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圆形的荷囊,绛绸为底,用彩色丝线绣着缠枝花的刺绣纹饰图案,做工精美的无以伦比。
苏晓想起来,荷囊是一个女孩送给他的定情信物。也许是缠绵婉约的宋词给人印象太深刻,也许是这个积弱的时代让国家历史太伤感,也许是程朱理学的发展而深远的影响了时代,总之,宋人给后世留下的多是风流、软弱、迂腐的印象。从这时起,开始慢慢陷入三从四德桎梏的宋朝女子,让人觉得活得压抑、活得委屈,远不如汉唐女子那么恣意、张扬和浪漫。
可事实上,远非如此。
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宋朝女子在温婉多情的同时,更有蓬勃生动的气质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在两宋四百年间,无论繁华还是战乱,无论塞北还是江南,一个个美丽智慧的女子次第而出,写就了精彩的故事,演绎出浪漫的传奇,也有过华丽铿锵的绽放。
女性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首先要看她们的政治地位。从北宋到南宋,有八位皇太后九次垂帘听政,这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其中有两位更是风华绝代,一个是有“宋代武则天”之称的仁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她从一个卖唱孤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已经上演了一个中国灰姑娘的传奇。更何况还有杀伐决断、执掌天下、万民归附的非凡经历;另一个是将铁腕宰相王安石拿下的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她执政多年,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
文坛更不必说了,单李清照一人便是光芒四射。在那个轻武重文、才子辈出的时代,能够与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一起被写入中国文学史,不是因为性别身份,而是那些传诵千古的诗篇。
宋代,不仅上层女子活得蓬勃张扬,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女子们也一样不同凡响。
镇江的梁红玉邂逅落拓军官韩世忠,倾心相随,不仅演绎了一个从歌妓到诰命夫人的生命传奇,更在黄天荡击鼓退敌,担当起国家民族的脊梁;汴京的李师师更是风华绝代,以最卑贱的身份唱响了与至高无上皇帝相恋的爱情绝唱。他们的故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史书,尤其是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添彩增色。还有更多寻常的歌妓们,她们知才爱才怜才,用似水柔情抚慰着失意文人的心灵。柳永、周邦彦、姜燮、晏几道……一个个写入中国文学史的才子词人,都曾经得到过她们的爱与滋养,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她们,才有了浪漫温情的宋词吧?她们的身影不仅在宋词中熠熠生辉,更是被后人写入话本在街头巷尾辗转流传。“众名妓春风悼柳七”、“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写的就是这些女子的浪漫传奇。
婚姻财产论开始在这个时代盛行,厚嫁之风影响整个宋代,严重影响女子的出嫁甚至生存。在女子的“第二次生命”里嫁妆是关系到未来生活及其在夫家中的地位,也是取得娘家财产的最直接方式。
宋代女子有自己的离婚权,也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继承权,有指定自己遗产的继承权。还出现了“胭脂虎”、“河东吼等流传后世的典故...
