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美国期间将自己50年代写的中篇《十八春》修改成《半生缘》,与《怨女》中艺术的遭遇相比是相当轻松而成功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改动便是让沈世均与顾曼桢叔惠与翠芝的重逢,留给读者一个对世事人生产生无限感怀的背影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动主要有三个地方一是将张慕瑾被污为汉奸遭国民党的逮捕他的妻子也随之遭受酷刑致死这一段情节,改为张妻遭日本人**致死,张本人则下落不明;二是将许叔惠奔赴延安留学改为去美国留学;三是删除了准团圆式的结尾,而让顾曼桢和沈世均在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中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坐的地方仍是他们初相识时的那个咖啡馆:Dm
“重逢的情景他想过多少回了,等到真的发生了,跟想的完全不一样,说不上来的不是味儿,心里老是恍恍惚惚的,走到弄堂里,天地全非,又小又远,像是倒看望远镜一样」他诧异的是外面天色还很亮她憔悴多了∫而她那微方的脸型,再瘦一些也不会怎么样也幸而她不是跟从前一模一样,要不然一定是梦中相见,不是真的”
然而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欢乐悲伤和痛苦,全都化成了水一般的过去,淡淡地流尽了№多真实而美丽的东西,已然被时间所夺去,仅仅余两具躯壳在这犹可闻见当年气息的咖啡馆里徒然挣扎:
曼桢道:“世均”她的声音也在颤抖±均没有做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曼桢半晌方道:“世均,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她也一直都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但是现在听见了也还是一样的震动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像死了的一样她的头已经在他的肩膀上他抱着她
是呀,回不去了※事已经苍老,曾经有过的爱情隔着时间这堵墙,再也摸不到了一切都化成了longlongago(很久很久以前)的悲凉的声响
然而,与以前的作品不同,在这悲凉的声响之中,一种惘然的情绪又悄悄地氤氲期间,通过悲凉声响的反复回旋,这惘然的情绪,就慢慢闪出了美的色泽重读这些我们可以发现,往昔之爱并未随着时间而流逝,相反,在历经沧桑的张爱玲笔下,它作为一种声响,一种色泽,开始在美丽的文字中固定下来,成为一种记忆,一种形式,一种可供缅怀与想象的形式
也许人生就是由一段段的错误与因缘连缀而成在时光之旅的长河中,错过了一站,就永远都回不来了在长长的一生中,走得最美最急的都是时光其实,这一声意味深长的“回不去了”,又何尝不是张爱玲的心声呢?!
经过近20年的时间,张爱玲以平淡心境重改《十八春》,并非像刚刚从恋爱的痛苦中走出来的年轻人一样,是为了哀婉一段乱世恋情的消逝不,那是年轻人的感受,张爱玲已无心过分地去哀婉,她所想的,是对人世的河流的平静的体验,她想在令人恐惧的生命的逝川中取得几许平衡
所以,在经过张爱玲修改的《十八春》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痛不欲生(以前是,我们知道,50年代曾经就有女读者看到这个作品,找到张爱玲的住处放声大哭的事件),现在而是平静与感受,甚至是对生命的感恩∨爱玲细细地擦拭生命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努力捕捉它的气味光彩,把它凝定下来,变成现时生活的一部分,变成当前
从这一点上看,60年代的张爱玲是真正地走进了她自童年时代就醉心不已的《红楼梦》里那是一部伟大的书,有很多的人喜欢,也有很多的人消从它那里学到文学的绝对秘密年轻时代的张爱玲是这样,和她同时代的众多前辈与同龄作家,莫不如此
这里我们看到的顾曼桢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骸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肤棘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就会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子扯着喉咙争青菜茭白价钱♀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的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慕不属于他们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鉴赏的价值
我们在这里试想:沈世均与顾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婚前那一点薄弱的感情基础很快就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消磨殆粳秃顶汉与黄脸婆,永远为着无数鸡毛蒜皮事件怄气,而一路平平安安过下去,过个三四十年,照旧是白头偕老,沦为无数普通家庭中的一员
如果真是那样,读者看到这里,我们能不泄气吗?所以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一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就赶快用“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结束至于是否真幸福,只有王子和公主自己晓得∨爱玲深谙大众心理,一支笔轻轻将沈世均和顾曼桢他们隔开,让他们彼此对对方留住一点情,埋在心底藏起来,留作将来相见的余地后来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事,终于重逢,顾曼桢把两人分开后她的遭遇掺和无限的苦,讲给他听:
