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章元振专政于朝,王恭退深自敛抑。及元振败,恭退喜形于色:“中书有望矣!”昂首高蹈,负势凌人。又为其婿李嘉瑾求为军职,及奉使出京劳军,为嘉瑾等求军功,停云拒之,恭退心甚怀恨。
申子敬为相数年,依阿取容,尝谓人曰:“处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两端可也。”时人谓之“申模棱”。
十一月,户部侍郎叶昭德坐事迁涪城府司马。
————《国朝史鉴》卷第六十八
依照制度,东唐皇帝和丞相分别在勤政殿和政事堂办公,中书省属官——秘书郎便于两处分别当值,问对撰文。由于身处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因此中书郎官品秩虽低,却是朝廷中的要职,素有“小中书”之称。中书郎官因为接近权要,因此获得升迁的机会也多,历代宰相,大多都曾任过此职。
自威德十四年之后,皇帝就很少去勤政殿处理国务,中书省只得遣秘书郎将文书送至皇上的寝殿紫宸殿来。这日威德帝从昭庆殿回到紫宸殿,前来呈送奏章的中书郎官韦锦已经等了一个多时辰了。
威德帝在御座上坐定,从厚厚的封事中随意抽取了几本翻过,见都是议论如何处置任停云的,他眉头微皱,将心一横,已是下定了决心:“朝中议论沸沸扬扬,如不果断处置,后患无穷。”
便吩咐道:“你替朕拟诏。”韦锦应了一声,忙走到书案旁边,提笔静聆。
待威德帝将诏书大意说过,韦锦面色一变,放下笔道:“任停云帅师御寇,不负国家,而陛下何故负之!陛下请恕臣无礼,此诏臣不能草。”
威德帝点了点头:“那好,你回中书省,教屈剑寒替你来拟诏。”韦锦躬身行礼,倒退而出。
另一名中书郎官屈锐赶到紫宸殿,向威德帝行礼之后,将他的口敕下笔成章,双手捧上来,威德帝细细看过,见是一笔厚重的楷书:
制曰,昔汉厚功臣,韩、彭肇乱,晋倚藩牧,敦、约称兵。托六尺于庞萌,野心窃发,寄股肱于霍禹,凶谋潜构。追惟往代,挻立一揆,永言自古,患难同规。任停云素乏遥图,本惭令德,幸属兴运,预奉经纶,推于偏帅,委以驰逐,名器隆赫,礼数莫俦。而志唯矜己,气在陵上。无赖无行,不畏不恭,受脤专征,剽掠一逞。。。而勃戾不悛,骄暴滋甚,狡逆狂悖,乘势横暴。。。此可忍,而孰不可容?赖社稷之灵,近侍诚悫,丑情彰暴,逆节显闻。外可详案旧典,速正刑书,止在一身,馀无所问。此谕!
他满意地点点头,正要吩咐阎德仁取玉玺紫泥钤过,韦锦又捧着一封奏扎进了紫宸殿:“陛下,这是华荫关呈来的军报,太子殿下、晟郡王殿下和东夷使臣一道入关,正往西京而来。”
威德帝闻言喜道:“他们终于回京了,朕夙夜以盼,神思恍惚,正待其归也。”说着笑呵呵接过军报翻开来看,面色陡变,拿着军报的手也不禁微微颤抖。
他正在苦苦思索太子率玄甲骑军入关究竟是何意图,韦锦又奏道:“王师不日返京,中书省是否为陛下预备郊迎劳师和东夷使臣朝觐之礼?”
威德帝怔怔不闻,韦锦屈锐困惑地对视一眼,不明白他的反应何以如此古怪。威德帝回过神来:“劳师之礼么,你们下去,告诉姚启平申子敬,教中书省会同礼部预备。”两人躬身应道:“是。”
两个中书郎官都退了下去,威德帝犹自发呆,阎德仁小心提醒道:“皇上,这道诏书,可要钤发?”
威德帝的心思已经不在那道处置任停云的诏书上了,他越想越觉得惊恐,玄甲骑军,任停云一手打造的雄兵劲旅,七战七捷杀得西台军仓惶逃回肃北关外,不损一人一骑一夜飞夺晋阳城,河阳之役七千人摧破八万强敌。这支兵开到西京来,究竟是拱卫京城的,还是来兵谏的?
