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一七九章 张爱玲的“色戒”的记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七九章 张爱玲的“色戒”的记忆(1 / 1)

 1978年,张爱玲在台北《皇冠》杂志社发表了3个中短篇新:《相见欢》《色?戒》和《浮花浪蕊》

其中《色?戒》被海内外学者推为不朽之作这篇的初稿写于50年代,后来经过修改,发表在1978年的《皇冠》杂志她在这期间刊登的另外两篇《相见欢》《浮花浪蕊》情形都大致类似,都是属于写作较早,而发表时间则滞后于80年代前后在台湾发表的Dm

然而《色?戒》这部作品题材仍旧是在40年代的上海,并且早在1950年就已经完成了的此次发表,多半是张爱玲从旧物中翻找出来的初稿,当然,是经过了一定的修改张爱玲的中篇《色戒》虽然写于1950年,虽然那时张爱玲还在上海,但上海文艺界的负责人夏衍和后来到北京当了文化部领导的柯灵与张爱玲关系比较密切,他们都很器重才女张爱玲,消她能为新中国多写些文艺作品这篇作品就是那时候写的同时张爱玲还写了《小艾》《十八春》等几部,还有几个不太出名的电影剧本这些作品现在来看,最出名的还就是《色戒》了

我们回忆一下当时《色?戒》在国内发表时,就因为人们太喜欢联想,臆想索隐,使得张爱玲很不愉快这本来是不需要多加解释的,可是域外人的批评已经不只是“索隐”,而且是“曲解”,这使得张爱玲很不愉快,不得不写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文章来反击人们的曲解这是继她《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之后,她惟一的一次替自己辩解的文章――且这两次都是因为涉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汉奸

《色?戒》那是一个关于女特工以“色诱”为手段来亲近汉奸谋图刺杀汉奸头目最终失败被害的故事有人曾经考据是根据大汉奸丁默村的真实故事而改编,并且认定这个素材一定是由胡兰成说给张爱玲听的,张爱玲在文中有“美化汉奸”的倾向;也有人说故事原型其实是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关露,关露不就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女间谍吗?

然而当30年以后再次发表,这时候的《色?戒》是经过修改后的年《色?戒》在台湾皇冠出版社重新发表时,宋淇接受了台湾记者的采访,宋淇在答记者问时明白地说,那故事是他讲给张爱玲听的,那些事情就是他们北大的一些学生们干的

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据说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军统,与汪伪的“76号”展开过大规模的暗杀战,有人因此暗示《色?戒》中的“易先生”的原型,就是“76号”负责人丁默村,而女主角王佳芝就是曾暗杀丁默村的郑苹如可是郑苹如一直坚定的执行暗杀计划,事虽不成,但视死如归,坚持自己是出于情杀的目的,没有供出一个同志因此郑苹如与《色戒》中王佳芝是有天地之别,是冰火不相容的两个人郑苹如的牺牲,的确应使我们感动,所以在电影《色?戒》这样有意无意的污蔑之下,怪不得郑苹如烈士的家属在洛杉矶召开新闻发布会谴责台湾导演李安其实这并不是张爱玲的那部《色?戒》,虽然那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打着张爱玲的旗号,即使是大导演李安,也是小心翼翼地口口声声向张爱玲致敬,绝不敢唐突女作家的声名烈士家属只有谴责大导演李安了

这个故事看来是真实的,就是看从哪里来的故事素材?这个故事有很多的版本说法我们确认的版本就是40年代她与胡兰成恋爱时胡兰成亲口告诉她的一个内部消息张爱玲当时印象深刻,经过了数十年时间,仍然不能忘怀这个故事里面的动人力量不过在酝酿为时,她稍略作了一些改动:“王佳芝”本是国民党特工组织内部的人,并不是学生,在珠宝店里挑珠宝时,是汉奸易某自己瞥见珠宝店边忽然出现几个形迹可疑的男子,于是夺门而去,“王佳芝”也没有立即被捕,而是那易某故意装作丝毫没有察觉,她又去接近他时,被枪杀的其实这个版本已经被人们接受

