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北纬三十度游记> 第五部 第九章 第二节 24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部 第九章 第二节 242(1 / 1)

第五部第九章

第二节(242)

波斯湾虎峙雄据争石油

麦加城风起云涌言清真

按总部指示,环球科考一分队要离开巴基斯坦时,分为两路西行:一是由王自治率三名队员即辛哈、白敬文、艾晶,从卡拉奇出发,乘船向西南绕行亚丁湾,进入红海后再向西北回归到北纬三十度附近,由东北部的亚喀巴湾,进入到约旦会师;二是由张翰东率艾利克斯、赵晓敏、爱丽丝,直接进入波斯湾,登陆科威特后,经巴士拉进入伊拉克,最后抵达约旦再同王自治分队会合。张翰东小分队,上午就开船踏上征程了。

波斯湾,亦称阿拉伯湾,印度洋西北部边缘的海,统称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与伊朗高原之间,面积24万平方公里,波斯湾从西北面的阿拉伯河(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交汇后的称谓),至东南面的海湾出口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总长990公里,宽55~340公里。这里自古称为海上交通要道。这里的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及采珍珠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过波斯湾外运。这里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世界上19个大油田中,这一带就占了14个。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的58%,达500亿吨之多。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都是重要产油国。石油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正因为波斯湾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另外,天燃气储存总量20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8%。

波斯湾地区不仅油藏异常丰富,而且还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例如多数为世界级巨型油田,储量在50亿桶以上的有27个;油质特别好,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轻质油为主;石油运输条件非常好,油田分布在波斯湾沿岸,距油港最远不超过100公里;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波斯湾终年晴朗,几乎没有风暴。

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也是靠近世界最大的沙漠地区。石油与沙漠紧密相连,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石油、天燃气的原始物资是动植物,特别是浮游动物。远古时代,这些有机物资在低洼的水域沉积下来,层层相叠,最终与空气隔绝,在高压高温之下析出油、气。沉积层固结成生油岩层分散的油滴,再逐渐转移到多孔隙的储油层中,形成油、气田。

30多年前,赤地千里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还是“骑在骆驼背上”的游牧国家,穷得连一部汽车都没有。自从沙特喷出原油后,人均年收入从一二百美元,猛增到一二万美元,相继成了世界首富。如人称“不可救药的地方”——北非利比亚,开发石油的美元用不完,成了穆斯林的“银行老板”,一出手赠款就是几个亿。因此,沙漠就是他们的財神爷。

波斯湾虽然是石油宝库,但在给当地人们带来金钱的同时,也给这一地区带来战乱和苦难。外来势力的渗透和争夺,加之波斯湾内部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所造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波斯湾局势长期动荡,并多次燃起战火,爆发波斯湾战争。

如1990年7月,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债务等问题的争端激化,同年8月凌晨2点,伊拉克向科威特以闪电式袭击,并迅速占领科威特全境。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与此同时,美、英、法等国开始向海湾集结兵力,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1991年1月凌晨,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出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

当时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说:“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钳制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波斯湾这一世界石油宝库的海上航运只有一个出口,即世界闻名的霍尔木兹海峡——亦可称呼为“石油海峡”。

从上个世纪60~80年代以来,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90%~95%均经由霍尔木兹海峡,高峰时每天通过海峡的油船和商船多达300余艘。所以,这个海峡因此成了一条关系许多国家兴衰的战略要地。

虽然这里航道狭长弯曲,且多岛屿、暗礁和险滩,沿岸齐列着世界八大储油国家,由于经济、军事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此,不但沿岸国家为了保护石油和海峡安全畅通,纷纷修建军事基地;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军事战略要地,全球军事大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使此地区战事不断,烽烟滚滚,加之油船漏油事件时有所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本来石油是地球母亲对人类的特殊奉献,现在,倒成了中东战乱的祸根。

