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北纬三十度游记> 第十一部 第十五章 第三节 27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部 第十五章 第三节 273(1 / 1)

第十一部第十五章

第三节(273)

裕溪河水漫卧佛身玉碎凌家滩

玉元龟衔符太极图印证古神话

一分队下了九华山,被等候在山门的安徽省博物馆馆长等人接了去,他们奉省里的指示专程来迎接环球科考队,请他们到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来观看这里考古的新发现。于渙生说:“来时我们走得太急,早应该去浏览一下凌家滩遗址,那里出土了史前宝藏,据说还有外星人的参与呢。是否先通知张翰东队长?”伊顿当即要通了电话,张翰东答应明天上午赶到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在安徽省内,属于巢湖市管辖的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地处北纬31度29分、东经117度2分。介于巢湖、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五市之间。多条高速公路和裕溪河穿过其间,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文化晚期,距今5300年,为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凌家滩遗址的成功发掘,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这里是个山清水秀、充满田园牧歌情调而又十分宁静的小山村。千百年来,当地人在这里繁衍生活,却对脚下的远古秘密丝毫不知。直到1985年秋,当时83岁的村民万友桥老人的妻子出殡,他在村后不远的一个高山岗上,选了一块地埋葬妻子。当时由于悲伤过度,他没有去坟地。但是帮忙安葬的人回来时,带回来一筐奇怪的大石头。

据当时在场帮忙安葬的村民黄其昌老人说,他们十个人往地下挖坑,发现很多各种各样石头模样的东西露了出来。这些挖出来的东西奇形怪状,其中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的居然像我们平时用的锄头。虽然这些东西很光滑,也很漂亮,但当时谁也没想到会是文物。随后,村民们都到万友桥家里来看,有的认为是石头,有的认为是乌金。后来,乡里和县里的领导都来了,万友桥老人就把满满一筐“石头”全都上交了,县里还给了300元奖励。

1987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凌家滩组织了第一次发掘,出土了玉版、玉圭、玉勺、玉人和4.25公斤的大石铲,总量为200多件。1987年秋和1998年秋考古人员再次对凌家滩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多座墓葬;同时,发现祭坛一座,祭祀坑3个,积石圈4个,并出土了玉璜、玉龙、玉鹰、石钻等文物。2000年11月又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出土玉、石器110余件,以及红陶块遗迹、水井,地基等。四次发掘面积达2200平方米,出土各种文物1300余件,墓葬66座、祭坛一处,房基一处、红陶块砌的水井一个、红陶块遗迹一处、作坊一处。

据专家判断,这是距今5300~5500年一个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1998年凌家滩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0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宝单位。

第五次考古发掘从2007年5月下旬开始,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出土各类玉器、石器和陶器近400件。其中,重达88公斤的玉猪和玉诸身下的一座主墓的发掘,被称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教授,亲临现场,视察后他称赞说,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的又一个“殷墟”。

千百年来,这么平静的小山村,怎么忽而出现这么多的宝藏呢?省、县领导为我们找来了组织几次考古发掘的负责人张敬国,他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教授,为了弄清凌家滩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秘密,为了研究这个匪夷所思的远古文明,他先后四次带领考古人员驻扎工地现场,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终于为我们揭开了凌家滩神秘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里出土的灿烂文化。从而,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平静山庄,突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张敬国介绍了几次发掘的经过:“按照安徽省和研究所里的安排,我们于1987年6月开始了对凌家滩的第一次发掘,这一次发现了凌家滩最重要的墓葬之一,即87M4(代号),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尤其是震惊世界的玉八卦、和玉龟。虽然至今已过去20多年了,但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天上午9点左右,突然发现一个重4.25公斤的石钺,当大家将周边铲平时,竟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墓口,石钺正好位于其中。我们继续深挖,琳琅满目的各种玉器相继展现在眼前,玉管、玉璜、玉人头饰等等。”

张敬国继续说着:“最让人激动的是,居然发现了一个腹中含着玉八卦的玉龟。这个雕刻着代表太阳图案的玉八卦,被衔在分成上下两半的玉龟中间,显然是‘元龟衔图’。‘元龟衔图’历史上早有记载,但因为千百年来一直没能找到实物,所以一直被当做神话或无稽之谈。没想到居然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凌家滩,却得到了印证。这不仅印证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原始玉八卦的记载,而且还印证了巢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提起考古,张敬国感慨地说:“考古好比博彩,要碰到好的墓葬和好的遗址的几率,比中了500万元的头彩还难。运气差的考古人员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都不会碰到。我遇到了凌家滩,是上苍给我的恩赐,因此,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玉八卦和玉龟后,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自1987年秋、1998年、2000年又先后三次对凌家滩进行了发掘,每次都有重大发现。尤其是第三次发掘,不仅发现了中华第一玉龙,而且在几个玉人身上还发现了直径不超过0.15毫米的微孔。这在当今要用激光才能完成的工艺,但在远古五、六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直到现在仍留给考古界和科技界一个无法解释的谜。”