骆承志部和玄甲骑军一道入京,这倒挑不出什么来,神武师本属羽林军,如今战事结束,回京戍卫是理所当然,可是,骆承志出任武官之前,乃是御前侍卫,而且是担任太子的随扈!
皇帝坐不住了,他起身来回踱步,心下筹算,如今京城之中只有天策师不足万人。龙武师奉任停云之命回驻西京之后,阿斯兰在皇上面前毫不掩饰他对任元帅的钦佩之情,威德帝心下不豫,已经将龙武师远远打发到凤翔府九成宫去驻防了。
阿斯兰是威德帝一手擢拔,他相信阿斯兰还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可是陈仓九成行宫距西京三百里,这会儿调兵,来不及了。
他停住脚步,对侍立在旁的郑啸天厉声道:“舒声,你速速出京,替朕去问问嘉文,带玄甲骑军入关,究竟是何用意!”
郑啸天面露诧异,旋即了然:“是,臣这就去。”
“等等,”威德帝又叫住了他,想了想道:“你先去将姚中书请来。”
姚景跟着郑啸天走入紫宸殿,威德帝不待他行礼就问:“嘉文带着玄甲骑军入关,中书省为何不阻止?”
姚景吓了一跳,小心回道:“陛下息怒,太子身为领军大都督,节度诸军,自有兵马调度之权。他调玄甲骑军入关宿卫京城,臣以为并无不妥。”
威德帝焦躁地道:“于子彬部本属羽林军,却留驻华荫关。这玄甲骑军本为楚州军,却带入关内,还说并无不妥,你可是老糊涂了?”姚景闻言,心中栗栗,不敢言语。
威德帝转头吩咐郑啸天:“你去传敕,命玄甲骑军就地驻扎,不得再西进一步。”
姚景闻言连忙道:“陛下万万不可!此时太子等距京城至多不过一日行程,若敕命军马不得入京,一旦怨愤哗变,如何处置!依臣之见,只可遣使晓谕安抚,请陛下三思。”
威德帝颓然坐下,良久方道:“你下去罢,记得预备劳军之礼。”
骑军行至临潼,太子、晟郡王、程羽,卫英荃等人齐齐转头,望着南面的骊山,残雪已化,复见松柏郁郁。汤泉宫高台云亭,一片寂静。
东夷王世子李悫好奇地跟着他们的目光瞧过去:“那里是骊山行宫?真是壮丽啊。”
所有人瞧他一眼,却无人接话。
李悫惶惑地左右瞧瞧,不明白自己这话有什么不对。
卫英荃见众人都不理会李悫,心下微疚,便笑道:“世子对我中华风物山川,所知甚多啊。”夫子冼笑道:“是啊,上国民丰物阜,风俗淳化,山川雄奇秀美,我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百姓,都是极为仰慕的,上国典籍,我国亦多有刊行,世子在松岳之时就读过不少的。”
这时前军飞骑来报:“临潼县令在前面相迎,询问咱们是否入城安歇,还请太子的示下。”
一片寂静,李悫和夫子冼面面相觑,不知这些人面色何以如此凝重。晟郡王回头瞧瞧肃然不语的众官兵,问道:“太子兄,咱们是否先至临潼休整一日?”程羽道:“正是,顺便上骊山将停云解救下来?”
太子勒住青骓马,目视前方,他的手紧紧攥住缰绳,青筋暴起,又终于放松:“事势已成,生死须决,所望何为?”他深深吸一口气,转头吩咐道:“咱们直入京城。叫后面的骆世骏部加速跟上来。”说罢驾地一声催马前行。
大队人马紧跟着他奔西京而去。
王师返京,威德帝亲率百官出城郊劳,又有数十万百姓随朝官们出城观礼,太常乐班舞《功成庆》、《破阵乐》:“主圣开昌历,臣忠献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受律辞元首,相将讨逆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大鼓金钲,声振百里,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骑军师将士们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马上,面无表情地瞧着鼓吹歌舞,人人心下想道:“最该接受献舞的人,却不在此处。”
威德帝目视太子,见他面容平静从容地瞧着舞乐,却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又瞧瞧他身边的晟郡王,却在与一个年轻人交头接耳,不时用手指点着。这年轻人穿着东夷国的紫蟒袍,头戴的乌纱幞头与东唐样式一般无异,想必就是东夷国王世子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