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歌> 第四章:东江恩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东江恩怨(2 / 2)

袁崇焕呢,也不含糊,直接以毛文龙擅改水师编制为由,上书请旨要杀了毛文龙。

孙承宗接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找到了小朱,这么重大的事情,请皇上御决,是定制。但小朱哪里什么好主意?只好再把内阁全部招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皇上,毛文龙罪实不致死,现在亦更不可杀。杀之,则镇海、东江两地,前功尽弃。”这是温体仁的意见,自然也代表了小朱的意见。

“皇上,毛文龙持宠而骄,此罪一;擅扩军旅,此罪二;不从军令,此罪三。辱骂上官,此罪四。唯杀之,方可以正法度,立君威。”这是钱谦益的想法。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两人在蛇岛会晤时,导致斗殴事件的激发点,是毛文龙爽快地骂了一句‘袁蛮子’。‘袁蛮子’这个称呼在大明内部是不允许存在的。

所谓蛮,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倔强,但太俗,只能在平民间使用。在官僚士林阶层,是不允许出现的,而且,很多人是不愿意口出不雅词汇的。因此,‘袁蛮子’绝绝对对不能是褒义词。

一个是蔑称,古时称南方的居民为蛮。倔强是好事情,明代官员都很犟,所以,袁崇焕不是因为犟才得到这个称号的。袁蛮子根本就是在取笑袁崇焕是两广佬。这样毫无礼貌的称呼只有后金内部才叫。毛文龙这么叫,就不合适了。

“皇上,元年冬。毛文龙擅用镇海海事银,于东瀛兑金一事,已经犯了罔谋国家之财的大罪。如今又屡犯国法,不杀,恐成细柳之故。”这是孙承宗的看法。

细柳军的典故是汉文景八王之乱时,周亚夫于西柳练军有方,得到文帝巡军时赞扬。到景帝后期,周亚夫渐生骄横之心,结果被景帝在临死之前,寻了一个细故给杀了。

孙承宗的意思很简单,毛文龙再这么发展下去,难保不成为第二个周亚夫。与其那个时候再杀,造成妄杀大臣的恶名,不如现在先做了。

“皇上,镇海、东江均文龙亲兵也,贸杀之,福海如何?东江如何?海事如何?”这是成基命的看法。

“皇上,臣以为当缓图万全。”这是周延儒的看法。

大家一众人等都知道无论杀还是不杀,都事关重大,于是,这一讨论,就讨论黄了。只是由内阁着兵部发了一个饬令下去,叫二人忠君爱国,相互扶持,把好国门。整个就是屁话。至于东江镇的问题,因为毛文龙和袁崇焕基本平级,所以,还归毛文龙主理。

中国官场嘛,拖刀计是现成的妙计。既然事关重大,就先讨论吧,等过段时间再说。结果这一拖,顺便把袁崇焕已经递交了多份的另一个奏疏也拖了下去。

三月的时候,袁崇焕趁着小朱生了个儿子高兴,连忙上奏,说山海关一带,有赵率教、祖大寿、他袁崇焕自己,可以说防务巩固,已不足虑。但蓟门单弱,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这时蓟州总督是刘策,懦弱而不懂军事。袁崇焕看到了防务弱点的所在,才出言提醒小朱的。

第一道奏章上来后,小朱连忙让兵部和兵科商议办理,但始终迁延不行。主要还是没有银钱来征募民壮工兵来修建,况且,袁崇焕为了宁锦防线,抽调了不少蓟镇的精兵强将去协防,现在,加强蓟镇防务,就需要增加边军,这问题就大了。

明代以世袭军户为主,这种世袭军制,在世界各国都的历史中,都不乏多见,甚至到了21世纪,中外各国的世袭军人家庭,仍占据着极大的比例,因此,世袭军制,是人类历史上永远不会消亡的文化现象。

而军户的制度,另有不同,安置一位边军,需要定下一户的编制,以及相应的屯田数目。边军之中,屯田占六成,一线战士占四成。后来这个比例一直上下浮动,变化倒也不算太大。

也就是说,如果要补充蓟镇被抽调兵马的空缺,需要三个蓟镇的人员。这问题,实在太难办了。说一千,道一万,国家现在实在没有这个精力和实力来做。

既然迁延甚广,出力又难讨好!索性拖着吧!

这段时间可真是不短,因为大家有意无意的将小朱的注意力吸引到陕西叛乱的上面去了。

陕西去年好容易安抚下来的流寇又开始闹腾了,因为‘捕蝗八法’中,有改陆田为水田的法子,尽管是以点带面的进行整理,难免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杨鹤与洪承畴也发动民力推广改田。而陕西地处高原,黄河水涸,要想引水蓄田,势必要难上加难。加上张彝宪推广红白薯推广工作的同时进行,也因为张彝宪极力想在老闹事不消停的陕西干出点成绩,好为皇上‘分忧’。于是同样采取了强制措施。

连续两个强征民力的政令一下,谣言,这个历次农民起义都屡试不爽的东西,就又出来了。

谣言的内容很简单:

1.引水蓄田在陕西势必难行,到时候,素有屠手恶名的洪承畴,便有借口大杀特杀过杀人瘾头了。

2.红、白薯种植,那玩意吃着是不错,可是种植呢?那是在关东的土地,咱们这陇西和关内的土地,适合不适合谁知道?如若不成功,张彝宪这个素以贪敛闻名的死太监,一定会为了避免皇上的责罚,推诿责任给咱们老百姓,难免又要杀一些人滴。

这样,两个大坏蛋:陕西布政使洪承畴、浣衣局提督张彝宪,就成为了这次民变的借口。

在经过冬天和春天两个季节的修养,这些流寇的战斗力有了极大的发展,游击将军高从龙在接战的第三天,就阵亡了。而且死状惨烈,被乱民给分了尸体。

游击将军算不上什么大官,只有从七品左右。但是,这高从龙却是榆林总兵泾国公陈芷勇的远亲,榆林总兵陈芷勇在整个陕西内的声望很高,连带的,高从龙阵亡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但这个巨大却是负面影响。

各地的民众听说之后,都产生了一个想法:

“什么?连泾国公的外甥都死了,那咱们还等什么?直接投靠过‘上天龙’大当家的去吧。”

于是,陕西流寇有了迅速壮大的规模效应。【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