对于第五次发掘人们充满了期望,张敬国说:“前四次发掘,每次都有意外地惊喜,这次可能有更大的惊喜。有可能要与凌家滩的‘统帅’亲密接触;发现类似文字的符号等,当时社会极有可能已经形成代表文字的符号,这一猜想可能实现。”

2007年5月18日,倍受关注的凌家滩第五次发掘开始了。凌家滩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分为墓葬区、红陶土块遗址区、作坊区和居民区等多个区域。因前四次的发掘,反映了墓葬主人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第五次发掘虽然仍定为墓葬是重点。在前四次发掘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改变以往单纯以考古人员双手和简单工具为主的传统方法,采用高科技手段来收集和保存资料。如配备‘海量’电脑、红外线摄影技术等,省里还邀请了中国科大科技考古系一些著名教授加入发掘和研究。

第五次发掘分两个阶段,总共发掘面积450平方米,该墓地主要使用年代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凌家滩文化时期和战国至汉代两个时期。主要收获是发现凌家滩文化的墓葬4座、回坑3个及制作玉器相关的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出土各种玉器、石器近400件,以玉、石器的钺、璜、环、芯、锛为主,还有大量的玉料和边角料;发现战国—汉代墓葬5座,出土各类釉陶器、陶壶、小件铜器数十件,还发现隋唐代墓葬5座。

本次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第一玉猪”的发现,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了一件玉石雕刻的猪形器。玉石全长72厘米,重达88千克。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逼真。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个头最大,重量最重,年代最早的玉猪,玉猪同这里发掘的“中国第一条玉龙”一样,被称为“中国第一条玉猪”的美誉。玉猪的雕刻充分展示了远古伟大的玉雕艺术家写意创作思维和高超的智慧。

在玉猪的下方的编号为07HLM23号墓葬,打破祭坛的位置,墓坑内摆满了2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玉器、石器、陶器等场面十分壮观。让人感到兴奋的,这座豪华墓葬主人到地是谁呢?根据专家现场分析,凌家滩文化处于晚期,国家和阶级还没有形成,凌家滩遗址应当是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中心,墓葬还处于祭坛的中间,这些无不表明墓葬主应该是集财富、祭祀神权于一人,起码墓葬主可能是当时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酋长,但按照祭坛和坟墓的地址看,很可能是比酋长职务大得多的神圣的祭司。

最后,张敬国把大家邀到了现场,又参观了出土实物。他推心置腹地说:“我们万没想到多次考古,所留下的问题太多。困扰我们诸多的问题中有两点:一是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展现出来让现代人匪夷所思的工艺技术有很多,如这里出土的玉耳和玉勺,前者底部厚仅0.1厘米,口壁厚0.09厘米;后者厚0.1~0.3厘米,二者不仅轻薄,而且造型匀称美观。虽然不说厚薄如纸,但也相距不远。专家用高度显微镜放大200倍观察,仍看不到丝毫的毛糙。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在都要堪称一流’。”

张敬国又走到第一次发掘的玉人,说:“最让人咋舌惊奇的,这个玉人,背后有一个隧孔,孔径只有0.15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专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是人工用管钻垂直钻孔形成的。管钻的玉芯仍留在孔内,管钻的直径为仅为1毫米。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凌家滩的先人们采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完成这精美一钻呢?至今仍是考古队和科学界的一个谜。很多人在诸多难解之谜面前,真让人联想到地外文明。”

张敬国继续说道:“二是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玉龟衔符’,那玉版上的神秘图案到底代表了什么?一直没有定论。我们很想让世界一级的科学界的专家,帮我们揭开这些谜团。”

伊顿说:“现在天已经很晚,我给队长打了电话,约定明早他们就能到凌家滩,那时一起听吧,行吗?”

