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魂梦汉献帝> 第020章 富求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20章 富求天下(1 / 1)

刘协的第一步就是“驰山泽之禁”,甚至包括了铸钱的铁!

此令一出,连一向稳重的董昭也吓坏了。由于对方是皇帝,也不好太说什么,只是再帮他补充了一下祖宗成例之类的忠臣之言。

第二道令便是:仍旧设关卡,重点任务是迎接商人。

详细点就是隔十来里路就设一个商人驿站,人马的粮草都备齐但不用钱,但需要纳税。当今天下各州郡县都在招兵买马,收税都是15~20%不等,而刘协开出的税率竟然是二十税一,也就是5%,要知道当年西汉的税率也没这么低。

第三道令是:广招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医生,养马者,工匠,擅长耕作的农夫,但却唯独不招所谓“贤士”的士族。

这一点是所有的人认为最靠谱的一道政令。

总结起来就是:天下纷乱,河内处京畿之邻,思成富饶之土久矣。至今,重开山泽之禁,新布十里一停供车马以慰过往商旅之劳,买卖之利,二十税一。亦邀善工者,善养马者,善医者,善农者齐聚于此。吾均有尊官候之。

刘协没等众人多想,就去安排人马在天下发消息。张杨的消息情报做得很差,只能小小的开个头,首先,当时的一线城市如邺城、荆州都是首先要通知的,其次那些邻近的是主要扩散地。

时隔半月,都是零星的有半信半疑的人前来,都照政令优待。期间居然还有人谎称自己是商人骗吃骗喝的,刘协当时和董昭在聊天,董昭说这人该罚,以儆效尤。而刘协却截然相反的态度,觉得这个人该赏,虽然他是个骗子,但是他却是第一个敢以商人身份来一探究竟的人。

董昭只觉说不过他,毕竟大汉天下是你老刘家的,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所以后来给了那人一些盘缠,就算过了。刘协当时还得意地说:“公仁,咱们打个赌,这事之后,必有能人来助!输了,切罚三大碗酒!”

董昭吃惯了素,但却一反常态答应了。

没想到,最先有反应的居然是士族们,他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先让下人们探探口风。确保消息准确无误后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是庄园士族,他们多是靠自己的庄园坞堡自给自足,也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天然的小朝廷;一派是商人士族,他们多半是在当年恒灵二帝时候买了点官,靠着经营生意,维持财权以晋身上流社会。

庄园士族的态度是不合作,因为一旦合作,就丧失自主性。

商人士族的态度是求合作,因为利润诱人,且能寻求依附。

商人是很脆弱的群体,至少在古代是这样,他们一旦遇到战乱,只能在金戈铁马里求生存。军阀们杀人不眨眼,他们却得从活人里挣钱,而偌大的家业,难保不会被军阀觊觎。所以每逢战乱,商人都是将某个军阀重点投资,就像鲁肃投资周瑜,糜家投资刘备,都是与军阀结好甚至是依附的做法。

听到连骗子都可以圈到钱的消息,逐利的秉性让这群商人们立马对这人傻钱多的河内郡心驰神往。

最吸引他们的居然是“供车马以慰过往商旅之劳”这款,万万没想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开始认为商人不是良民,不能骑马乘车!!

这是从汉武帝以来的红果果对商人的职业歧视,而祖上买官的他们就是为了找回点尊严,所以这条成了让商人家族打了鸡血往这来的口号。

河内郡张杨虽然勇猛,但是天下知之者不多,没遭受多大的非议。事实上,东汉的抑商政策都是空喊口号,因为连光武帝自己都曾是粮贩。而且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谁还有空去骂远在天边的人?

于是刘协趁着这个空档大肆招揽商人来河内。首先来的是温县的司马氏,派了长子司马朗【字伯达】,当时为了躲董卓之祸,逃到黎阳的他眼见董卓已死,便回到族中。很快听到这个政令,年纪只有24岁(虚岁)的他出于好奇,向父亲和家族申请来到张杨这里一探究竟。

司马氏是河内世族,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为骑都尉,他对司马兄弟的管教相当严格,“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相处时态度很严肃。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其父的字,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由此可见司马氏的家教之严。在这么严格教育出身的司马朗自少年时便德行出众。十二年前,即光和五年,年仅十二岁(虚岁)的司马朗通过经文考试而成为童子郎,但是当时的监考官觉得司马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匿报年龄,便质问他。司马朗回答说:“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年轻幼弱,却没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从而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监试官因此觉得司马朗品行才能果然异于常人。

他的聪明并不是“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一样,成人后泯为众人。反而在四年前,即初平元年,董卓进入洛阳,地方州郡军队在关东一带起义,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为避战祸,想搬迁至温县,司马朗认为野王和温县其实唇亡齿寒,而且李邵背负郡国人民的期望却先行逃避,恐怕会造成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骚乱。但是李邵不听其言,果然造生当地民乱,温县亦遭到劫掠。

这件事连眭固这些大老粗都知道,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这只是作为旁观者的言论,俗话说“关心则乱”,事情到自己身上时未必就有这番潇洒。而这司马朗却在之后的表现让刘协听了也刮目相看。

事情是这样的:董卓挟刘协西迁长安,当时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该一起西迁,而司马防因战乱四起,因此要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但是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亡,军队便抓住他去见董卓,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司马朗回答说:“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著大,而兵灾战乱却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连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乐业,因此要抛弃住家田产,四处流亡躲窜。虽然已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杀戮处罚,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听完很满意,也说:“我也有这种感悟,你说的很有道理。”

哄骗完董卓,就开始贿赂,回到温县,再去黎阳。只因为司马世族断定董卓多行不义必自毙,很快就会败亡。

现在,24岁的司马朗,带着一身青年的体魄、,像少年人一样的好奇、如中年人一样沉稳的气质、似老年人一样的洞察力,来到了野王。

一起来到野王的还有刚过四十的卫觊【字伯儒】。他们不会想到,这一次巧合让后世的史家将他们并称为“河内双伯”。

正是:才在山外称孤寡,又于河内遇双伯。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