原本就不爱游览的张翰东,按总部指示精神,便直接穿过海湾驶入科威特,又来到了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两河汇聚至北纬三十度入海口的巴士拉。

再说王自治小分队,下午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启程后,直接穿过阿拉伯海,再向着西南方向驶入亚丁湾。绕过曼德海峡,便驶入红海。

红海,座落在北非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从曼德海峡至埃及和苏伊士全长约2100公里。位于北纬25度~16度之间,是欧洲、亚洲间的交通要道。红海因受东西两侧沙漠夹峙,常年空气闷热,尘埃弥漫,晴朗日较少。8月表层水温27~32度之间,海水多呈蓝绿色;局部地区因红色海藻生长茂盛而呈棕红色,红海亦成名于此。

红海自古为交通要道,因沿岸多岩岛与珊瑚礁,曼德海峡狭窄且多风暴,故航行不便。红海北端有两个海湾,即西北的苏伊士湾与东北的亚喀巴湾。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是连接地中海与阿拉伯海的重要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红海印度洋的陆间海,又是东非大裂谷北部延伸,按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丁湾是海洋的雏形。目前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继续向两边扩张。再过几亿年,红海就可能成为大西洋那样浩瀚的大洋。

王自治分队在海上航行了2000多公里,终于抵达了亚丁。他们休整一天后,又换乘了一条旅游大船驶入红海。名不虚传,红海的海滩是大自然精美的馈赠。队员们从船上可直接看到清澈碧兰的海底,生长着五颜六色的珊瑚;船外远处,层林尽染,海岸与连绵的山峦遥相呼应,中间是适宜露营的宽阔平原。这里冬夏都以非常宜人的气候,和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风景画,让人们尽情享受和陶醉于人间天堂之中。

红海是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海域之一,在丝绸之路和古代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大约公元前2000年,早期的埃及就在这里从事海上贸易,并绘制了航海图。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来到了这里进入中东,再通向地中海东岸、欧洲之间的通路向前延伸。至今,红海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贸易大通道之一。同时,红海是连接亚洲、欧洲、非洲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之一,也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的海上交通要道。

旅游船向红海的西北行驶,船的右岸是沙特阿拉伯。这里多为山地与高原。狭长的红海,向一条长长的彩带,悬挂在沙特阿拉伯的躯干上,缠绵在半岛的脚下。游船上有一处玻璃船底,旅游者可以透过玻璃看这里的海底世界。大家透过玻璃能清楚地看到各种各样的热带鱼,在五彩斑斓的珊瑚间穿梭。尤其是离岸十几米远的海域内,珊瑚与灌木密密麻麻地挤压在一起,千姿百态,五颜六色,俨然如一座海底花园。大家正观赏到兴头上,船上喇叭广播说:“吉达港口就要到了。”队员们留恋地眺望着红海,依依不舍地与之告别。

吉达是沙特阿拉伯红海沿岸的港口城市,也是沙特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港,是沙特政府外交部及各国使领馆驻地,夙有“外交首都”之称;这里又是沙特国家重要的金融中心。还是沙特汉志省唯一允许非穆斯林居住的城市。由于东距麦加城70多公里,十七世纪起作为朝圣者的转运港而兴起,每年旅客多达数十万人。王自治教授率环球科考队员来到这里,既不是伊斯兰教徒去麦加朝觐,又不是穆斯林来麦加膜拜历史圣地——克尔白天房。而是寻访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

麦加,是全世界穆斯林虔诚向往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朝向的所在地,也是穆斯林履行朝觐功课的中心圣地。它座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长山谷内,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层岚起伏,景色十分壮丽。麦加,在阿拉伯语中是“吸允”的意思。它形象地表达了这里地势低、气温高的特征。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诞生在麦加。