这是一个“波光潋滟柳条柔”的时代,也是一个“岸夹桃花锦浪生”的时代。
繁华的都市催生了锦绣灿烂的文化,也让身处其间的女子们多了一份知性优雅和从容自信。虽然缠足已经开始束缚她们的身心,虽然程朱理学也已经诞生并且流传,但这些宋代女子们依旧不甘被埋没、被束缚、被禁锢,她们多情、坚韧、努力,活得恣意张扬、有声有色,为那个时代增添了美丽动人的音韵华彩。
苏晓的荷囊是来自于一名宗室女。
说起来,苏晓和这个赵玥秀只有两面之缘。
赵玥秀是除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两淮宣抚使、判扬州,鲁国公赵葵的孙女。赵葵的曾祖“铁面御史”赵抃,与北宋名臣包拯齐名,曾累官至参政知事,致仕后移家衡山城前。祖父赵棠问学于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是“胡门七子”之一。父赵方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的弟子,后投笔从戎,成为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
赵葵自幼跟随父亲置身军旅,在抗金的过程中可谓战功卓著。赵葵的小儿子名叫赵昕,这个户部官员赵昕是苏晓在一次官员之间的应酬中相识,由于年龄和辈分的关系,苏晓在过年的时候登门拜望,无意中见到了赵玥秀。
什么叫一见钟情,这就叫一见钟情,宋代的一见钟情也就这样简单,只是后面的事情比较复杂。
苏晓高大俊秀,赵玥秀一眼就看上了苏晓。在苏晓第二次上门“拜访”赵昕的时候,趁没人之际,赵玥秀让自己的侍女把这个荷囊悄悄送给了苏晓。
宋代是一个晚婚的时代,苏晓的年龄已经不小,赵玥秀也属于那种难得一见的美女,两厢情愿,苏晓就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折扇留在赵家。尽管有了初步的定情意向,可没等苏晓有所行动,贾似道就把苏晓派到泉州。
荷囊内有苏晓的私人印章、火石、几个银角子,还有一个解手刀,就这几样东西。
被打湿的文书是苏晓的告身,告身除了制词或命词全文外,还写明了苏晓的三代、乡贯、年甲,并有主授长官及承办人员的签名、用印等,这其中就有贾似道的笔迹。
实际上,这是一份“录白告身”。
所谓“录白”,是出于官员本人存底的需要,将‘告身’、‘敕黄’和‘印纸’进行抄录。宋代规定,须由合法的书铺来抄录这些官文书的副本,书铺抄录后,需要在录白上加盖签章,以示负责,抄录完成,有关部门经校对原件,就可以将录白视为官文书的有效副本了。抄录有效的‘告身’称为‘录白告身’。
梦成为了现实,此苏晓成为彼苏晓,只是存在了那些别样的记忆。
自己是一名官员,还是朝廷下派的专职官员。提举市舶司的级别不算低,但苏晓的官阶却不高,可是京官放任地方重要之职,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
大宋景定二年,也就是1261年,这正是贾似道继行公田法,用于限价购买大地主超额土地,废止和籴,以其租谷作军饷,充实国库的时间段。
作为曾经的京官,枢密院的计议官,苏晓对这些知之甚详。
大宋的财政出现了问题,通用的会子价值越来低。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当朝宰相贾似道开始以强硬的手段阻止富人囤积谷物,随后提倡公田法。而在此时,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地主手中,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地主通常也是官员。当年,政府用“和籴”的计划弥补这个问题,就是要求这些地主义务将稻谷卖给国家,但在政府购买更多稻谷时也必须发行更多的纸币,这造成了通货膨胀。于是,贾似道建议废除和籴,减少纸币的流通以稳定物价,然后限定所有人地产的数量,超出限定的土地由国家收购变成公田,然后将公田的收入去偿付军需。
贾似道难道不知道会受到大地主阶层的强力抵制吗?能够做宰执的没有傻子,却恰恰说明了贾似道无奈,也说明了国家财政的无以为继。这不是为了私利,也不是为了权利,完完全全是为了国家,贾似道也是被逼无奈。
策略不可谓不正确,贾似道看得很准,他知道国库空虚的根源,也知道这个计划会遭到大地主阶层的强力反对,更知道在普通百姓手里盘剥无济于事。贾似道义无反顾的做了,并极力推行,使公田法实施到他下野。不但使用强硬手段,贾似道还以身作则,自己首先拿出一万亩良田做了表率。
好吧,这一万亩良田其实后来就是贾似道贪污受贿的证据。
有些野史和正史是这样记载的,贾似道于景定元年开始大权秉政,一方面很快就控制了舆论宣传,肆意铲除异己,培育党羽,另一方面,南宋百姓遭受的剥削愈发残酷,社会经济生活呈现严重萧条,特别是以推出“买公田”为标志,将国家引向人祸的深渊,期间直至1276年南宋灭亡,历时一十三年。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