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2(2 / 2)

看起来的“高、大、全”,本质上往往是“假、大、空”。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但是他们却往往不太讨人喜欢。

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点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感到自卑。

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

你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

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比缺点很少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有一位大龄女青年,具有较等学历,长得很漂亮,事业也很有成就。

在很多人眼里,她相当完美。

可她觉得婚姻是终身大事,不能马虎,宁可等着,也不能将就。

结果,抱着这样的观念,一晃四十了,还是孑然一身。

她感到很奇怪,像她条件这么好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

通常,优点和缺点也是辩证的,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是因为他的某个优点,才导致他的另一个缺点。

比如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可能会有大大咧咧、粗心大意的毛病。

很多时候,要看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很多的情况是:你选择一个优点,也往往必须放弃另一个优点。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往往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达观的表现。

什么是小世界定律?

--世界真小

有一天,一个未过门的女婿准备去拜见丈母娘。

他路过一家食品店,看见一条长蛇般的队伍延伸而出,原来是人们在排队购买脱销已久的一种名牌火腿。

他忽然想起,“心上人”不是说她妈妈最喜欢用火腿煮汤喝吗?

何不买几个,去讨她老人家的欢心呢?

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插到了队伍的前边。

一位大娘看不惯,批评了他几句。

他恼羞成怒,脱口便骂,把那个大娘气得怏怏离去。

他心里想,反正茫茫人海,谁也不认识谁。

当他提着火腿,敲开“心上人”的家门时,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开门的正是那位大娘。

他这才明白,他刚刚得罪的那位大娘就是他未来的丈母娘!

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在某一时间、地点,碰上一个绝对想不到会碰上的人?

有时现实生活中就是会发生这样巧的事情。

有时候,你在一个陌生的角落遇到一个陌生的人,闲聊几句后竟然发现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使你不由感叹:世界真小!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我们通常以为碰见认识的或者有关联的人,不是那么容易。

事实上,这种事情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得多。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小世界定律”。

什么是手表效应?

--在选择面前果断决策

所谓手表效应,是指一个人只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此时,不妨听听尼采的忠告:“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因而,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

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所爱的,爱所选择的”。

这样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

或许手表效应给我们一种直观的启发: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另外,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其行为将陷于混乱。

什么是社会负责分散定律?

--旁观者越多越不会有人见义勇为

1964年3月,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使全美感到震惊。

年轻的酒吧经理吉娣·格罗维斯在凌晨3点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

使这场谋杀成为大新闻的原因是,这次谋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

但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给警察打电话。

当时,新闻评论人和其他学者都认为,这38个证人无动于衷的表现是现代城市人,特别是纽约人异化和不人道的证据。

可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两位年轻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却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人们无动于衷,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不能仅仅归结为众人的冷酷无情,或是道德日益沦丧。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

当某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那么这个人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这个人见死不救,他自己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的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都意识不到,这就容易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一个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旁观者无动于衷。

这种冷漠旁观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什么是破窗定律?

--小破坏要及时制止和修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社区,一个是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一个是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摘掉了车牌,顶棚敞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定律: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定律揭示了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传递一种信息,导致这种不良现象无限地扩展。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那么谁也不会不顾别人的眼光而贸然插队;相反,车辆尚未停稳,如果有几个人猴急地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即使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对管理秩序的任何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损害,如果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后果可能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破坏它。

于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行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出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什么是空白定律?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于极致中戛然而止,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思想空间,起到了留白的作用。

这种留出空白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感觉更富有灵气,更能启发人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留白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它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点:在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补充,直至完整。

奇妙的是,人们对经过联想去“补充”的感知对象,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记住。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空白定律”。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会想起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

影片在寂寞、梦想、逃避的情节中慢慢地铺开,但自始至终都没有直接表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恋爱场景,这就是要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的。

留白在很多领域里都有奇妙的作用。

在生活中,和亲密的人相处,也要注意适当地留白。

比如夫妻之间,如果相互之间没有距离,把对方看得太紧,恐怕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感情的发展。

相反,如果给对方一定的空间,彼此保留一定的神秘感,那点空白会使两人更有走近的欲望。

什么是陌生时长定律?