从吉达去麦加的路上,艾晶询问王自治教授关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生平,王教授痛快地说起了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公元610年,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家族。他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据伊斯兰教史记载,他小时候不会读书写字,童年替人放牧。12岁那年便随伯父及商人学习经商,在经商过程中,接触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对阿拉伯世界的现状也有了了解。25岁时,他受雇于麦加城内的一个富孀赫底彻,同她去叙利亚经商,后来还与她结了婚。当时赫底彻比他小15岁,但二人生活得相当美满,同时也为穆罕默德未来的事业,奠定了物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也使他接触到很多博学之士,对他有了很大的启发。

在9月的一个夜晚,穆罕默德正在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冥想时,真主安拉派遣天使给他传来了启示,命他为安拉的使者和先知,真主安拉的启示就是《古兰经》。从此,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奉真主安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而他自己则是安拉派到人间的真正使者,最伟大的先知。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三大宗教。目前,在全世界人口将近70亿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在阿拉伯语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大约有五十多个,分布在亚、非两州。但伊斯兰教徒人数大有超过基督教徒人数的趋势,很多基督教徒在深入接触伊斯兰教义后改信了伊斯兰教。为什么伊斯兰教徒在快速发展呢?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因其宗教只许加入不许退出,教徒子女出生后也自动成为教徒,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的‘五功’是必要的仪式。如清真言,伊斯兰教的基本信经和教义说“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主使者。”这是伊斯兰教所有信念及仪式的基础。穆斯林须在礼拜时诵读清真言,一些非穆斯林要改信伊斯兰教也要吟诵清真言。

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传教时,交接了很多密友、古来什上层人士,后来扩大到商人贵族及社会下层人士。此时,他开始攻击麦加当时的宗教,因而招来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被迫从麦加逃往麦地那。在麦地那他开始创建自己的军队,先后与麦加的贵族进行了三次战斗,使麦加贵族遭到了彻底失败。从而,大大地巩固了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的统治地位,也为进一步征服麦加,解除了后顾之忧。

公元632年整个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已经基本上成了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穆罕默德决定以麦地那作为自己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首都,以麦加则作为宗教中心,并亲自领导了第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也是他参加的最后一次朝觐。期间他发表了辞别演讲,中心意思是:真主是唯一的,人类的祖先只有一个,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不管他是不是阿拉伯人,也不管他是白人还是黑人。于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回到麦地那不久,便与世长辞了。

吉达至麦加圣城72公里,大家很快地来到了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它是一座宗教古城,麦加之所以名震寰宇,原因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在这里。由于他创立和传播伊斯兰教中,屡遭贵族的反对和迫害便迁往麦地那。在此地他决定把礼拜的方向朝向麦加,从此,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朝向麦加作礼拜。麦加中心的这座大清真寺又称‘禁寺’,是穆斯林最神圣的地方,总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

麦加圣地被称为宗教之都,现由穆罕默德的后裔管理。所以只对穆斯林开放,非穆斯林一律谢绝入内,连记者也不例外。科考队到这里也是费了好大的周折,才进得圣城中心最大的清真寺。并派了这里著名的导游,禁寺广场中央,是巍峨的立方形圣殿——克尔白,又称天房。天房外东南墙角,离地面1.5米高处,镶有一块黑色陨石,被穆斯林视为圣物。朝觐者游转天房经过此物时,争先与之亲吻或举双手致意。天房东侧的“渗渗泉”被视为圣水,转天房后在此饮水,借以沾吉祥。

据导游介绍,全世界的穆斯林来麦加朝觐的,按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的12月7日开始朝觐。到这里要脱去俗衣,男人用两块不加缝接的白布披在身上,围住下身;女人身穿素服,遮住手臂和全身,不准带面纱和手套。朝觐者脚穿拖鞋,还应净身,抹香水,染指甲。