胡兰成所讲述的,本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刺杀故事,但是张爱玲把它转换成了对人性脆弱的观察及对人类生活的反讽汉奸易某之所以落入圈套,自然是因为他的好色,这是人性脆弱的一面,而王佳芝充当诱饵,也是因为她对浪漫传奇的向往,对一种“顾盼间光彩照人”的自我感觉的渴望王佳芝的这种心理病缺与易某并无二致而且,她为崇高目标献身却又遭到目标设定者的窃议,设圈套者反而落入易某的圈套,恰恰显示出了人类理智背后的空妄与荒诞

也许我们应该理解在《色戒》中,张爱玲并非是要写一个真正要暗杀汉奸头子的女英雄,而是回顾她自己和胡兰成的一段情史,做一个历史性的总结,就是由于自己被那个滥情的汉奸引诱,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也许身未死,但心已早死了后来张爱玲最终离开上海客居香港,又奔往美国,在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四处碰壁,后半生在困顿中挣扎,原因就是因为爱上了汉奸因此无法在自己熟悉的大陆和台湾的华语世界立足,最后在生活和精神上都孤独的死在美国这只是我们的臆想,也许张爱玲从来就没有后悔过轰轰烈烈的爱过一场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感觉张爱玲从没有后悔有过的这场难忘的爱情

至于,后来在时间上是否让张爱玲忘却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有张爱玲的第二次婚姻是否让她忘却了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我想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她毕竟爱过,且是全身心地投入地爱过

没错,是情绪也好,写作也好,电影也好,一切面朝往昔的叙事,都是一种个人的复述,一切所谓的往昔的真实,都通过复述的情绪滤色镜再现于当代,张爱玲写作《色戒》的情绪,和电影叙述的情绪,有着微妙的差别,哪怕他们在讲一摸一样的故事,叹惋着同一人物的同一命运我认为张爱玲写这篇《色戒》就是在记录着自己的这段难忘的爱情与历史以示纪念在后来的30年里张爱玲就再也没有提起胡兰成和她自己的这段爱情

李安温和,张爱玲凌厉,李安从众,张爱玲孤标李安多予人世同情,张爱玲多予人世怀疑--或者进一步说,李安在同情中怀疑,张爱玲在怀疑中同情因此李安的感伤,和张爱玲的感伤,并不完全相同作为个人来说,我更容易接受李安的感伤,非常温暖但是张爱玲在原著中的同情并未如此温暖学生的抗日救亡热情,张爱玲以俯视历史的笔调写来,带着冷静的回忆,可能在她的经历中,从来把这些看得太透彻,因此她从来对狂热的爱与恨缺乏信任,甚至也很少假以过多的同情太冷峻甚至带有一丝反讽只要关于他人讴歌篇章对于她都以冷眼观之,关于他人鄙夷观点她反而给予深刻的观察国破家亡,和倾城之恋一样引发人生的叹息和沉

《色?戒》清楚地表明,张爱玲在近60岁以后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可观的创作能力,虽然和她年轻的时期的观察点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的她更趋于成熟

至于我们要探讨王佳芝到底代表的是谁,《色?戒》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又何必去计较呢,又何必多问呢?只要写过的人都知道,很多写作的缘起往往只是别人的或是自己的一点点影子,在写的时候,写作人往往不由自主,那结局是连自己也无法控制的;而且往往写出来之后,才发现与某种事实惊人地相似――文学源于生活,也总归会回到生活

我仍然坚信张爱玲是在向人们警示人性,向人们阐述自己轰轰烈烈的爱情,向人们展示她内心深处那不为人知的一段创伤我们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描述,她那为爱情付出的代价和自身内心独白:

“我在提笔改写这个故事时,难免会回首前尘往事,而因为经过长时间岁月的淘洗,当时的伤痛多由平和甚至美好的回忆来处理,只是有些创伤是永难复元的”这段话证实了我的感觉和坚信