张翰东率一分队早八点半准时来到了凌家滩遗址。来不急听伊顿、于渙生等人的汇报,便让队员们深入现场,勤走走、多看看,广听村民的说法,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便在村民的带领下,深入到遗址现场考察一番。

赵晓敏、艾晶和爱丽丝几名女考察队员,最会做群众工作。她们聚集起多名本村妇女唠起了家常。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说:“我们这里祖辈传流地下有宝藏,流传最广的是‘水漫卧佛身,玉碎凌家滩’。因为前人都解不开其中的奥秘,所以,宝贝不现身。”

张敬国说:“原来穿过这里的裕溪河,古时不像现在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因此裕溪河常年泛滥,也给人们造成了致命的灾害。原本这里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也被泱泱洪水冲毁了。人们必得另寻土地得以安生。凌家滩这个地方,自古以来,既没有寺庙,也没有僧尼,哪来的水漫佛身呢?后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这里的地形,尤其通过借阅卫星遥感地图,再看凌家滩,不正是一尊仰天长眠的‘卧佛’吗?接着‘玉碎凌家滩’就好解释了。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远古时期中国玉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一个著名的玉石加工场,洪水的无情冲刷,成了玉石俱碎的废墟。正应了那两句传说。”

王自治这位终生以研究《易经》为已任的专家,这次算有了机会。一到凌家滩他就同日本考古学家藤仁新野、哲学博士辛哈等人,参观了现场,详细视察了出土的物件,特别是对玉版、玉龟等都做了深入地研究。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符合我国古代的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相合。他们推测,玉龟和玉版,有可能就是远古的洛书和八卦。

他们认为玉龟和原始八卦之玉版,是凌家滩出土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三皇”之一的伏羲坐于方台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据《拾遗记》记载,伏羲调和八风,以画八卦。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这些记载都反映了伏羲作八卦与八风和龟有一定关联。而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和原始八卦玉版则以实物印证了这种关联的存在。

这块玉版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多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哲学思想,即园中心的八角星纹应该代表太阳;小圆圈之外大圆圈之内的八个圭形纹饰,应该是表示东西南北或东南、东北及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可能这就是《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的所谓“四维一定,八卦在望”,即“八卦主八风”之说,古已有之。

另外,这块玉版是叠压在一起同时出土的,说明这两个玉器只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这些应该是占卜工具。玉版上所显示的意义,说明“四圣心法之相证,天人合一之桥梁”。无疑这是一件崭新而引人入胜的思想瑰宝。更令人惊奇的是,此二物在出土时,玉版夹放在玉龟甲里面,和中国古代文献新记载的“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元龟负图”如出一辙。

2007年3月,贵州水书研究专家韦章炳告诉记者,他已经破解了凌家滩出土的玉版的神秘图案。他说含山玉版是正方形,四面有四山,仔细推敲实则是巧妙地排列着八座山。每座山岔上方均有圭形箭标,分别指向四方八位,暗含四时八节之寓意。同时也是原始八卦的表示方法。按水书内容,正下方应为坎山,顺时针分别是艮山、震山等共八山。这说明水书太极图与含山玉版同出一源,是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遗风。

这只玉龟背甲和腹甲连在一起,合二为一。但在玉龟被掏空的腹部,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占卜用的玉签,这说明了原始八卦、占卜学、易经及哲学思想都取源于巢湖流域的凌家滩,这么看巢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张敬国说:“通过相互比照说明,含山玉版、玉龟,就是古人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但要破解这种神秘图案,最大的难点,是上面没有文字,只能根据图形来推断,怎么来看这段没有文字的历史呢?”

王自治说:“河图、洛书是中国上古时期传下来的神秘图案。想印证这段历史,还得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为此,他讲起了这段神话传说。

相传在远古伏羲氏时代,有一个丑陋怪物游到黄河边上的孟津,背负着一块刻有古怪图案的玉版,这个怪物大得吓人,不但吃了百姓们的稻谷和庄稼,最后竟然开始生吃人类。伏羲听到此事,带剑来到河边要斩除妖怪,妖怪打不过伏羲,跪地求饶,自称是黄河里的龙马,并将背上的玉版献给伏羲。由于玉版是来自黄河的宝贝,伏羲称这张图为“河图”。后来,伏羲还按照“河图”指点做出了“八卦”,以推算历法,预测吉凶。

到了大禹治水时,有一次禹在洛河引水疏通河道,从干涸的河底浮出一只可以驮起百人的巨龟,禹认为这是一只灵龟,就把它放生了。不久后,大龟腾云驾雾再次来到洛河,将一块光芒四射的古老玉版献给禹,上面同样有一些神秘文字和图画,禹将这块玉版命名为“洛书”。传说该书上有完全不认识的65个红字,后来他经过反复揣摩,整理出历法、种植谷物、制定法令等合称为“九畴”,古人将其整理成传至今日的科学法典《洪范篇》。

