱抱已经不再避人,这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相信老杜也应该知道,只是不知为何老杜突然在这个时候大发雷霆。
等成绩单发到每个人手中时,刘贺才明白,王玲玲和许文涛成绩双双垫底,如果这是高考就意味着这两同学又落榜了。老杜的震怒和王玲玲、徐文涛成绩的退后,让刘贺内心有种隐隐的恐慌和警觉,随着翟艳对他的穷追不舍、不依不饶和精神打扰加剧,他明白再这样下去一定会出现闪失。
刘贺的心开始躁动不安,熟悉而可怕的感觉慢慢回来,历经无数磨难,熬尽无数心血的梦想不能再有任何风险。
课间,刘贺偷偷给翟艳写了一张纸条,走出教室时顺手塞到了翟艳手中,翟艳欣喜无比,当看到内容时心冷了半截,但刘贺的心意也让翟艳清醒,的确,选择复读就应以高考为核心,教室中满满一屋子学子曾经已经输都什么都不剩,生命中第二次为梦想而奋勇拼搏,不该心有旁骛。当一切只剩下高考时,高考也就成了一切,即使年轻,也输不起了。
翟艳的努力克制,刘贺的极力抵制,本以为一切会安稳过去。然而,翟艳慢慢无法控制了,每当听到刘贺的声音或偶然间看到刘贺的身影都会让她心生波澜,爱意的表达可以控制,但爱慕的心无法停止,刘贺也很快察觉到翟艳的不淡定了,眼看高考逼近,一切的压力差不多快将刘贺的心压垮,梦想面前,一切皆要让路!于是,他暗下决心:变则通,不变则亡。
一个自习课间,安静的教室,刘贺突然提高嗓门喊了一声:“滚!”,王猛一脸茫然,就是不小心胳膊碰到刘贺,使刘贺字写歪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至于如此震怒吗,接着刘贺起身到办公室找老杜调座位,说和王猛有矛盾,临近考试了,老杜不想节外生枝,也知道考前焦虑是普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于是很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刘贺被调到了教室最后面,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刘贺迅速调整状态,平淡地迎接高考。
这一年的6月7日,刘贺的第二次高考如约而至,高考的到来,带着所有人的恐慌与期待,它是魔鬼,碾碎了无数人的期盼;它是天使,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