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与明同行> 第68章 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章 盐(1 / 1)

孙壹必须想办法渡过粮食难关。

炼精盐、烧玻璃!穿越大神器!

行不行呢?

先做个市场调研吧,孙壹问身边的杨木匠:“老杨,大明朝盐贵不贵?”

“贵嘛!”

孙壹小小地激动了一下,按耐着心情问,“有多贵?”

杨木匠想了想,“太平年间,一斤盐能换一斤粮;把盐背到关中的话,能换二斤粮。”

孙壹有点失望,不是很暴利,“把盐运到远的地方换的粮能多一点?”

杨木匠点点头,说,“就是不敢叫官府逮住。逮住的话,连盐带背盐的牲口一块充公。”

“不是交税就可以吗?还收牲口?”

“朝廷定下的规矩,关中几府只能吃河东运城的盐,这榆林的盐,只能在陕北卖,定边的盐只能卖平凉、甘州。交了税也不让过界。”

“那现在一斤盐能换几斤粮?”

杨木匠看看孙壹,“现在估计没人换。人不吃盐没劲,不吃粮没命。前两年三边的粮涨到一斗六钱银子,现在正青黄不接,都不知道粮价飙成啥样了。”

孙壹知道,明朝的普通百姓,一年到头也见不到银子的。银子毕竟是大额的货币,老百姓用的是铜钱。一斗粮涨到六钱银子的地步,应该是很贵很贵了。

明朝市场不行,蒙古市场呢?

孙壹接着问,“那盐在蒙古,我是说边外,贵不贵?”

“不贵。”

“有多便宜?”

杨木匠想想怎么说,“牲口想吃盐了,蒙古人直接赶着牲口去盐池舔。”

“牲口也吃盐?”

“吃。跟人一样,牲口不吃盐没劲。”

“边外盐场多?”

“盐场倒没有,盐池、盐地多,没人收税。”杨木匠认为只有有盐工,有税监的地方才能叫盐场。

“边外盐池没人管?”

“人都看不见一个,谁管?”杨木匠停一下又说,“只要肯下苦,到边外走远一些,盐随你挖。进边墙的时候,有人收税。以前缺饷的时候,边军经常偷着出边挖盐背回去换粮。”

看来蒙古市场也没戏了。

“老杨,你能不能说说怎么样挖盐?”

“每年夏天和冬天,盐池的盐一尺多厚,砸开背走就行。”

杨木匠转身拽了个大麻袋出来,说:“这是姜老军送来的,他说治伤的盐用不了这么多。”

杨木匠打开麻袋,露出满满的盐块,说:“这是今年二月,日塌天带我们快到黄河边的时候,路过一个盐池挖的。有几十口袋呢。”

孙壹往麻袋里一看,认识,自己在南疆玩的时候,见过这种盐,当地老乡叫土盐。

南疆的土盐块厚得象混凝土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带土的盐。用土盐的人家中,用一个罐子装水,把土盐溶解在水里,静置后会分层,上层是一层泡沫,油腻腻的,好比腌咸菜的水缸表面漂的那层东西。中层是浑浊或者清亮的液体。下层是沉淀物和泥巴。烧菜用盐时候,用瓢舀中层的水用作盐。

这种土盐在2016年代,属于非法加工出售食盐的行为。但是政府允许打馕店使用土盐,因为本地人说用土盐打的馕,味道才正。馕是南疆维吾尔族人的主食,犹如南方人的米饭。这是世世代代的饮食基础,很难动摇。

据说南疆的羊肉也只有用土盐炖,羊肉味道才正。朋友带孙壹到村里,吃羊肉的时候还专门要求用土盐。村里的老乡家里,堆的土盐有半人高。

听说陕北的土盐在2016也被禁了,因为据有关部门化验,含氯化钠不到50%。

陕北的盐,在八路在延安的时候,是八路的经济支柱之一。有“宁可丢掉延安,不能丢掉盐池”的说法。

杨木匠袋子里的盐,比孙壹在南疆见的,要干净许多。

盐在边外看来确实不值钱,孙壹的一个神器失效了。

“冬天挖的?”孙壹看着土盐,问杨木匠。

“嗯。”杨木匠答,“冬天和夏天才有盐。”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