上述这些传说在《周易》、《尚书》、《论语》中都有记载。其中比较可靠的是《周易》中的系辞篇,上面记载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1987年凌家滩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玉片和玉龟,据专家考证是距今5000多年前无文字时代的原始的洛书和八卦。自古以来,因为其有图无字,又神秘难解,人们把它们叫做“无字天书”。其中“河图”是用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的;而“洛书”也只有黑白环、点示数的图。这些神秘的图案,自古以来无人能破译。

那么,玉版上的神秘图案究竟代表什么呢?目前,曾流行的有几种说法:玉版上有八等分圆的做法,可能与太阳方位及时节有关,联系到汉代文献中有神龟负“洛书”的记载,推测玉龟和玉版可能就是远古的洛书和八卦;汉代纬书中普遍流行“大龟负图”等说法,含山玉版可与古纎纬书中的《河图玉版》对观,因此含山玉版、玉龟可能就是古人传说中的河图洛书;玉版图案与冬、夏二至日出、日落方位及四时八节有关系,因此玉版应是“观象授时玉片”等等。

辛哈问:“请具体点讲,河图洛书研究干什么用的呢?”

王自治说:“对它们的解释非常多。有人认为它是古人对天象活动的记载;也有人认为河图是测日晷仪与天象图标,即观天察地的仪器;还有人根据《魏书》中说的“宝石负图”是一幅河图洛书的八卦综合图,看上去像罗经盘,磁针居中,外围着八卦,最外层为二十八宿。所以,简言之‘河图为先天,洛书为后天’。“河图”是古代测量太阳的晷仪时,根据日影而画出的;而“洛书”则是张天文图,用来概括天文的原理。”

张敬国接着说:“2007年我们在第五次发掘中,墓主人腰部正中位置共发现三个玉龟,其内腔中空,共插有5根玉签,这是一组占卜工具,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原始八卦和占卜术,早在5300年前就已在民间被熟练地应用了。这位墓的主人是当时凌家滩的神权领袖,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崇拜神灵,对神灵的敬畏,利用长寿的龟作为与上天、神灵交流的载体。”

王自治说:“说得好。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期,伏羲按照河图做出了先天“八卦”,预测吉凶;周文王拘演《周易》,创立了后天“八卦,并写了卦辞;孔子作了《十翼》,引入义理,成了纯卜噬的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图、洛书已经开始与天命、阴阳、占卜等有关了。《易经》是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并注重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并提出‘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今天,人们在研究《易经》后,对于许多自然现象都有十分中肯和贴切的认识。如“天地人”的关系,《易经》体现出“先有天,后有地,再有人”。再如,由二进制起步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裂变、宇宙星系排列、元素周期排列等尖端科学无不显示其强大的功效。”

艾利克斯说:“最近,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退休高工阳光父子俩发现,“洛书”的核心“十”字与墨西哥发现的“阿兹特克”历石中心人像的“十”字、金字塔俯视图中心的“十”字,同凌家滩出土的原始八卦中心的”十“字”完全吻合。并由此推测:“洛书”是外星人的遗物,河图则描述了宇宙生物的排列顺序。难道这些知识来自何方?是外星人的寓意吗?”

赵晓敏说:“不久前,我的母校,即北京大学地理系陈传康教授,大胆地把《易经》与外星人联系起来。他认为三千多年前,外星人访问过地球,像外星人会见过美国总统那样,当时也会见过周文王,告诉他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由于限于当时世界人类认为水平十分低下,不懂外星人传授的内容,只能用卦爻推理的关系,将其概略地记录下来。他说‘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许多当时的壁画、岩画,无不体现出类似今天宇航员的形象,可作外星人造访过地球之佐证’。他又考察了传说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河南高阳羑里城遗址,这个高出地面5米许、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人工台地,可能是当年外星人飞碟的降落场。”

“原来《易经》是外星人赠给地球人类的礼物!”赵晓敏一席话,引起现场的人们犹如炸雷般议论起来。

博大精深的千古奇书——《易经》,是由外星人赠予地球人类的无字天书,由伏羲画出原始八卦;再由周文王拘演后天八卦,推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孔子写《十翼》,引入义理……。这部神諭之书《易经》,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伟大经典就这样出现了,它雄踞世界三大经典(易经、圣经、吠陀经)之首,和中国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成为一部代表中华文化之魂而破译不尽的天书。难怪外国资深人士说:“21世纪落后的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

(第十一部第十五章第三节结束待续)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