--如何战胜“生命苦短”的感觉?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吧:到一个新地方、新街道,找一个目标,会觉得很远,花费的时间很长;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却觉得比去的路程要近,走的时间似乎也短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陌生时长定律”。

它的内涵是:人在陌生、新奇的地方,会产生时间长、时光慢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家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在去陌生地方的时候,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陌生事物或产生的新的困难,注意力会高度集中,留意到许多信息,印象也比较深刻。

这样使人感觉好像经历了很多事,因此有时间长的错觉。

而在回去的路上,因为这个路已经走过了、熟悉了,不用再提高注意力了,精神就放松下来,不再去留意很多事物,于是就感到经历简单,时间短。

第二个原因是,去的路上,你始终不知道目的地还有多远,即使不走弯路,因为它对你是未知的,就你也会觉得远;而回来的时候,目的地是已知的,是可见的,不给人渺茫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容易到达,因此显得近。

人的一生也符合陌生时长定律。

同样活80岁,如果每日生活在与世隔绝、信息单调的山村,80年匆匆而过。

而那些四海为家的人,经历陌生的环境、人情和风俗,80年的光阴绚丽多彩,也就觉得生命挺长的。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为了战胜“生命苦短”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

你看有的人,有一定经济条件后,发展了许多的业余爱好。

他们或旅游,或摄影,或听音乐,或学习新知识,或探险,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样的人到了晚年回首一生时,会觉得生命过得很“值”,因为他们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而是把生命过到最丰富的程度。

但有的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一样,会觉得一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

想一想,我们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生活呢?

什么是3对1规律?

--联合大多数

你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就是当你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别人可能一口回绝;如果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

那么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

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坚持己见。

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迅速上升。

如果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率最高。

人数增至8名或15名,趋同率则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在一对一的谈判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

如果对方是一个人,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做出趋同行为。

以纸牌游戏为例,一般由四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反对。

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赞同你的建议,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此人往往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什么是自我暴露定律?

--敞开心扉能给人好感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

当别人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

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总体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初次见面时待人接物的习惯所决定的,称为社交性。

社交能力强的人善于闲谈,但谈话中未必会涉及根本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由一个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本意、内心展现给他人所决定的,这称为自我展示性。

这两种类型的开放性通常是完全独立的。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致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

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

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很快能和别人拉近距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

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

当然,“自我暴露不足”虽然不好,但过度也是不好的。

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做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的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之中。

什么是贝勃规律?

--诱敌深入法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

如果报纸售价上涨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人们会十分敏感;而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贝勃规律”。

下面再举例子以说明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如果此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觉察不出有什么差别。

直到左手砝码的加重至306克时,他才会感觉左手的有些重。

同样,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异。

也就是说,要比之前的情况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人才会有所反应。

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差额必须足够大。

企业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活动经常用到“贝勃规律”。

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员工,但这些人逆反、报复心理很强,首先拿来开刀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

因此,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

受到历次冲击之后,这些人已经麻木了。

再比如,在谈判中,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这种“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什么是交往适度定律?

--对别人过好,对自己不利

人们常讲互惠定律,就是人们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总想要同等汇报。

于是有的人便以为,他如果对对方特别好,对方也会对他特别好。

其实,互惠定律如世间一切规律一样,就是适度最好,过犹不及。

你对别人过分的好,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可能引起三个不良后果。

第一,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因为这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对方的情。

这种心理负担会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选择疏远。

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要留有余地,或者给对方回报的机会。

第二个不良后果是,对对方过好,会令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长了,就不觉得你对他有多好。

中国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俗地说,就是把对方给惯坏了。

这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显现得很多。

如果你对子女过好,会让他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一旦将来让他独立解决困难,他就觉得你对他太不好了。

还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有时,妻子对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对他百依百顺,反而让对方轻视你的感情。

第三个不良后果,就是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自己更有影响力。

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会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你会很容易被利用。

尤其是作为领导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方法,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