张爱玲还自身独白道:“我改为《色?戒》,其实已不单是表面的意义,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该是王佳芝的情之戒,使所有女人的情之戒”这就是张爱玲的自身的袒露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这篇对珠宝店的描写是那样的细致准确,让人感叹描写的笔法那是因为这个珠宝店是炎樱的父亲开的,张爱玲经常去炎樱那里,所以观察描写的很是不一般写作的人那种观察力是无人比拟的,何况优秀的作家张爱玲的观察力更是无人比拟传奇时代的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及时的行乐主义者她知道一切的文明都会遭到破坏,一切浮华都会成为过去人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恒,惟自己的青春之美丽她不忍错过,“出名要趁早呀,迟了就来不及了”

现在年轻人的理想要比我们那个时候高很多,且比张爱玲那一代更是高出很多,而且我们两代人的理想主义也不一样那时的理想主义就是集体主义英雄主义;而现在年轻人的理想可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独立个性的张扬张爱玲的美丽洋溢在那样一种时代,且在那样一种飞飞扬扬的感觉中而现在,63年过去了(1950年写这部作品―2013年),张爱玲在几乎70年前完成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的独立女性就是这样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一个独立个性张扬的张爱玲超脱了70年,70年前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现代女性了这一切真的都成为过去时,她亦将淡然隐去,遁出这滚滚的红尘俗世,仍然傲世在人们的心中这一点是我最最佩服的地方,所以我热爱张爱玲

我对这些年轻人很看好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物资条件最好,教育程度也最高的一代,而且他们对世界的了解是多方面的,思想视野比较开阔他们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思想强制性的灌输,只允许一种声音的存在,而现在是多元化了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恐吓背叛告密等着一类事情,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变在思想和物资文化的把握上,这一代是最蓬勃最有活力的但两代人的本质是一样的,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他会更善良,防人之心就会少一些我觉得推动社会发展的正是正义友善文明所以尽管今天这代人里也不乏有阴暗丑陋的一面,但是比较起来,还是文明消前途多一些总的来说,这一代的质量要比上一代强的多

我们再谈谈搞文学的人,比如搞文学的人,他为什么爱读书翱尤其读好书的时候,他可以进入一种准宗教的状态,你把这本书给一个文化程度低的人或者是不识字的人,在他的眼里可能是一堆废纸而在文化程度高的人的手里,这些纸和纸上的字会让他进入某种敬仰怀旧受钝化的过程,跟那些宗教状态是相似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文化就在知识中享受这种自我安慰,更不能盲目地指责那些用很低级的方式通过崇拜而扩大自己精神安慰的人我觉得大家在根源上是相似的这是人类悲剧命运的一部分人类就是这么脆弱但是大家采取的方式不一样,获得的结果也不一样,比如知识分子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他可以产生思想,这种思想有可能对社会有益,也可能对社会有害那种很低级很愚昧的自我安慰方式则有可能什么也产生不出来,反而阻碍了他的生存能力但从追求精神安慰来看,谁也不肯说自己就是错误的但是在方式的选择上确实有高低优劣之分张爱玲是不是属于这部分产生了思想而采用了文学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生存方式

其实,我写这一章节,我还是认为《色?戒》就是张爱玲的向人们警示人性的脆弱与反讽,向广大女性警示情之戒,这就是我读她的《色?戒》的感想与收获

注1:为期2个月的远行结束了,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昨晚连夜赶写了这篇章节,今天一早起来修改之后赶紧更新发表了这里更新延缓数日,008深表歉意

注2:2013年我会继续认真写好这本巨作,争取在2013年完本,完本之后我再认真校对修改,最后自费出版,以留下我生命的痕迹和生命的纪念,也不枉我来自人生走过一遭

注3:我远行的日志都在QQ日志里,感兴趣的朋友去我的QQ空间走走,我的QQ号8803,“加友”请说明是起点书友,欢迎书友们光临QQ空间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