“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沈世均,要把这些事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哭醒了,醒来还是呜呜咽咽的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的事情了”
沈世均默默地听着
还有沈世均的妻子翠芝在当年对叔惠的初恋,翠芝有着夭折的粉红色少女的初恋因为她不了解叔惠,只看见叔惠的面孔英楷谈吐潇洒,才会一直对叔惠念念不忘――至少是在心底‘几年后叔惠回到上海,惊破了翠芝坐在凝固的时光里心事全无做着少奶奶的日子翠芝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也爱过,震惊地几乎失态
只是为了叔惠要来,翠芝又打地板又搬家具,亲自出马去买洋酒火腿,几乎都不能控制自己‖一边冷眼观的读者都暗暗为翠芝的,的她做得实在太露骨了奇怪做丈夫的沈世均却反而浑然不觉――细细回过头一想,你会觉得心间一冷:原来沈世均从来不曾留意过翠芝,他们是同一张床上睡了几十年的异梦人¢里写到他们的日子,满是疙疙瘩瘩的小噜苏,可是他们很难吵得起来大概因为即使是吵架罢,也还需要一点火星的而他们俩却是真正的相敬如冰
《半生缘》书中处处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人人想方设法去争夺眼前的金苹果,费尽心手摘到手才发现全不如自己的想像;一个费尽心机得到的人后来却觉得她索然无味,就像一碗素虾仁;……多少纷乱的追求与肥皂泡沫般的幻灭,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作者小小的讽刺,我们仿佛能够听见这位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仃仃的一力声
张爱玲此时的笔风,已从前期的绚丽五彩灵光四射变得渐趋平淡洗尽铅华的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场漫长的不了情
这本1951年完稿时名叫《十八春》,后来张爱玲在照顾赖雅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有人说《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爱玲题目一贯的风格及缤纷绮丽的古典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含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惆怅,就像这个半生缘漫长的故事
30年代散文《画梦录》的作者何其芳《家》的作者巴金,60年代未完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作者一代文豪矛盾先生,他们谁不是在向往《红楼梦》呢,但又有谁得到了这部伟大的书的精髓呢?何其芳没有,巴金没有,矛盾先生同样没有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只是技法,而修改旧作时期的张爱玲才真正懂得了这部伟大的书但是,在这中间,又有多少人世的沧桑曾加临于这个当年生于阀阅世家玉树临风的女孩子呢?
当然,这样评说张爱玲并不意味着她在现代中国作家中首屈一指因为,她与《红楼梦》精神是否接近只是多样的文学风格与精神中的一种,它本身并非标准;再则,即使在与《红楼梦》的沟通与默契上,张爱玲尽管独异,但是这并不表明其他作家在此方面的无能,其实有作家比她做得更好,譬如来自那悲伤的呼兰河的年就已在香港孤独殒去的年轻女作家萧红那个时候,张爱玲还是一个香港大学的二年级学生♀些,自然是话外题
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的创造与价值,其实是很难去比较的,但只要是有,那就是好的
张爱玲并不想哀叹人世的悲凉历经浮世的悲欢之后,她消从悲凉中找到美,从美中看到生命的价值在修改过《十八春》《怨女》中,道德恩怨的痕迹大为减少,而生命之美却透过乱世悲凉冉冉升起
张爱玲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1952年到1967年,艰难的生活差点完全淹没了她,但是赖雅去了以后,她对这个世界便不再抱有任何责任,也不再寄予渴望她慢慢地,又重新回复到原来的自己她对现时当下没有兴趣,重改旧作事实上是她对于过去的探寻她向过去的岁月索求的采摘的是美,也仅仅是美
张爱玲写出了俗世男女“跟时间挣扎”的痛苦,但是她自己,却从这痛苦中升华出来
她不再跟时间作斗争她与时间握手言欢”间变成一种质素,融入了她的生命,她的文字,她的平淡与她的从容“过去”以一种美的形式变成了她的现在
这就是张爱玲用心修改旧作的意义♀意义仅仅是对她个人而言的她表现给外界的,则是她依然葆留的感受天才以及相应的表达能力♀令她的新老读者都感到惊奇
平鑫涛多次对张爱玲作品的重印出版,本身也为“张爱玲热”掀波助澜,不但在港台地区人民开始对她的作品她的生平她的爱好感到莫大的兴趣,就是在美国华人文化圈里她也逐渐受到重视年代,《半生缘》在台湾被拍成电影轰动一时,由此大陆再一次掀起了80年代的“张爱玲热”
幽默依然如故不过,她虽老了,却绝没有被时间所俘虏☆后的这些年,是她相当勤奋的几年,写作的速度很惊人
无人打扰,不为钱所困,尚有精力书写回忆录――这不正是一个作家晚年最圆满的境界吗?我就特别崇尚张爱玲的这种晚年境界!
注:由于008远行在外,这篇更新是带来的存稿,如果行期延长就没有存稿了下个章节的更新必须回到上海才更新了如果没有如期更新,请朋友们谅解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