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1(1 / 2)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1

人类渴望揭开心理世界的面纱,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人类已经超越了地球的吸引力走向外太空的时候,而我们的内心世界依旧还有一个更加深不可测的“小宇宙”,而这个宇宙更加不为人所知。

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为什么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

为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

为什么热切的期望会让你期望的人达到你的要求?

为什么世界那么大,碰见认识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容易?

为什么别人答应了你的小要求,就比较容易答应你的大要求?

为什么当责任不分明时,团体中的个体就会出现卖力的情况?

为什么我们可以很容易躲过一只大象,却很难躲开一只苍蝇?

为什么做喜欢的事情如果得到物质奖励,反而降低做这件事的兴趣?

……

本章精选了一些心理效应与心理定律,以上的问题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仔细地它,你将了解支配人类社会和行为的黄金法则,你将不会在错综复杂的人性森林中迷失自己,你将不用在黑暗中继续摸索着前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什么是晕轮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我们喜欢某个人,就会连同他的屋子和栖歇在屋上的乌鸦也喜欢。

谁都知道,乌鸦很丑,浑身漆黑,呱呱乱叫,一直被当做不祥之物。

所以乌鸦怎么会讨人喜欢呢?

就是因为我们对房子的主人太喜欢了,推及到他的房子不说,还推及到乌鸦身上!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在心理学上叫“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是指太阳周围的一圈光晕,有扩大化的意思。

晕轮效应就是说,人们在判断其他事物时,容易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即由一个优点推及得出所有优点,由一个缺点推及到所有缺点。

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比如有时候我们到一家私人商店买东西,发现有件商品质量很差,价钱却高,我们可能就会不高兴地说:“都是奸商,没有一个好东西,唯利是图!”

有时我们与一位知识渊博的人谈话,即便对方说的只是一些无聊的笑话,我们可能也会因此以为他是在含蓄地表达什么观点。

有时候年轻的恋人因为喜欢对方的某个特点,就会看对方什么都顺眼,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为避免晕轮定律产生的弊端,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事物的习惯。

要知道事物并非完美无缺,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

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

什么是熟人链效应?

--六个人就可以建立联系

长时间以来一直流行着一种通俗心理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只要通过五、六站中间关系,就可以属于一个共同的熟人圈。

你肯定想到你会成为朱丽娅·罗勃茨或爱斯基摩人的熟人吧?

只要你尝试,通过熟人的熟人的熟人的介绍,最多不会超过五、六站这样的熟人链,你就会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任何一个人的熟人圈子里的一员。

英国伦敦《卫报》记者Adam Luck想写一篇题为《中国时尚--性爱都市》的文章,想要采访最近在互联网上风头很盛的广州女郎木子美。

Adam Luck先联系到了他的一个北京朋友L,L恰巧认识木子美在美国的高中同学W,通过W找到了木子美的好朋友M,M答应帮朋友一个忙。

据说,通过这个渠道,Adam Luck顺利地联系到了远在广州的木子美。

我们发现,将世界两端毫不相干的人联系起来竟然只需要短短几步。

只要抓住几个关键人物,信息就能迅速地大范围传播开来,这就是熟人链效应。

毋庸置疑的是,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灵活、开放。

社会系统的开放性,使如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瞬间传播到任何别的地方,就如从一个村庄的东头传到西头那么迅速。

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取得联系变得空前容易,既然人和人这样容易“联系”上,那么我们搭建自己广泛的人脉网,就不是很难的事。

当我们拥有一个广泛的人脉网,在生活和工作中,当然会很容易得到朋友们的帮助。

什么是德西效应?

--不公正的待遇

一位老学者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乡村里修养,那里非常宁静。

附近的孩子总爱来这里嬉戏打闹,喧哗的声音让老人无法休息好。

虽然他不时地阻止,但是根本不管用。

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招到一起,并告诉他们谁嚷嚷的声音最大,谁就会得到最高的报酬。

于是,孩子在那大囔大叫,当然他们也得到了相应的奖励。

就这样持续了3个星期后,孩子们来这里吵闹已成为一种习惯。

这时,老人给孩子们的奖励减少,虽然有的孩子觉得奖励太少了,但是总比没有的好。

然后,过了一个星期后,不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也拒绝给他们钱了。

孩子们觉得这事真是太可气了,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不去老人的住处吵闹了。

这一个效应是由心理学者德西发现的。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运用实验证明了这个效应的存在。

他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请他们解决一些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不给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一样没有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目的在于考察实验对象是否喜爱这项活动。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被试,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而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

这个结果表明,对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什么是贝尔效应?

--慧眼识人,甘为人梯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

但他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甘当人梯,提出一个个课题,指引别人进行研究,登上一座座科学的顶峰。

于是有人把他这种甘为人梯的行动称为“人梯效应”,也称作“贝尔效应”。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专门在皇帝面前夸赞寇准的长处,推荐他为宰相,但寇准却多次在皇帝面前痛陈王旦的缺点。

有一天,皇帝忍不住对王旦说:“你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你的坏话。”

王旦却说:“本来应该这样。

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

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我的缺点,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看重他的原因。”

有一次,王旦主持的中书省送寇准主持的枢密院一份文件,违反了规格。

寇准马上将此事向皇帝汇报,使王旦因此受到责备。

然而事隔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文件送中书省,结果也违反了规格,办事人员兴奋地把这份文件送交王旦,以为王旦定会报复寇准,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把文件退还给枢密院,希望他们修正。

对此,寇准十分惭愧,见到王旦时便恭维他度量大。

后来,寇准升任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感谢皇帝对他的了解。

不料皇帝却说:“此乃王旦的推荐。”

寇准更加敬服王旦。

王旦做宰相十二年,推荐的大臣十几个,大多很有成就。

王旦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贝尔效应。

其实,也不妨叫做“王旦效应”。

管理者可以向贝尔和王旦学习一下,自觉运用贝尔效应。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