整个朝觐日程分为七天,即第一天随人流涌进大清真寺,逆时针绕克尔白七周,抚摸黑石,立足礼拜,饮渗泉水,在塞珐与麦而维两山间往返七次;第二天再绕行克尔白,去麦加郊外作正午祈祷,呼喊“真主伟大”,举行登山活动,露宿于野外;第三天最为隆重,在麦加城外阿尔法特山举行阿尔法特大典,由麦加大教长发表布定说。这一天是真主安拉宽恕穆斯林的日子,朝觐者奔向米纳山,宿营山脚下;第四天为宰牲节,举行投射仪式。每人捡49颗石子,念着“奉万能的安拉之名,我憎恶魔鬼及其阴谋诡计”,将石子投向象征魔鬼的柱子。宰牲献祭时,每人宰一只羊,或7人合宰一头牛或骆驼,祭祀真主。献祭仪式后,即可开戒,象征性地剪发、剪指甲,换上便服;第五天再去米纳投石打鬼;第六天还要去一次;第七天再次巡游克尔白,整个朝觐结束。

向导又继续介绍说,如果说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那么麦地那就是第二个伊斯兰教的圣地,原因是穆罕默德逝世于麦地那;伊斯兰教还有第三个圣地,那就是耶路撒冷。据《古兰经》夜行篇中记载,传说先知穆罕默德在52岁的一个夜晚,在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清真寺,踏着该寺里的那块大岩石,跟随天使吉伯利,骑着名叫“巴拉克”的神马,夜行登霄,飞上七重天,接受天启。由此,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的第三座圣地。

队员们无不觉得来时在红海航行时间有些拖延,王自治便带领分队迅速地启程,他们不想再走水路,便由沙漠中的陆路奔向麦地那。他说:“麦加与麦当娜之间约450公里,听说中国正在那里援建铁路,两座圣地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辛哈说:“听向导告诉他们,先知穆罕默德是死于麦地那,最后升天是在耶路撒冷。这样麦地那就不用去了,行吗?”王自治说:“反正是顺路,先走一段再说吧。”

艾晶说:“你们都是科学家,只是听传说和神话。我就从来不信什么鬼、神的,我也从不相信世上有神仙存在。”辛哈说:“看来妳是典型的无神论者,我相信神是存在的,是他创造了世界并主宰着世界。”艾晶反驳说:“我还是说,神是不存在的,是人们想象、虚拟的事物,是人们在无法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时幻想出来的。”

在这一路上,围绕着让世人敬仰而又畏惧的‘天神’,究竟有没有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又难以下结论。王自治说:“关于有没有神仙问题,我无力反驳,但又不能苟同。我觉得在神的问题上,不是有神论者概念中的造物主,也不是无神论者所说的虚拟的幻影,而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就是造访地球的外星人,是来自遥远天体的宇宙航行家。”

艾晶与辛哈不约而同地问道“为什么呢?”

王教授说:“举个例子来说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飞越太平洋的美军飞机,曾因故障被迫降落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岛上的土著人由于从未见过飞机和装备良好的美军士兵,便把这些从天而降的士兵,当做天神一般顶礼膜拜。若干年后,当美军士兵再次造访该岛时,发现这些土著人依然对那次与美军士兵相遇的经过念念不忘,还把当时他们遗留的一切物品像圣品一般地供奉起来,并不时地向天朝拜,以祈求‘天神’的再一次降临。”

“由此推测,在遥远的古代,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遇到外星人时,也一定会把他们视为‘天神’,久而久之,人们又无法记录下来,便利用口头传说,使之更加神化了。再是尽管世界各个民族信奉的神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地说,神是来自天上。这岂不与外星人是自天而降相吻合吗?在有关神的一些传说中,可以反映出外星人降落的情景。如《圣经》故事中人物看到的飞行物,显然是来自天穹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只能解释为对宇航器的一种描述。所以,对于有神还是无神,我确实不敢妄加评论。”

最后,王教授概括地说:“综上所述,上帝也好,真主也罢,究竟他们是否是宇宙航行家?待我们同张翰东分队会合后,再请他们去问问外星人小溪吧,我想她会如实地告诉你们的。”

(第五部第九章第二节结束待续)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