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每逢中秋夜,华夏人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苏晓的中秋之夜是不可能全家团聚的,不过,泉州的中秋过的也不错。
夜色降临,豪宅中逐渐开始热闹起来,该回家的已经回家,苏晓的赏赐自然也不少。宅子中的下人还是以台州带来的人为主,这些人才是苏晓最放心的人。月上枝头,辉光洒向大地,虞括和她的老妻孙氏出现,后面跟着一个羞涩的女孩,这是虞括的女儿虞细娘。
苏晓是一个很通情理的人,不但是虞括一家,就连苏桓与文山的家人也在他的授意下在中秋前被接到了泉州。有家人自身边,对谁都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洋溢在所有人的脸上,当苏桓和他的妻子牵着十余岁的儿子和四五岁的女儿出现,整个大宅中开始人声鼎沸。
这还不算完,潘文卿一家随后也到了。妾不上堂,潘文卿只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
可惜文山一家去了浯岛,不然更热闹。
公孙姵今天是主妇的角色,她已经忙的脚不沾地。宋代是流行果盘的时代,讲究色香味美,果盘包括了晒制的各种干果片、香药果子等,种类繁多,苏晓是富豪,在公孙姵的指挥下,使女不断送上的果盘令人目不暇接。
然后是苹果、梨子、荔枝、枇杷、葡萄、龙眼、橄榄、橙子、橘子、柚子、椰子、枣子、番石榴、芒果、甜瓜、菜瓜、哈密瓜、板栗、猕猴桃...这猕猴桃绝对是野生,因为它太小了,比苏晓的拇指大不多少。
中秋自然不能缺了西瓜。
据说,大文豪苏东坡曾撰一“西瓜联”,上联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下联是:“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这个对联是不是苏东坡所写不必较真,它只是说明了西瓜的普及。
西瓜的说法很多,频现于南宋文人的笔端。如,范成大《西瓜园》中的“年来处处食西瓜”,汪元量《通州道中》诗中的“西瓜黄处藤如织”、方回《秋大热上七里滩》诗中的“西瓜足解渴”、董嗣杲《中伏》诗中的“醉拾西瓜擘”……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西瓜在南宋已不是“贵族消费品”,普通老百姓也已吃上西瓜。
使女送上来的西瓜很特殊,这种西瓜个头很小,如同一个大号柚子,表皮也没有什么特殊,带着西瓜特有的纹理与表皮颜色。但这种西瓜叫黄金阑,属于进口品种,还是那种很珍惜的品种,黄瓤,很甜很甜,甜度是普通西瓜的一倍以上。至于价格,是普通西瓜的五倍。
切开团圆月饼是家庭主妇的重要责任,公孙姵当仁不让。
中秋切月饼是很有讲究的,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座的人要算上,苏晓家里的人也要算上。切了多少刀,数不过来。
随后,苏晓看不到公孙姵了,只看到使女来回穿梭着伺候客人。
苏晓无声的笑了,他知道公孙姵的小心思,知道她去干什么了。
公孙姵去偷菜了。
苏晓估计,后世在网上流行的偷菜游戏恐怕就是来自于我们老祖宗的传统。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直到后来,这个习俗不再流行,但台湾还是有句俗语留下来“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沿海一带最流行这个风俗,因此,中秋之夜,怀春的少女们纷纷出动,百姓谁家也不好意思看菜园子——仍凭你来偷菜。
中秋要饮桂花酒,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的传统。
八月桂花香,桂花酒酒色淡黄,开瓶即溢出一股桂花特有的清香,入口甘甜醇绵,余味悠长。
华夏的中秋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在沿海地带有很多热闹,最热闹的无疑是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记载了宋代观潮的盛景。
在宋代,浙海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书中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记载了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观潮的时间已经过去,晚上最热闹的一个项目也要开始。
“雨声可要去观灯与民同乐?”潘文卿向苏晓发出了邀请。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无水或者少水之地,于塔上、屋檐燃灯,水乡则是有制灯船的节俗。
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从古至今,华夏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仅次于元宵灯节。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